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Dead zone」標籤的文章

從哈伯法(Haber-Bosch Process)說起

自從幾年前開始教通識課以後,對於許多課程要怎麼教,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怎麼說呢?一般專業課程總是強調「專業」,舉個例子好了,學過國高中化學的同學應該都知道哈伯法(Haber-Bosch Process),在高溫高壓下以鐵粉做為催化劑將氮氣與氫氣轉化為氨(ammonia): N 2  + 3H 2  → 2NH 3 通常化學課的時候,老師只會提到,因為氮氣(N 2 )的兩個氮原子之間是三鍵,所以要打開氮氣很不容易;因此不但要用高溫高壓,還要用鐵粉當催化劑... 然後?就沒有了。講完了。 但是,哈伯法偉大的地方就只是這樣嗎?哈伯(Fritz Haber)因為發明了這個方法,得到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難道就是因為他成功的打斷了氮-氮三鍵而已嗎? 哈伯(Fritz Haber),圖片來源: wiki 當然不是。哈伯法的重要性在於,從此人類打開了以人工提高作物產量的大門,農作物的產量從此大大的提高。 當然,產量提高其實也是有限度的,在植物的營養上,有個名詞叫做「關鍵濃度」(critical concentration)。當土壤中的養分低於這個濃度時,植物的生長與養分的濃度成正比;超過這個濃度以後,植物的生長跟養分的濃度就不成正比了,也就是說,用再多也沒有明顯的效果。 但是,在過去只能使用天然肥料(動物的屍體、糞尿、植物的落葉等)的時代,由於天然肥料必需要等待微生物分解(這部分在堆肥時已經大致完成),再經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將其中含氮成分分解為硝酸根(nitrate,NO 3 -)與銨離子(NH 4 +)後,才能為植物所吸收,因此效果緩慢。加上為了方便起見,農人們總是會以單作(monoculture)的方式來種田,這種在大片的土地上種植單一作物的方式,很容易會使土壤缺少某些特定的養分(尤其是氮與磷),所以在哈伯法還沒有出現以前,要提高土壤內的氮濃度,除了使用天然肥料之外,就只剩下使用綠肥,或是與豆科植物輪作了。 但是,這些方法,都不能使土壤中的氮的濃度超過關鍵濃度;因此,當哈伯法出現之後,農夫將化學肥料施放在田裡,立刻有了奇效--農作物的產量大大的提升。加上育種改良以及殺蟲劑、除草劑的使用, 20世紀小麥與稻米的產量提升了8-10倍 (平均產量是4倍)。 但是哈伯法對於科學界的貢獻,並不僅僅在於農作...

處處可見的藻華(algae bloom)是因為過量施肥?或者其他?

學過美國地理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五大湖吧!筆者當年就對五大湖印象深刻,後來才知道,原來五大湖的湖水深淺各不相同。 其中伊利湖(Lake Erie,下圖深藍色部分)是五大湖中水最淺的一個湖,平均水深只有18公尺,而西岸的水尤其淺。最近因為發生了嚴重的藻華狀態,使得位於俄亥俄州的Toledo市(位於伊利湖最西邊的尖角上)因為藍綠菌微囊藻(cyanobacteria ) Microcystis 所產生的毒素,市長被迫在數週前要求市民不得飲用自來水。 伊利湖,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但是,這樣的狀況其實在美國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去年在Toledo市附近的一個小城也因為同樣的理由必需要求市民改喝礦泉水。 有些人可能會想:為何不能把微囊藻的毒素去掉就好了呢?原來,被微囊藻污染的水,不能經由煮沸將毒素除掉--毒素不怕熱,而微囊藻會因為加熱煮沸而死亡,釋放更多的毒素到水中;要除掉毒素必需要加入化學藥劑以及使用活性炭才能去掉毒素,整個過程非常的昂貴。因此,一旦水中的微囊藻濃度超標,除了叫大家喝礦泉水之外別無他法。 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而這些微囊藻又怎麼會大量繁殖呢?原來是因為湖裡面的有機磷含量過高,使得微囊藻大量繁殖。過去,在伊利湖周邊的城市,為了解決有機磷排放的問題,已經規定洗潔精、洗衣粉等家用清潔劑不得使用含磷的產品;而這項措施使得排入伊利湖的有機磷減少了三分之二。原本以為這樣應該就可以不必再煩心藻華的問題,但是伊利湖附近的農場卻為附近的居民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過量施肥。 原來,農場習慣在前一年的秋天、冬天或當年春天在作物尚未種植之前,先在田地裡施肥(應該是稱為基肥),這樣農作物種下去以後,就會有足夠的養分。可是這樣的施肥法,使得大部分的肥料(氮與磷)都隨著雨水流到附近的河流,以及湖泊--對於Toledo附近的居民來說,就是伊利湖。 估計農夫施放的肥料(主要是氮與磷),大約有60%都流走了;為什麼氮與磷會這麼容易流走呢? 原來,土壤顆粒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鋁(Al 2 Si 2 O 5 ·(OH) 4 ),而矽酸鋁帶負電,造成陽離子容易吸附;但是植物能吸收的氮與磷的形式是硝酸根(NO 3 -)與磷酸根(PO 4 -3),這些都是帶負電的離子,當然與土壤顆粒同性相斥。於是造成氮與磷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