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anobium bacillare。圖片來源 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包括了植物與細菌。可不要小看小小的細菌,它們所進行的光合作用,佔了所有光合作用的一半喔! 但是,光合作用需要陽光、二氧化碳、水這三種原料。陽光只要太陽出來就可以了,水與二氧化碳則需要從環境中吸收。 對植物來說,它們有葉片,可以幫助它們把二氧化碳(大氣中的以及自己進行呼吸作用產生的)關在葉片裡,提高二氧化碳的濃度,讓光合作用的效率提升。但是單細胞的光合細菌(包括細菌與藍綠菌),要怎麼濃縮二氧化碳呢? 細菌們還是有一些小撇步的。有些細菌(如某些藍綠菌)有α-羧體(α-carboxysome)可以幫忙它們抓到需要的氣體;另外的一些細菌(部分藍綠菌與proteobacteria)則有β-羧體(β-carboxysome),也承擔著類似的功能。它們主要的不同是在於它們裡面的「魯必斯科」(RuBisCo)--這個負責把二氧化碳變成糖的酵素。 除了「魯必斯科」,α-羧體裡面還有碳酸酐酶(CA,carbonic anhydrase),負責加速二氧化碳和碳酸氫鈉之間的轉換,從而提高羧體內的二氧化碳濃度,提升光合作用效率;另外還有負責控制物質進出的外殼蛋白以及對碳酸酐酶與「魯必斯科」活性很重要的鋅和鎂等金屬離子。 最近有一群科學家發現, Cyanobium sp. PCC7001(以下簡稱PCC7001)這種藍綠菌所有的α-羧體很特別。怎樣的特別呢? 原來,PCC7001的α-羧體裡面的碳酸酐酶的活性,可以被「魯必斯科」的受質(RuBP)調節。研究團隊發現碳酸酐酶可以與RuBP形成一個晶體,這個晶體的結構分析以後發現,RuBP坐在碳酸酐酶接口附近的正電荷口袋內,與碳酸酐酶形成氫鍵。 酵素動力學的實驗發現,RuBP以濃度依賴的方式活化碳酸酐酶,由於它不是去佔領碳酸酐酶的反應活化位址,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異構調節作用」(allosteric regulation)。 研究團隊覺得這個現象非常有趣,但是,是否所有的羧體(α-羧體與β-羧體)都有呢? 首先,研究團隊發現,RuBP與碳酸酐酶的結合位置具有高度的專一性,這種結合位置在化學自營型細菌的碳酸酐酶中沒有觀察到。這顯示了這種特殊的調節機制,可能只在α-羧體中存在。 其次,透過對相關蛋白質序列和結構的分析,研究團隊發現與RuBP相互作...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