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槲寄生」標籤的文章

槲寄生(mistletoe)的電子傳遞鏈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由於聖誕節在歐美各國就等於我們的春節,在國外唸書那些年遇到聖誕節多半都是自己過。不過也曾有幾次被在地的朋友們邀請一同過節,發現他們有個風俗十分有趣。 他們會在家中選一個最多人出入的門楣,在上面掛上槲寄生(mistletoe);如果剛好是一男一女一起走過,就一定要親一下(據說女性如果拒絕會有惡運…不知道是誰的惡運囉?)。另一種說法:聖誕節時掛槲寄生在門楣上,會讓經過的人有好運氣。 一般提到槲寄生通常就是指原產於英國與歐洲的歐洲槲寄生(European Mistletoe, Viscum album ),它是檀香科(Santalaceae)雙子葉半寄生植物。說它們是半寄生,主要是因為它們還有葉綠體,可以進行一些光合作用;但有一些研究發現,它們從宿主取得的碳,佔自身所需比例的八成。也因此,有些宿主在被它寄生後會出現生長遲緩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死亡。 如果槲寄生總是可以從宿主得到這麼多養分,為什麼它還要自己進行光合作用與全部的細胞呼吸作用呢? 過去曾有在寄生生物上發現它們只有不完整的電子傳遞鏈、或甚至完全不具有電子傳遞鏈的例子:如微孢子蟲(Microsporidia)就不具有電子傳遞鏈、雙鞭毛蟲(dinoflagellates)只有不完整的電子傳遞鏈、我們很熟悉的酵母菌也沒有電子傳遞鏈的蛋白質複合體I(complex I,NADH dehydrogenase,NADH 去氫酶)等。不過,這些都是單細胞生物。如槲寄生這類的半寄生高等植物,是否也會因為生活形態而不再具有完整的細胞呼吸作用途徑呢? 最近的研究發現:槲寄生的確只具有不完整的細胞呼吸作用途徑。或者更進一步來說,槲寄生的電子傳遞鏈是不完整的。由於其它部分的細胞呼吸作用(醣解作用與檸檬酸循環)除了產生能量之外,對生物的基礎代謝也很重要,因此生物很難不具有它們;但是電子傳遞鏈只有產生能量的功能,只要能想辦法把醣解作用與檸檬酸循環等氧化反應所產生的電子(主要是NADH)給消耗掉,不讓細胞因為NAD + 濃度太低影響到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就OK啦! 這個發現是同時由漢諾威大學(University of Hannover)與約翰英納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的兩個研究團隊完成的。說來有趣,這兩個研究團隊的主持人:布勞恩(Hans-Peter Braun)與梅爾(E...

槲寄生(mistletoe)的粒線體不能產生ATP

  冬天的檞寄生。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槲寄生(mistletoe),又名桑寄生,是一種寄生植物。它的葉片可進行光合作用,但根部附著在植物上,吸取寄主植物的養分維生。國外聖誕節時會在門上懸掛槲寄生,傳統認為若一男一女同時經過槲寄生之下,他們要親吻。 2015年的研究發現,槲寄生的寄生生活讓它的粒線體(mitochondria)喪失了大部分的基因。槲寄生的粒線體基因只有66kb,比其他植物的要小了3.3倍。 這麼小的基因體,少了什麼呢?研究團隊發現,它幾乎失去了所有的電子傳遞鏈第一個蛋白質複合體(complex I,NADH dehydrogenase)的基因。 失去了這些基因意味著檞寄生不能進行細胞呼吸作用(cellular respiration)的電子傳遞鏈(electron transfer chain)。會不會這些基因其實被轉移到植物的細胞核裡呢?這是有可能的,畢竟槲寄生的基因體是人類的24倍。但是,三個不同的研究團隊進行的研究都發現,這些基因並沒有被轉移到細胞核,它們就是不見了。 少了電子傳遞鏈,槲寄生如何生活呢?有些證據發現槲寄生的醣解作用(glycolysis)活性較高,或許就像癌細胞一樣,槲寄生是依賴醣解作用維生;也有科學家認為,或許槲寄生的緩慢的生長速度讓它不需要這麼多ATP;也有科學家認為,槲寄生可能是直接從宿主偷ATP與糖過來,所以不需要粒線體來產生ATP。不管怎麼說,槲寄生的粒線體應該是不能產生ATP,而在這樣的狀況下,它如何維持自己的能量需求,是個非常有趣的課題。 參考文獻: The Mystery of Mistletoe’s Missing Genes . Quanta. A bizzare mitogenome in a parasitic plant. Elizabeth Skippington, Todd J. Barkman, Danny W. Rice, Jeffrey D. Palm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Jul 2015, 112 (27) E3515-E3524; DOI: 10.1073/pnas.15044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