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Rhizobium leguminosarum」標籤的文章

細菌也有個體差異嗎?

我們都是人( Homo sapiens ),同屬同種,但是每個人都不大一樣。細菌呢? 當然,讀者會說,因為我們是進行有性生殖的多細胞生物,個體之間當然會有差異;而細菌以二分裂(fission)法繁殖,照理說,不管細菌二分裂幾次,所有的細菌應該都一模一樣吧!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的生物系的研究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思考面向(1)。 研究團隊由種在路邊的野豌豆( Vicia sativa )與白三葉草( Trifolium repens )的根部各採取了36個根瘤(root nodule),把每個根瘤中的菌分別培養後,鑑定它們的種類。 白三葉草。圖片來源: wiki 鑑定分為16S 核糖核酸(16S rRNA)、核心基因(core genes)與輔助基因(accessory genes)定序。一般來說,16S核糖核酸是必需的基因,只要有一點變化,就可能會讓生物死翹翹;所以它的變異性很低;核心基因也是必需的基因,但可以容許的變異度會比16S核糖核酸要大一點,所以變異也會多一點點。至於輔助基因,因為它們的存在無關乎生物的生存,容許的變異性最大。 結果研究團隊發現:由16S核糖核酸定序發現,它們都是豌豆根瘤菌( Rhizobium leguminosarum );但是當分析核心基因與輔助基因序列時發現,這72隻豌豆根瘤菌,彼此之間都不大一樣! 多不一樣呢?研究團隊分析後發現,這些豌豆根瘤菌們可以被分成由A到E的五群。 圖片來源: Open Biology 當然,這些豌豆根瘤菌們的輔助基因差異更大。前面已經說過輔助基因指得是生物生長發育的非必需基因,簡單來說,沒有也死不了,所以可以容許較大的變異;在根瘤菌裡面,最著名的輔助基因就是與根瘤形成( nod ,nodulation of the host plant)以及固氮( nif 與 fix )相關的基因了。這些基因決定了根瘤菌能不能與豆科植物共生、能與哪些豆科植物共生。 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到,同樣屬於B群的豌豆根瘤菌裡面,有些可以與野豌豆共生(紅色),有些可以與白三葉草共生(藍色);在C群與E群裡面也看到同樣的情形。 由於與根瘤形成以及固氮相關的基因位於質體上(pRL10質體,2),這個結果顯示了根瘤菌也會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