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許多植物,當然也有許多食草動物。有些植物為了不被吃光,演化出了產生有毒物質(如菸草、咖啡,以製造尼古丁、咖啡因來毒殺害蟲)的機制,或是讓自己變得難吃(如長出尖刺等)。 當然,也有些植物會 請打手來幫忙 。特定品系的玉米,在被蟲咬以後,會釋放出與寄生蜂費洛蒙類似的化合物,將寄生蜂召喚到自己身邊。寄生蜂到來以後,沒有遇到對象,卻發現了蛾的幼蟲,於是便在幼蟲身上產卵 -- 於是蛾的幼蟲被殺死。 那麼,對於既沒有演化出產製有毒物質的能力、也沒有演化出尖刺、更沒有辦法請打手的植物,要怎麼辦呢?福特博士(Adam T. Ford)以及他的研究團隊,研究生長在東非草原上的刺槐,找到了答案。 對在東非大草原上活動的高角羚(impala, Aepyceros melampus )來說,刺槐也是很重要的食草。但是有些刺槐有尖刺,有些沒有。 高角羚( Aepyceros melampus )。圖片來源: wiki 把有尖刺的刺槐( A. etbaica )與無尖刺的刺槐( A. brevispica )相比,高角羚當然比較喜歡沒有尖刺的 A. brevispica 。可以想見的是, A. brevispica 早晚會被吃完。 那麼,它是怎麼存活下來的呢? 研究團隊發現,雖然高角羚比較喜歡吃 A. brevispica ,但是為了要避免被捕食,高角羚不會在樹木濃密的地方採食 -- 因為那裡是掠食者理想的藏身之地。於是,樹木濃密的地方也成了 A. brevispica 理想的生長的地方。 樹木越多的地方(深綠色條帶), A. brevispica 就越有機會生長。 圖片來源: Science 由於高角羚為了躲避敵害,比較不會到樹木繁密的區域去採食,這就讓 A. brevispica 靠著跟其他樹木長在一起得以存活。至於說為什麼 A. etbaica 在樹木濃密的區域長得少?或許是它需要比較多的光線,加上有尖刺也不怕被高角羚採食,於是它在草原上長得比在樹林中要好得多吧! 參考文獻: Adam T. Ford, Jacob R. Goheen, Tobias O. Otieno, Laura Bidner, Lynne A. Isbell, Todd M. Palmer, David Ward, Rosie Woodroffe, Ro...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