跳到主要內容

藍綠菌(cyanobacteria)也有相剋作用(allelopathy)!

最近把去年的舊文「馬唐屬的雜草如何霸佔土地」拿到課堂上當作「相剋作用」的例子,讓同學了解到植物的世界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和平;但馬唐是透過抑制土壤中對農作物有益的細菌來抑制這些植物的生長,畢竟還是不夠直接。

筆者依稀記得,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有一篇講到直接「剋」到植物的研究;於是便上去查了一查。結果想查的論文沒有查到,倒是看到了2010年有一篇研究藍綠菌的相剋作用,還蠻有趣的。

在這篇文章裡,來自葡萄牙與美國的研究團隊主要研究的是顫藻(Oscillatoria sp.)。這是一種絲狀的藍綠菌,會得到這個名字是因為它會以顫動的方式讓整個群落找到最好的受光角度。這種藍綠菌是以分段(fragmentation)的方式繁殖,整個屬大概有四十多種。

顫藻。圖片來源:wiki
研究團隊挑選顫藻做為研究對象,是因為過去已經知道,養過顫藻的水可以抑制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長;但是究竟是什麼物質,過去的研究並沒有繼續追下去。

小球藻。圖片來源:wiki


研究團隊發現,即使在不同的光線、溫度、養分狀況下,顫藻對小球藻的抑制作用都在進入對數成長期(exponential growth phase)時達到高峰;於是研究團隊收集這段時間的培養液,以對小球藻生長抑制做為檢測系統,找出了抑制物質。

顫藻抑制小球藻生長的物質。圖片來源:PNAS
兩個主要的抑制物質的結構如上,它們是由十二個氨基酸所形成的環十二肽(cyclic dodecapetide)。有意思的是,這兩個環十二肽,在單獨使用時對於小球藻不產生相剋作用;但是合併使用時,只需要每毫升12.8微克(μg)便可以達成一半的生長抑制(IC50),若使用每毫升30微克時,則可以完全抑制小球藻的生長。除了小球藻以外,這兩個環十二肽的混合物,也可以抑制Ankistrodesmus falcatus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以及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柱孢藻)這些藻類的生長。其中的柱孢藻,常常在優養化的淡水水體中造成藻華(algae bloom),也會產生肝腎毒素,對我們造成傷害。

藍綠菌原本就富含次級代謝物,在顫藻中分離到的這兩種環十二肽,或許未來可以用來控制藻華的形成?當然,預防一定勝於治療的,所以不要藻華還是要避免過度施肥,以及減少使用含磷的洗衣粉、洗衣精吧!

參考文獻:

Pedro N. Leão, Alban R. Pereira, Wei-Ting Liu, Julio Ng, Pavel A. Pevzner, Pieter C. Dorrestein, Gabriele M. König, Vitor M. Vasconcelos, and William H. Gerwick. 2010. Synergistic allelochemicals from a freshwater cyanobacterium. PNAS. 107 (25) 11183-11188, doi:10.1073/pnas.0914343107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藻類與環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關於蕃薯,你知道你吃的是什麼品種嗎?

蕃薯( Ipomoea batatas )從臺灣人的主食、轉變為副食、又轉變為飼料,最後在養生的風潮下,再度躍上餐桌,成為美食,可有人關心過,我們吃的蕃薯是什麼品種嗎? 圖片來源: 農委會 上面這張照片裡的蕃薯,中間的TN57與TN66,就是台農57號與台農66號,是臺灣最受歡迎的兩種蕃薯喔! 台農57號在1955年由嘉義農試分所將日治時代培育出的台農27號與南瑞苕種(Nancy hall)雜交育成。它黃皮黃肉,目前還是全臺灣產量最大的蕃薯。口感鬆軟,適合烤、煮食或製作薯條。主要產地在雲林、台南、高雄。適合在四~十月間種植。台農57號還曾經隨著農技團飄洋過海到史瓦濟蘭去,協助他們解決糧食問題呢! 至於台農66號呢,就是所謂的紅心蕃薯啦!台農66號是1975年也是由嘉義農試分所選出,1982年正式命名。它是目前栽植最普遍的食用紅肉番薯。在臺灣,幾乎全年皆可栽種,秋冬作五個月可收穫,春夏作四個月就可以收穫囉! 最右邊的台農73號,就是現在所謂的「芋仔蕃薯」啦!它是在1990年以台農62號(♂)x清水紫心(♀)雜交後,在2002年選拔出優良子代CYY90-C17,並於2007年正式命名。由於肉色為深紫色,所以得到「芋仔蕃薯」的暱稱。本品種富含cyanidin 及peonidin 等花青素,具抗氧化功用。 至於常吃的蕃薯葉,則是以桃園2號與台農71號為主,這兩種葉菜蕃薯都不用撕皮就可以直接煮來吃,而且莖葉不易倒伏,方便農民採收喔! 如果您愛吃的是蕃薯的加工食品,如蕃薯餅、蜜蕃薯、蕃薯酥,其實他們大多也是用台農57號與66號來加工的喔! 參考文獻: 蔡承豪、楊韻平。2004。臺灣蕃薯文化誌。貓頭鷹出版。 行政院農委會。 甘藷主題館 。

蠔菇(Pleurotus ostreatus)如何打獵?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過去我們介紹過蠔菇( Pleurotus ostreatus )這種真菌其實會打獵。靠著捕捉土壤與腐木中的線蟲,蠔菇得以享受它的大餐。 最近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蠔菇打獵的方法是利用一種「神經毒氣」來殺死線蟲。 這種神經毒氣是3-辛酮(3-octanone)。當線蟲接觸到3-辛酮,會造成大量的鈣離子流入神經與肌肉細胞,造成線蟲癱瘓;然後蠔菇就會把菌絲長進線蟲體內,吸取線蟲的養分。 蠔菇的哪裡有3-辛酮呢?研究團隊發現,蠔菇的菌絲會長出小泡泡(研究團隊稱為lollipop),這小泡泡裡面含有3-辛酮。當線蟲碰到這些小泡泡的時候,小泡泡就會破裂,釋放出神經毒氣。研究團隊發現無法長出小泡泡的突變體,對線蟲就沒有危害。 雖然菌絲會分泌神經毒氣,但蠔菇的子實體是無毒的,可以安心食用;但關於蠔菇的這個發現,其實已經在素食群體中引起討論:到底蠔菇是不是素的? 參考文獻: 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de4809

高溫抑制花菜發育

  近觀青花菜的「頭」,可見發育完全的花苞。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大家對發源於地中海區域的花菜都不陌生,應該兩種花菜也都吃過(喜不喜歡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是大家是否有注意過,兩種花菜的「頭」(花序)其實長得很不一樣呢?事實上,我們吃花椰菜(cauliflower)是吃它未分化的花苞與花梗,但是青花菜(broccoli)卻是吃它的花莖與花蕾喔!下次吃的時候仔細看一下,應該很容易可以看出區別的! 過去種植青花菜的經驗發現,青花菜花球發育適溫為15~18℃;因此「臺灣11月到隔年4月為青花菜之盛產期,平地5 月到10月則因高溫導致青花菜生育差、不結球或花球品質不良現象如花球不平整、插葉、貓眼、焦蕾等」,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時候的青花菜長得有點像花椰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最近的一項跨國的研究發現,原來是因為在高溫時,與花朵發育相關的基因--稱為floral development cessation-associated genes (FCGs)--甲基化(methylation)所造成的。研究團隊發現,當他們把抑制甲基化的藥劑阿扎胞苷(5-azacytidine)使用在青花菜上,青花菜可以在高溫下長出正常的花球。 這個發現可以幫助農民在暖化的地球上更可能成功種植出青花菜來。 參考文獻: Zilei Yao, Lu Yuan, Ke Liu, Tingjin Wang, Bin Liu, Yan Zhao, Susheng Gan, Liping Chen. Warming-induced changes of broccoli head to cauliflower-like curd in Brassica oleracea are regulated by DNA methylation as revealed by methylome and transcriptome co-profiling . Molecular Horticulture, 2022; 2 (1) DOI: 10.1186/s43897-022-00047-8 陳葦玲、蕭政弘 、蕭瑞展。 高溫逆境下青花菜之生理、組織結構變化及開花表現之研究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121: 9-24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