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番茄( Solanum lycopersicum )到底是水果還是蔬菜,雖然有個美國法院的判決,但我想還是言人人殊。原生於南美洲西部沿岸的高地,據信是由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1485-1547)帶回歐洲,現在已經成了義大利菜餚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很難想像16世紀以前的義大利菜是怎樣的! 在原生地經過一系列培育的番茄,落入歐洲人手中當然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產生出各種各樣的品系。筆者還記得在美國唸書時,曾經看過種子公司的目錄,宣稱他們培育出「超大番茄」,一片就可以鋪滿一片土司。 2020年,美國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00個番茄的基因體,建立了所謂的PanSV基因體。這些番茄裡面包括了野生品種如PAS014479 (SP) 和 BGV006775 (SP) (SP代表的是 Solanum pimpinellifolium ),另外還有許多栽培品系如PI303721、PI169588、EA00990、LYC1410、Floradade、EA00371、M82、Fla.8924 和 Brandywine等。 研究團隊發現了238,490個結構變異(Structural Variations, SVs),所謂的結構變異指的是相較於參考基因組(M82),其他基因組中較大範圍的基因組結構改變。這些改變包括基因或DNA片段的插入、刪除、重複、倒置和易位等。 結構變異與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不同,後者是單一核苷酸在基因組中的變化。結構變異的規模一般大於50個核苷酸,並且對基因的表達及功能有顯著的影響。這些變異在植物基因組中尤其重要,因為它們可能導致基因表達的改變,從而影響植物的性狀和適應性。 研究團隊指出,在分析的100個番茄基因組中,約50%的結構變異(SVs)與基因或其調控序列重疊(即轉譯區周圍的±5千鹼基範圍內)。在34,075個基因中,有95%至少在轉譯區的5千鹼基範圍內含有一個SV,其中大多數位於順式調控區域。這些數據顯示,這些區域呈現高度的變異。 研究團隊舉了幾個例子。其中之一是Smoky Volatile Locus,這個位點與番茄的「煙熏」香氣特質有關。在番茄果實成熟期間,一種名為NSGT1的糖基轉移酶被活化,它可以防止煙熏相關揮發性物質的釋放,這是透過將這些物質轉化為不可分解的三糖苷來達成的。...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