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側根」標籤的文章

尋找玉米(maize)根系發育基因

  突變種(左)與野生種(右)的玉米根部。 圖片來源: Nature Genetics 玉米( Zea mays )是世界五大穀物之一。從現在的時間點回頭看,很難想像在十六世紀以前,全世界只有一小群人知道這種植物。但是現在玉米可說是無所不在,不只是早餐的穀片以及日常的食物會有它,它還以你看不到的型態出現在各種食物與飲料中。所以,玉米對人類非常重要。 隨著氣候變遷,連身為C4植物的玉米,都因為降雨減少而面臨抗旱的問題。最近一項歷時八年的研究,分析了9000個栽培種以及170個大芻草(teosinte)的根系,找到了玉米根部發育的秘密。 科學家們將玉米的種子包裹在特殊的紙裡面,然後將這些紙捲成雪茄狀、放在燒杯內,以 16 小時光照 26 °C、 8小時黑暗18 °C培養。10天後,他們把紙打開,就可以輕鬆地觀察完整的根部。栽培品系的玉米觀察10株,家傳品系玉米觀察20株,大芻草因為種子數量有限,僅觀察15株。 他們發現,玉米的根有所謂的「種生根」(seminal root)與側根(lateral root)的區別。種生根在玉米發芽後不久出現,其功能是幫助玉米幼苗吸收更多養分與水分。當環境適合玉米生長時,種生根對玉米的幫助很大。 但是研究團隊發現,種生根多的玉米,它的側根就會變少;而側根減少對玉米的耐旱性不利。他們注意到,側根多的玉米抗旱性比較好。有趣的是,在玉米馴化的過程中,種生根的數量有增加的趨勢,但是在適應有限水的本地品系中,種生根的數量顯著減少。 到底什麼基因與根系的發育有關呢?研究團隊分析基因體後,找到了超過160個相關基因。其中一個,稱為 ZmHb77 ,對玉米的抗旱性有影響。在所謂的「北方燧石」(Northern Flint )品系中,特定基因型的 ZmHb77 會讓玉米更不耐旱。深入研究後發現, ZmHb77 在根的表現量也比較高。 到底 ZmHb77 對根部發育的影響是怎樣的呢?研究團隊以基因編輯將 ZmHb77 剔除後發現,沒有這個基因的突變株,其種生根數量顯著減少、側根密度增加。測試發現,這些突變株的生長與光合作用速率較高,抗旱性優於野生種。 所以,透過對根系發育的觀察與基因體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了 ZmHb77 對玉米根系的發育有重要的影響,也影響到玉米抗旱的能力。期待更多的研究讓我們了解玉米根系發育的生物學! 參考文獻:...

側根的發育與維甲酸(retinoids)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維甲酸(retinoids)是一群結構與維生素A有關的化合物。在動物,維甲酸與細胞的分化、視力、免疫功能、抑癌基因的活化有關;但是動物無法合成維甲酸,必須由植物獲取。 許多植物都會合成維甲酸以及相關的化合物。但是植物合成維甲酸是要做什麼呢?最近的研究發現,維甲酸與植物的側根(lateral roots)形成有關。 植物在主根長出來以後,隔一段時間就會長出一條側根。已知側根在哪裡長出、何時長出,都受到調節,被稱為「側根鐘」(lateral root clock)。 為了要測試植物中是否也存在著與維甲酸結合的蛋白質,研究團隊使用了MCA(merocyanine aldehyde)。MCA的一端具有Cyanine-5 (Cy5)結構,另一頭則是類似於維甲酸的構造。當MCA與維甲酸結合蛋白結合時,Cy5這一邊就會放出螢光。 當研究團隊把阿拉伯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根以10 μM的MCA處理後,在根部仍在發育的區域出現了一些螢光點;另外根尖生長點與還在分裂的細胞也出現了螢光。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些螢光點不但與未來側根出現的地方重疊,且在側根生長點出現前五小時就可以看到螢光,顯示了維甲酸可能真的與側根的生長有關。 當研究團隊使用了抑制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化合物來處理植物根部時,由於維甲酸合成也經由同一途徑,於是螢光就大大地減少,側根的生長也受到了抑制,進一步顯示了維甲酸信號對側根合成的重要性。當研究團隊提供外來的維甲酸時,螢光再度出現,側根的生長頻率也回復了。 到底是植物的什麼蛋白質與維甲酸結合呢?研究團隊搜尋基因資料庫後發現,有個稱為 TIL (AT5G58070)的基因,其序列與脊椎動物的lipocalin(維甲酸結合蛋白的一種)有相似性。進一步的分析發現, TIL 出現的地方與側根出現的地方有重疊,表示 TIL 可能就是植物的維甲酸結合蛋白。在植物體外測試也顯示 TIL 的確可以與維甲酸結合。 缺少 TIL 的突變株,其側根的發育大大地減少,以MCA處理 TIL 突變株也看到螢光變得很弱,顯示了 TIL 的確就是透過與維甲酸結合來調節植物側根的生長。以維甲酸來處理缺少 TIL 的突變株,只有非常弱的反應,進一步確認了 TIL 在植物維甲酸信息傳遞上的角色。 所以,研究團隊發現了維甲酸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角色,也找到了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