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一粒麥」標籤的文章

【原來作物有故事】美國人教我們愛吃小麥

小麥。圖片來源: Wiki 我們生活中的小麥 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天早餐的麵包、生日的蛋糕,是用麵粉製作的,而麵粉來自於小麥;但有多少人知道,製作麵包與蛋糕的麵粉是來自不同品種的小麥呢? 一樣是小麥,但製作麵包用的高筋麵粉來自硬小麥,而製作蛋糕的麵粉來自軟小麥。小麥的硬、軟指得是裡面的麥膠(也就是俗稱的麵筋)含量的多少。麥膠多的硬小麥適合做麵包,而麥膠少的軟小麥就只能做蛋糕跟瑪芬了。但不論是哪一種,都跟一兩萬年前在肥沃月彎的小麥大大不同囉! 雖然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就是在肥沃月彎;而肥沃月彎最早種植的農作物之一就是小麥;但是,當時種的小麥是「一粒麥」與「二粒麥」,只有兩套或四套染色體;後來種的麵包小麥是一粒麥與其他兩種禾本科植物發生混種的結果,共有六套染色體。雖然麵包小麥最晚在二十五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肥沃月彎的居民們一開始是先接觸到一粒麥,後來才碰到麵包小麥的。比起一粒麥,麵包小麥耐寒、產量高,所以後來一粒麥也被取代了。 小麥與歷史 由於小麥這麼早就出現在我們的餐桌,對人類的歷史產生了許多影響。因為小麥的蛋白質含量是所有禾本科植物中最高的,率先使用它的歐洲人可以將它作為主食而不會有蛋白質不足的問題。當時的人習慣將小麥磨碎後再加熱,製成麥粥;由於空氣中到處都有真菌的孢子,麥粥放置在室溫下一至二日便會發酵,便產生了「啤酒」。 從考古的資料看到,蘇美人便懂得用二粒麥與大麥來釀造啤酒;而埃及人已經會製造發酵麵包,還設立了工作坊。埃及人對小麥的崇拜,甚至使得他們相信小麥可以用來驗孕:當一個女子想知道自己是否懷孕,她就會找一塊地、撒下麥種,在上面撒尿,過幾天再回來看麥子是否發芽;如果發芽了,就代表懷孕了... 與小麥同一時間端上餐桌的還有大麥。大麥的口感不如小麥,但是成熟期比小麥短,又比較耐旱耐鹽,對肥份也不那麼挑剔,所以在肥沃月彎、雅典兩個文明的晚期,當土地因過度開墾與灌溉而逐漸鹽化、失去肥份時,大麥便取代了小麥。不過,羅馬人始終不能接受大麥做為主食;他們甚至會用吃大麥來懲罰不好好作戰的戰士。 由於不愛吃大麥,羅馬人為了要一直有小麥可以吃,只好不斷的擴張領土。於是西西里島、薩丁尼亞島、北非、埃及與西班牙都倒了大楣。 台灣早期主食是米跟蕃薯,麵食只是點綴;到了二戰結束,台灣開始接受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美援)以後,為了要解決國內糧食生產過剩的...

小麥何時傳入英國?

小麥( Triticum sp. )應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也是兩種人類耕作歷史最悠久的農作物之一(另一個是大麥)。小麥大約在距今一萬到一萬一千年前,與大麥一同在肥沃月彎(Fertile Crescent)馴化。 不過,當時所馴化的小麥,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小麥。現在被人類大量種植的小麥稱為麵包小麥(wheat, T. aestivum ),總共有42條染色體。雖然麵包小麥在大約20萬年前便已經出現,但是在肥沃月彎的小麥是一粒麥(einkorn, T. urartu 或是 T. monococcum )與二粒麥(emmer, T. dicoccum )。麵包小麥的抗寒性比一粒麥、二粒麥都好,所以在接觸到麵包小麥以後,一粒麥與二粒麥便逐漸式微了。 一粒麥。圖片來源:" Triticum monococcum0 ".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小麥在肥沃月彎馴化後,便隨著人類的腳步在歐洲傳播。過去的一些研究發現,小麥大約在八千五百年前傳到希臘,八千年前傳到埃及,再一千年到德國。然後,小麥終於在五、六千年前到英國。 不過,到英國的時間點一直都有些爭議。有些考古學家認為沒有那麼晚,但是有幾份證據說幾分話才是科學,所以也只能大家努力找證據罷了。 最近,英國的研究團隊在英國南部的Bouldnor Cliff的海床(位置請見下圖)上,找到了證據支持小麥傳入英國的時間大約要比原先想的往前推兩千年。 Bouldnor Cliff的位置(A)以及發掘的地點(B)。 圖片來源: Science 為什麼這個點會被選上呢?原來,過去在考古上的發現已經讓研究團隊知道,居住在這一帶的先民們,比不列顛本島(mainland Britain)上的人們,在生活技能上要先進得多;而他們的技能顯然是向歐洲的先民學習來的。後來,地球氣候變暖,冰河消融,使得海平面上昇後,這一帶漸漸變得不適合居住;於是他們就離開了家園,向著高地出發。 研究團隊先探測這一帶的海床,確認沒有被擾動以後,便開始鑽取海床沈積物的樣本(鑽取的位置見上圖C),分段檢測、分析DNA的序列。 首先研究團隊發現,在海水還沒有把這一帶淹沒之前,這裡有許多樹:包括橡樹、白楊、蘋果樹、山毛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