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小麥」標籤的文章

新品系低麩質小麥,為乳糜瀉患者找到新解方

麵包小麥。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你身邊是不是也有人吃無麩質飲食? 或許是為了健康、減重,或者因為乳糜瀉。然而,一項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新研究提出了一種更聰明的解法:不必吃無麩質飲食,也能減少乳糜瀉風險、甚至讓麵包更好吃。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科學原理。 看文章

饅頭與麵包的基因密碼:小麥如何適應東西方飲食文化?

  圖片來源: Nature 植物每傳播到一個地方,當地的人就會根據自己的口味來培育它;而培育當然會影響到植物的基因。因此,如果能收集到一種特定作物在不同時間點培育出來的不同品系,我們也可以幫這種作物的基因寫一篇歷史! 最近,中國的科學家,就幫中國的小麥寫了一篇! 看文章

麵包小麥的D基因真是一言難盡!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麵包小麥是「異源六倍體」,有三套植物的基因組成它的基因體:A、B、D。 最近有科學家研究它的D基因體,才發現真的超複雜! 看文章

打開小麥遺傳寶庫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現代小麥培育自少數幾種小麥品系,這影響了小麥的基因多樣性,對於抵抗氣候變遷尤其不利。 為了提高小麥的基因多樣性,科學家們研究過去留存於種源庫的古代小麥,找出了許多重要的基因! 看文章

TaVRN1和TaVRN2基因如何塑造冬小麥的生長週期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wheat)是禾本科小麥屬的一年生草本,也是世界三大穀物之一。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是麵包小麥,是由一粒麥( T. urartu )、節節麥( Aegilops tauschii )與 Aegilops speltoides 三種植物形成的異源六倍體。 麵包小麥經過長期的育種,有許多不同的品系。其中可以依據種植的季節可以分為冬小麥(winter wheat)與春小麥(spring wheat)。 冬小麥通常在秋季播種,具體時間根據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而有所不同。在溫帶地區,如中國北方平原、歐洲、北美的大部分地區,冬小麥通常在秋天,大約在9月到11月之間播種。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小麥在冬季來臨之前發芽並長出幼苗,然後在冬季低溫下進入休眠狀態,並在隔年春天恢復生長,進行開花和結實。 播種的確切時間需要根據當地的首次霜凍日期來確定,目的是讓作物有足夠的成長期在冬季來臨之前建立強壯的根系。過早播種可能導致植物在冬季前過度生長,從而增加對病蟲害的敏感性和冬季寒冷天氣的風險。相反,過晚播種則可能導致植物未能在冬季前建立足夠的生長,進而影響次年的產量。 總而言之,冬小麥需要低溫,讓它進入休眠;到了隔年春天就可以開始生長、開花與結實。如果沒有低溫的刺激,冬小麥就無法迅速進入開花階段。 但是,是什麼讓冬小麥進入休眠、恢復生長的? 最近中國的研究團隊發現,兩個小麥的基因, TaVRN1 和 TaVRN2 ,與這個過程有很大的關連。 研究團隊發現,在受精後的早期胚胎階段, TaVRN1 仍然表現活躍,但隨著胚胎發育, TaVRN1 的表達逐漸減弱,到了小麥胚胎發育的中期階段(授粉後第七天), TaVRN1 的表達會被抑制。在冷處理前,小麥的 TaVRN1 基因在幼苗葉片中幾乎不表現,但在經過六週低溫處理後,該基因在葉片中逐漸被活化。在低溫處理期間, TaVRN1 基因在年輕葉片中表現量逐漸上升,並在回到溫暖環境後在葉片中持續表現。此外,研究顯示, TaVRN1 基因在小麥的不同組織和器官中,例如花藥、子房和發育中的穀粒中,也表現出高度的活性。這些發現顯示了 TaVRN1 在小麥適應冬季條件和準備春季開花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研究團隊觀察到在種子發芽時,光照能重新活化 TaVRN2 基因的表現。這一發現顯示, Ta...

山羊草家族Aegilops umbellulata的基因體

  圖片作者:ChatGPT 隨著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許多農作物都面臨減產的危機。這時候,培育出具備抗旱、耐熱、抗澇等特性的品種,已經成為一種必要。 但是,目前的品系的基因體,可能都不含有這些基因,怎麼辦? 「禮失而求諸野」,只好從農作物的野生親戚們去尋了。但是,如果能先瞭解一下這些野生親戚裡面有什麼基因,是不是可以防止做白工呢?所以,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這些農作物的野生親戚的基因體了。 最近,科學家們完成了一個小麥的野生親戚,山羊草家族 Aegilops umbellulata 的基因體。 Aegilops umbellulata 這種植物擁有14條染色體(2n = 2x = 14,UU基因組)。其基因組的總組裝大小為4.25 Gb。預測共有36,268個基因,而重複序列佔了82.3%。 Aegilops umbellulata 的基因組被稱為U基因組。研究團隊發現,與小麥的基因體比較,染色體4、6與7有許多相互易位、倒位與染色體內易位。而這個基因組的幾個基因,如 Lr9 、 Lr76 、 Yr70 與 PmY39 都是重要的抗病基因,其中 Lr9 (葉銹病抗病基因)已經被選殖出來。 它的重複序列佔比極高,大致上包括了以下幾大類: 長終端重複子(LTR):佔比約 17.25% 終端反向重複子(TIR):佔比約 34.60% 非TIR子:佔比約 17.40% 其他類型的轉座子,包括CACTA、Mutator、PIF_Harbinger、Tc1_Mariner、hAT和helitron,它們的佔比分別為2.45%、1.95%、0.95%、3.14%、0.41%和4.16% 這麼高比例的重複序列,雖然不知道到底原因是什麼,但還是值得注意一下。 瞭解了 Aegilops umbellulata 的基因體,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育種的時候能更有效率地進行。 參考文獻: Abrouk, M., Wang, Y., Cavalet-Giorsa, E. et al. Chromosome-scale assembly of the wild wheat relative Aegilops umbellulata. Sci Data 10, 739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

從土著小麥到現代品種:揭開小麥(wheat)育種的基因密碼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在人類歷史上,小麥一直是糧食生產的重要作物。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首次馴化,到現在全球廣泛栽培的高產品種,小麥的旅程豐富且引人入勝。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了小麥在現代育種過程中的變化,研究團隊對355種小麥品種進行了全基因組定序。這項大規模的研究不僅涵蓋了175種現代栽培品種,還包括180種不同的土著品種,來自14個國家。 這項研究的發現顯示,相比於古老的土著品種,現代小麥品種的基因多樣性下降。這一變化可能是由於現代育種技術的使用,旨在改善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研究者利用先進的基因體學技術,對這些小麥品種進行了深入分析,識別出與小麥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207個基因位點。 這些性狀包括植株高度、開花時間、穗長度等,這些都是影響小麥產量和適應性的關鍵因素。有趣的是,研究發現許多有益的基因變異在現代栽培品種中更為常見,如「 Reduced height-2 ( Rht2 )」、「 FRIZZY PANICLE ( WFZP )」和「 PHOTOPERIOD 1 ( PPD1 )」。這些基因與小麥的特定性狀有關,例如植株高度、穗型和開花時間。這顯示育種過程已經成功地增加了這些有益基因版本出現的頻率。 此外,研究還發現,在中國和美國的小麥育種中,雖然目標相似,但所選擇的基因有所不同。這反映了不同地區育種策略的差異,以及對不同環境條件的適應性。 具體而言,有些基因在中國和美國兩國的育種計劃中都被選擇了,這些包括控制生長和發育的六個已知基因: Vrn2 、 TaFT3-1 、 TaFT4-1 、 TaGRP-2 、 TaVRT-2 和 TaAGL12 。 另外,在中國 PPD1 (光週期基因)和 Vrn3 (凍害基因)被選擇。在美國,MADS-box基因 TaSEP3-A1 被選擇。 TaGW8-7B 基因的不同同源等位基因在不同國家被選擇, TaGW8-7D 在中國被選擇,而 TaGW8-7A 在美國被選擇。 TaGW8 基因與小麥的穀粒大小(也就是產量)有關。 在所選擇的基因區域中,有5428個基因在中國和美國的育種計劃中都被選擇,顯示了兩國間共享的育種目標。這些基因與植物架構、生長期、澱粉合成、對葉病的抵抗力和最終產品質量等方面有關。 這項研究不僅顯示了小麥基因組的演化過程,也為未來的小麥育種提供了寶貴的資訊。了解這些基因變化有助於我...

開發耐鹽又多產的小麥(wheat)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知道全世界人口即將在2050年衝破一百億大關嗎?隨著人口持續的增長,要生產足夠的糧食也成為挑戰。但是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卻讓許多國家失去了寶貴的耕地。 除了海平面上升,因為不當灌溉所造成的土壤鹽化,也讓許多國家的耕地不再適合使用。根據估計,全球每年有百分之八的耕地因為海平面上升與不當灌溉而鹽化,這些都影響到糧食生產:高鹽會造成農作物生產力降低或甚至無法生長。所以,找到耐鹽的作物品系是當務之急。 瑞典的歌德堡大學的研究團隊,從孟加拉選拔了耐鹽的小麥品系,再進一步進行突變,從2000個突變品系中選育出了既耐鹽又高產的新品系。 研究團隊所選育出的品系,其穀粒大小為原品系的三倍大,而發芽率比原品系高。從這些品系中,研究團隊也發現了耐鹽的基因。 未來,研究團隊將會深入研究這些耐鹽基因,以瞭解小麥的耐鹽機制。 參考文獻: Science Daily.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 potential super wheat for salty soils

提升小麥產量的基因TaCOL-B5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要增加穀類作物的產量,就要讓它們能多結些果實。以小麥來說,決定產量有三個因素:每單位土地面積的穗數、每穗粒數和粒重。如果能讓麥穗多長些小穗、每個小穗多長幾粒小麥,而每粒小麥的重量仍維持原來的大小,這樣就可以有效提升產量。但是,到底是什麼基因控制麥穗的分檗,到目前仍屬未知。 最近有研究團隊以數量性狀基因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分析的方式,找到了提升小麥產量的方法。他們先以兩個不同的小麥品系:CItr 17600與Yangmai18進行雜交。這兩個品系的小麥其麥穗的型態有很大的不同。針對雜交第二代進行分析後顯示,位於染色體7B上有個數量性狀基因座極可能與麥穗的型態有關。 接著研究團隊深入分析這個數量性狀基因座,將範圍縮小到只含有兩個基因的一小段染色體上。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其中的 TraesCS7B02G400600 可能就是目標基因。 進行分析後發現,這個基因長得像CONSTANS,於是便命名為 TaCOL-B5 。研究團隊發現,來自CItr 17600的這個基因是顯性( TaCol-B5 ),而來自Yangmai18則為隱性( Tacol-B5 )。高量表現 TaCol-B5 會使小麥在溫室中每穗多長3.5個小穗,這使得每穗多結出3.4顆小麥。另外,高量表現的小麥每株也多長1.3穗。田間試驗也發現過量表現 TaCol-B5 會使小麥多長2.4個小穗,多結出更多麥粒,提升產量11.9%。另外 TaCol-B5 也讓小麥更早抽穗,也長得比較高。 分析這兩個品系的 TaCol-B5 基因發現,在兩品系的同一基因上有三個胺基酸不同:Phe243/Leu243, Ser269/Gly269, 以及 Ala338/Thr338 (顯性/隱性)。接著研究團隊找到了 Ta K4這個基因與 TaCol-B5 以及 Tacol-B5 有互動。 Ta K4是個絲胺酸/蘇胺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其中 TaCol-B5 / Tacol-B5 的第269個胺基酸造成 Ta K4對它們的磷酸化發生差異。 所以 TaCOL-B5 這個基因可能是透過被 Ta K4磷酸化,來調節小麥的分檗數與抽穗時間。研究團隊分析了1657個品系的小麥,發現只有33個帶有 TaCol-B5 基因。未來可望藉...

英國核准基因編輯小麥進行田間試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英國的Rothamsted Research在八月二十四日宣布,英國政府已經核准他們進行基因編輯小麥的田間試驗,為期五年。 即將要測試的基因編輯小麥,是以基因編輯手法(CRISPR)將天冬醯胺合成酶(asparagine synthetase)給剔除。如此一來可以降低小麥的天冬醯胺(asparagine)的含量。 剔除天冬醯胺合成酶(TaASN2)要做什麼呢?原來天冬醯胺在烘焙、油炸等高溫烹調過程中,會與還原糖發生反應(稱為梅納反應),產生有毒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丙烯醯胺已經被證明在小鼠中會致癌,但尚未在人體發現。 田間試驗主要是要測試這個品系是否在自然的環境下,仍只會產生少量的天冬醯胺;之前的測試結果發現,有些基因編輯小麥產生的天冬醯胺只有親本的10%。 雖然孟山都在2004年就研發出基改小麥,但當時因為加拿大等國家的反對,美國並未核准基改小麥上市;不過在2020年阿根廷 核准 了一種抗旱的基改小麥。 英國這個田間試驗,如果最後得到核准,可能是歐盟的第一個基因編輯小麥。由於基因編輯技術只會改變目標基因的序列,並不會在作物上加入額外的基因,有別於傳統的基改,所以一直有說法認為它不是基改。 參考文獻: Farmers Weekly. Rothamsted gets green light to trial gene-edited wheat .

小麥對矽(silicon)的反應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雖然在植物的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s)中並沒有矽(silicon),但矽被發現對禾本科植物非常重要。可能也是因為矽並不是對每一種植物都很重要,所以過去對矽的研究並不多。 但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玉米都屬於禾本科,若再將小米、高粱與甘蔗納入,我想大家都不可能否認禾本科構成了我們重要的糧食與能量來源。因此,瞭解禾本科植物對矽的反應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就是針對小麥對矽的反應進行的。研究團隊分析被矽處理過的小麥,來瞭解到底什麼樣的基因對矽處理有反應。 研究團隊發現:經過矽處理的小麥,有3,057個基因(2.86%)改變了基因的表現量(上升或下降)。在這三千多個基因中,有191個(佔6.25%)是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而這191個轉錄因子中,又有28個(14.67%)是屬於MYB這個家族。 分析這些基因發現,其中因為矽處理而上升的基因中,有許多與次級代謝物合成的調節或蛋白質的折疊有關。 這個研究開啟了小麥對矽反應的研究。未來可將這部分的研究拓展到其他禾本科糧食作物上,看看其他禾本科糧食作物中是否也有相類似的MYB轉錄因子,這些轉錄因子是否對矽處理也有類似的反應。 參考文獻: Hao, L., Shi, S., Guo, H. et al.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ilicon response in wheat. Sci Rep 11, 4330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83912-8

如何降低小麥(wheat)與落花生(peanut)的致敏性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美國農業部列出八種導致九成過敏事件的食物:牛奶、雞蛋、落花生、樹堅果(tree nuts,包括杏仁果、巴西堅果、腰果、栗子、美國山核桃、開心果、胡桃)、魚、貝殼類、小麥與大豆。其中落花生與小麥,因為文化的因素,有時很難避免。 大約0.6%的美國人對落花生有嚴重的過敏反應,嚴重者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而對小麥過敏者(稱為乳糜瀉Coeliac disease)大約在1%-0.6%之間。雖然乳糜瀉的反應不如花生過敏那樣強烈(估計有八成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對小麥過敏),但小麥更是無所不在的食物。或許可以想辦法降低這兩種食物的致敏性,讓對它們過敏的人也可以食用它們,或者就算吃到,也不會引起太嚴重的過敏反應。 乳糜瀉主要是因為一群稱為麩質(gluten)的蛋白質所造成。麩質就是麵粉之所以會有「筋性」的來源,但麻煩的是,負責產生這一群蛋白的基因散佈在小麥的基因體之中。而落花生的致敏蛋白共有16個,也是散佈在落花生的基因體裡面。 要怎麼把它們去掉呢?雖然可以先找出最容易引起過敏的幾個蛋白質的基因來下手,但因為它們散佈在基因的各處,所以要把這幾個基因一一剔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研究團隊打算用幾個不同的方法同時進行,包括從種源庫(或甚至從一些野生的品系)中找出致敏性較低的小麥與落花生,再把這些低敏品系與目前最廣被使用的品系進行雜交,從後代選拔出低敏品系;或是以基因編輯(CRISPR)破壞那些致敏基因,直接讓現在最廣為使用的品系去敏化。當然,也可以找出控制這些基因表現的上游基因,直接把上游基因給破壞掉,這樣就不需要改變太多基因了。 筆者其實有個疑問:若將小麥的麩質基因去掉,小麥是否就沒有了「筋性」?這樣一來,要用這種品系的小麥製作麵包,是否就會變得很困難? 參考文獻: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 Making wheat and peanuts less allergenic ."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7 January 2021.

從草地開始的三餐

圖片來源: Wikipedia ※本文是筆者為「青年尬科學」說明會所進行的科普演講改寫而成,內容與演講略有不同。 今天早餐吃了什麼?不論是麵包、玉米片還是稀飯,其實來源都是同一家族的植物:禾本科( Poaceae )。禾本科雖然只是種子植物的第五大家族,但我們的主食卻少不了它:麵包(小麥)、玉米片(玉米)、稀飯(稻米),甚至小米粥(小米)或是五穀或十穀飯,裡面都有大量的禾本科植物。當我們工作累了,決定要去郊外「踏踏青」的時候,有多少人想到,我們三餐主食的出身,本來也跟我們腳下的這些「草」沒有兩樣呢? 從以恐龍糞便化石中的植矽體(phytoliths)的樣貌,在白堊紀末期初登場以後,禾本科植物已經是種子植物中覆蓋地球最廣的科別了。那些默默在肥沃月彎年復一年地開花、結子,隨後散落一地的一粒麥(einkorn)與二粒麥(emmer),是在哪個時間點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而被採集,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決定要開始種植它們的呢? 確切的年代無法得知,但伴隨著農業行為的開始,成熟後散落一地的麥粒,慢慢的成了依附在麥稈上金黃的麥穗;由於小麥不需要插秧、也不必挖穴種植,很快的它就成了重要的糧食,而種植它的人們,也為了照顧它放棄了四處為家的生活。 在這互相馴化的過程裡,除了小麥,大麥也是人們的朋友。但是,羅馬人卻愛上了小麥,而將大麥棄之如敝屣。當田地在年復一年地耕種後變得不再適合種植小麥以後,羅馬人甚至寧願離鄉背井、攻城掠地,去尋找新的小麥產區,也不願委屈自己吃大麥。他們對小麥的偏執,甚至造成了埃及的滅亡。 愛上小麥的不僅僅是羅馬。埃及人相信小麥發芽代表了生殖能力,於是將小麥作為婦女驗孕的工具:懷疑自己可能有孕的婦女,將尿液撒在小麥的種子上面,看看過幾天會不會發芽,以此作為是否懷孕的指標。 盼望著為家庭增添新成員的埃及婦女,每天回到播種的地方,冀望看到青翠的麥苗在風中搖擺;在另一個時空裡,華北的漢民族看著青翠的小米秧苗,吟詠著「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因為生長期短、容易栽種,小米成為陪伴漢民族在華北平原成長的先驅部隊,直到小麥與稻米先後將它逼退。即便在唐朝中葉以後,小米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但居住在北方的漢民族仍有吃小米的習慣。 身為南方人的我們,總以為只有東亞民族吃米。其實稻米也是非洲部分區域的主食,在十七、十八世紀,當非洲住民因為新大陸對勞工的需求,...

【原來作物有故事】美國人教我們愛吃小麥

小麥。圖片來源: Wiki 我們生活中的小麥 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天早餐的麵包、生日的蛋糕,是用麵粉製作的,而麵粉來自於小麥;但有多少人知道,製作麵包與蛋糕的麵粉是來自不同品種的小麥呢? 一樣是小麥,但製作麵包用的高筋麵粉來自硬小麥,而製作蛋糕的麵粉來自軟小麥。小麥的硬、軟指得是裡面的麥膠(也就是俗稱的麵筋)含量的多少。麥膠多的硬小麥適合做麵包,而麥膠少的軟小麥就只能做蛋糕跟瑪芬了。但不論是哪一種,都跟一兩萬年前在肥沃月彎的小麥大大不同囉! 雖然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就是在肥沃月彎;而肥沃月彎最早種植的農作物之一就是小麥;但是,當時種的小麥是「一粒麥」與「二粒麥」,只有兩套或四套染色體;後來種的麵包小麥是一粒麥與其他兩種禾本科植物發生混種的結果,共有六套染色體。雖然麵包小麥最晚在二十五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肥沃月彎的居民們一開始是先接觸到一粒麥,後來才碰到麵包小麥的。比起一粒麥,麵包小麥耐寒、產量高,所以後來一粒麥也被取代了。 小麥與歷史 由於小麥這麼早就出現在我們的餐桌,對人類的歷史產生了許多影響。因為小麥的蛋白質含量是所有禾本科植物中最高的,率先使用它的歐洲人可以將它作為主食而不會有蛋白質不足的問題。當時的人習慣將小麥磨碎後再加熱,製成麥粥;由於空氣中到處都有真菌的孢子,麥粥放置在室溫下一至二日便會發酵,便產生了「啤酒」。 從考古的資料看到,蘇美人便懂得用二粒麥與大麥來釀造啤酒;而埃及人已經會製造發酵麵包,還設立了工作坊。埃及人對小麥的崇拜,甚至使得他們相信小麥可以用來驗孕:當一個女子想知道自己是否懷孕,她就會找一塊地、撒下麥種,在上面撒尿,過幾天再回來看麥子是否發芽;如果發芽了,就代表懷孕了... 與小麥同一時間端上餐桌的還有大麥。大麥的口感不如小麥,但是成熟期比小麥短,又比較耐旱耐鹽,對肥份也不那麼挑剔,所以在肥沃月彎、雅典兩個文明的晚期,當土地因過度開墾與灌溉而逐漸鹽化、失去肥份時,大麥便取代了小麥。不過,羅馬人始終不能接受大麥做為主食;他們甚至會用吃大麥來懲罰不好好作戰的戰士。 由於不愛吃大麥,羅馬人為了要一直有小麥可以吃,只好不斷的擴張領土。於是西西里島、薩丁尼亞島、北非、埃及與西班牙都倒了大楣。 台灣早期主食是米跟蕃薯,麵食只是點綴;到了二戰結束,台灣開始接受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美援)以後,為了要解決國內糧食生產過剩的...

小麥何時傳入英國?

小麥( Triticum sp. )應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也是兩種人類耕作歷史最悠久的農作物之一(另一個是大麥)。小麥大約在距今一萬到一萬一千年前,與大麥一同在肥沃月彎(Fertile Crescent)馴化。 不過,當時所馴化的小麥,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小麥。現在被人類大量種植的小麥稱為麵包小麥(wheat, T. aestivum ),總共有42條染色體。雖然麵包小麥在大約20萬年前便已經出現,但是在肥沃月彎的小麥是一粒麥(einkorn, T. urartu 或是 T. monococcum )與二粒麥(emmer, T. dicoccum )。麵包小麥的抗寒性比一粒麥、二粒麥都好,所以在接觸到麵包小麥以後,一粒麥與二粒麥便逐漸式微了。 一粒麥。圖片來源:" Triticum monococcum0 ".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小麥在肥沃月彎馴化後,便隨著人類的腳步在歐洲傳播。過去的一些研究發現,小麥大約在八千五百年前傳到希臘,八千年前傳到埃及,再一千年到德國。然後,小麥終於在五、六千年前到英國。 不過,到英國的時間點一直都有些爭議。有些考古學家認為沒有那麼晚,但是有幾份證據說幾分話才是科學,所以也只能大家努力找證據罷了。 最近,英國的研究團隊在英國南部的Bouldnor Cliff的海床(位置請見下圖)上,找到了證據支持小麥傳入英國的時間大約要比原先想的往前推兩千年。 Bouldnor Cliff的位置(A)以及發掘的地點(B)。 圖片來源: Science 為什麼這個點會被選上呢?原來,過去在考古上的發現已經讓研究團隊知道,居住在這一帶的先民們,比不列顛本島(mainland Britain)上的人們,在生活技能上要先進得多;而他們的技能顯然是向歐洲的先民學習來的。後來,地球氣候變暖,冰河消融,使得海平面上昇後,這一帶漸漸變得不適合居住;於是他們就離開了家園,向著高地出發。 研究團隊先探測這一帶的海床,確認沒有被擾動以後,便開始鑽取海床沈積物的樣本(鑽取的位置見上圖C),分段檢測、分析DNA的序列。 首先研究團隊發現,在海水還沒有把這一帶淹沒之前,這裡有許多樹:包括橡樹、白楊、蘋果樹、山毛櫸(...

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Egypt)的滅亡與小麥

埃及的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Egypt,332–30 BC)最後一個法老就是「埃及豔后」(Cleopatra VII Philopator),她努力的維持衰落的埃及在獨立狀態,但最後還是在公元前30年亡於羅馬。 羅馬為何會對埃及有興趣?並不是因為垂涎埃及豔后的美色,而是因為小麥。羅馬的人口不斷增加,而國內的土地因耕作而鹽化,羅馬人又不喜歡吃大麥,甚至用「吃大麥」當作處罰的方式,到最後只能從外面(西西里島、薩丁尼亞島、北非、埃及與西班牙)進口糧食,因此羅馬人便想,為何不直接把他們打下來就好呢? 當然,凱撒(Julius Caesar)與安東尼(Mark Anthony)都曾經是她的入幕之賓,當凱撒在埃及時,當時的法老托勒密(Ptolemy)因為暗殺了凱撒的政敵Pompey(同時也是凱撒的女婿)而得罪了凱撒,埃及豔后請手下把自己偷渡到凱撒的行宮裡,主動引誘凱撒,後來為凱撒生了一個兒子「托勒密‧凱撒」(當時埃及豔后21歲,凱撒52歲,名副其實的老牛吃嫩草)。 不過,後來凱撒並未立這個小朋友為自己的繼承人,反而立了自己的姪子屋大維(Octavius,奧古斯都大帝Augustus)。 埃及豔后與凱撒。 圖片來源:" Cleopatra and Caesar by Jean-Leon-Gerome " by Jean-Léon Gérôme - http://www.mezzo-mondo.com/arts/mm/orientalist/european/gerome/index_b.html . Licensed unde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 後來安東尼也跟埃及豔后生了三個小孩,老大與老二是雙胞胎。 安東尼與埃及豔后。 圖片來源:" Lawrence Alma-Tadema- Anthony and Cleopatra " by Lawrence Alma-Tadema - This file is lacking source information. Please edit this file's description and provide a source.. Licensed under Publ...

原來秦朝、漢朝的主食是小米!

小米(Foxtail millet)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黍(Proso millet)。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小米(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上圖)與黍(Proso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下圖)是中國在秦(221–206 BC)、漢(206 BC – 220 AD) 的主食;它們具有許多優點,包括生長期短,可以很快收穫;以及因為是C4代謝,所以對肥料的需求、對水的需求相對較低。 對肥料的需求不高,使得小米可以在黃土高原生長(黃土並不肥沃)。 中國發源於北方,北方的氣候並不適合種大米(rice, Oryza sativa ,a.k.a.稻子)。 漢朝時開始有小麥出現,但是主要是做為跟小米、黍、大豆輪作的農作物。當時的中國已發展出精緻的三年輪作系統,由夏季種黍開始,接著是同一年的冬季種小麥,第二年春天收穫小麥後種下大豆,然後到第三年夏天種小米。如此循環三年,同時將土地分成三份,第一年夏天第一塊地種黍、第二塊地種小米、第三塊地種大豆....這樣田地的養分會因為有大豆加入輪作而不至於缺氮,而每年都可以有小米、黍、大豆、小麥可吃。 歐洲直到一千年後才發展出輪作,但是複雜的程度則遠遠不及漢朝。 漢朝時,開始有大米可吃,不過吃大米可能是貴族的專利。 因為有小麥,所以漢朝時開始有「麵」出現。 資料來源: T.R. Sinclair,C.J. Sinclair. 2010. Bread, Beer and the Seeds of Change:Agriculture's Imprint on World History. ISBN:978184593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