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Nat. Comm. 學過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的朋友都知道,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light reaction)與碳反應(carbon assimilation reaction,又稱為卡爾文循環 Calvin cycle)。光反應產生能量(ATP,腺核苷三磷酸)與電子(NADPH)提供給碳反應來推動以二氧化碳來合成糖。 到了大學,如果你是科科,還會有機會學到更詳細的:比方說光反應如何調節、碳反應如何調節,才不會產生太多產物。 但是,好像都沒有提到,這兩個部分如何協調? 最近的研究發現,一個稱為KEA3的運輸蛋白,就是負責協調光反應與碳反應的重要成員。 KEA3位於類囊體膜(thylakoid membrane)上,負責將類囊體腔(thylakoid lumen)中的氫離子(H + )運出類囊體,同時會運入一個鉀離子(K + )。在強光下,植物吸收的光能超過了其光系統所能使用的量,這會導致反應中心的過度活化和氧化壓力,從而損害光合作用蛋白質和其他細胞組分。這時候,KEA3會失去活性,來維持或增加葉綠體膜內外的質子濃度差,以增強非光化學淬滅(NPQ)過程,有助於保護光合作用成員免受過量光能的損害。當光照強度降低時,需要快速降低NPQ來恢復光合作用的效率,這時KEA3的活性會被重新啟動,透過促進質子出類囊體膜,幫助迅速降低NPQ,從而增加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 最近的研究發現,KEA3的C端能夠感知葉綠體基質的pH變化(即氫離子濃度),並根據這些變化調節其活性。 要證明KEA3的C端能夠感知葉綠體基質的pH變化,首先要能證明了KEA3的C末端暴露於葉綠體基質。研究團隊利用自組裝綠色螢光蛋白系統(saGFP系統)來確定KEA3的C端位置。當KEA3的C端與特定於葉綠體基質的saGFP片段出現在相同位置時,會產生螢光信號,而他們也確實觀察到了螢光信號。這證明了KEA3的C末端暴露於葉綠體基質,這是其能感知pH變化的先決條件。 然後,他們比較野生種和缺乏KEA3C端的植物發現,缺少C端的植物在從暗轉移到高光條件時,其光合作用速率的增加速度更快。這意味著C端在KEA3的活性調節中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光照條件迅速變化時,能保護光系統免受損傷。 另外,研究團隊也透過過度或抑制KEA3蛋白的表現,發現KEA3的活性直接影...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