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拉多金花蟲(Colorado potato beetle,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 圖片來源: wiki 科羅拉多金花蟲(如上圖),看起來還頗為美麗,卻有著「國際超級害蟲」的稱號;原來這種甲蟲雖然源自科羅拉多,由於在許多地區都沒有牠的天敵,使得牠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乎已經蔓延到全歐(英國除外)。 科羅拉多金花蟲的雌蟲一次大約可產800個卵,不論是幼蟲或是成蟲,都以茄科(solanaceous)植物為食。不只是馬鈴薯的葉片、蕃茄、茄子牠們都很愛,可以把葉子啃到只剩葉柄!糟糕的事是,從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科羅拉多金花蟲已經對大部分的殺蟲劑發展出抗藥性,也就是說,一旦牠拜訪您家的田園,就要有大損失的心理建設了。臺灣目前似乎尚無牠的「蟲」蹤現跡,希望可以繼續維持下去。 由於天敵甚少加上發展出抗藥性,各地的研究團隊無不想方設法,希望能發展出更好的滅蟲良方;最近,德國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研究團隊,發展出了以干擾RNA(siRNA)做為殺蟲劑的方法,希望可以發展出專門對付一種害蟲的殺蟲劑。 siRNA的技術並不是什麼新花樣;簡單來說,就是要讓一段雙股的RNA在目標物種體內出現。由於高等生物細胞內通常不會出現雙股RNA,除非受到RNA病毒感染!因此,一旦雙股RNA出現以後,很快便會被辨認出來,並以Dicer蛋白質複合體修整後,選取大約21個核苷酸長短的片段,做為細胞的「病毒手冊」。下次有任何RNA出現在細胞裡,Dicer便會拿出這本「病毒手冊」加以辨認,只要序列相同,便會立刻被分解掉,那段RNA所代表的基因,也就無從表現起了。 而人類利用這個機制,將我們想要研究的基因,以siRNA的技術使它不表現,觀察該生物有什麼性狀,也早已不是新鮮事了。但是,要把這個技術用在殺蟲上,普朗克研究所的團隊,還真是傷了一番腦筋。 原來,要讓雙股RNA進入蟲的體內,最簡便的方法當然是讓蟲把雙股RNA自己吃下去;所以,如果能夠讓馬鈴薯表現這段雙股RNA,那麼蟲兒們用餐時便一併把毒藥給吃下肚去,豈不美哉? 但是這件事說來容易作來難。首先,雙股RNA通過蟲兒的中腸(midgut)時,如果全體馬上就嗚呼哀哉了,那就什麼都不用想了;還好雙股RNA的確可以經由中腸吸收,並不會全部陣亡。接著,要讓植物...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