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高中時曾經參加過救國團的谷關戰鬥營。據說營地的海拔大約是一千公尺左右,雖不至於引發高山症,但是,隨著營隊的進行,每天都有人流鼻血。到最後一天,筆者也流鼻血了。 不過是一千公尺的高度,就已經有這麼多人先後出狀況;當時筆者就想,如青藏高原(Tibetan Plateau)上的人,他們是怎麼適應高地氣候的呢?當時總以為「久了就好了」,不過最近的發現是,藏人帶有來自於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的EPAS-1基因,這個基因使得他們可以適應高原環境(1)。 但是,要真能在高原定居,光是有基因是不夠的;如果無法建立農業生產,而只是停留在狩獵-採集(hunter-gatherer)形式的話,族群在該地便不會定居。 最近,結合了美國、英國以及中國大陸的研究團隊,在研究了53個古代藏人的遺址後,發現:原來藏人能夠在高海拔地區定居,完全得力於青棵( Hordeum vulgare Linn. var. nudum Hook.f.)。 他們發現,在五千二百年以及更久遠之前,藏人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當時他們為了追逐獵物,偶而會出現在海拔4300公尺的高山上。 在五千九百年前開始,有些藏人由黃河流域得到了小米(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與黍(broomcorn/proso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開始學著耕作。隨著小米的耕作慢慢的普遍,藏人開始由狩獵-採集轉為定居生活。但這段時期(五千二百年到三千六百年前),藏人定居的地方,是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地區。推測原因,可能是由於小米無法抵擋高海拔地區的寒冬,所以那個時代的藏人都居住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 小米(Foxtail millet)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黍(Proso millet)。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大約在三千六百年前,青棵(大麥的一種)傳入青藏高原。青棵的傳入,使得部分的藏人得以往更高地(海拔2500公尺以上)移動;研究團隊發現,在更高地的遺址中,幾乎不見小米與黍,而是由青棵取代了這兩種穀物。在較低地區則成為三種穀物(青棵、小米、黍)並行的狀態。在更高地,除了青棵以外,還有耐寒的小麥以及綿羊,伴隨著藏人度過春夏秋冬(2)。 青棵(大麥)。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青棵(大麥)最早在肥沃月彎(F...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