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隔離區」標籤的文章

抗蟲作物的末日即將來臨?

若您聽過「基改作物」這個名詞,事實上不管它們被稱為轉基因作物(transgenic organisms),或是基改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目前的基改作物,最大宗的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 1. 抗殺草劑:這部分目前在市面上主要是抗年年春(嘉磷塞,glyphosate)。 2. 抗蟲:這部分目前在市面上主要為帶有蘇力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的結晶蛋白(δ-endotoxin,俗稱Bt toxin)。 目前抗殺草劑的作物,由於 雜草已經逐漸演化出對年年春的抗性 ,已漸漸失去神效;至於抗蟲作物呢?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抗蟲作物的歷史。蘇力菌最早用於有機農業,以噴灑孢子的方式來殺滅鱗翅目( Lepidoptera ,如蝴蝶、蛾等)害蟲。抗蟲作物在1996年第一次上市,當時的作物僅含有單一結晶蛋白;但為了預防極可能發生(也真的發生了)的抗性,研究團隊開始發展含有多個結晶蛋白的抗蟲作物(pyramided Bt crops,以下略稱為多重抗蟲作物),並於2002年上市。 在這六年間,難道沒有抗Bt害蟲出現嗎?答案是:有的。事實上,在1985年便已經發現對Bt產生抗性的印度谷螟( Plodia interpunctella )。因此,在抗蟲作物上市後,各國都要求種植抗蟲作物的農民必需設置隔離區(refuge)。隔離區是什麼呢?就是在種植抗蟲作物的田地旁邊,種植不帶有抗蟲基因的農作物。這些農作物提供害蟲生長繁殖的地區,當抗性害蟲出現時,由於基因突變 通常頻率不高 ,因此在有隔離區的狀況下,抗性害蟲為少數,於是抗性害蟲有較高的機率與不具抗性的害蟲交配。在 抗性基因為隱性突變 的前提下,當抗性害蟲與不具抗性的害蟲交配後,所生出的子代便不具有抗性,當他們食用了抗蟲作物後,便會死亡。 印度谷螟。圖片來源: wiki 但是,隔離區要奏效,必需要有許多因素配合。首先, 隔離區要夠大 (至少要佔農地的20%) ,如果不夠大、或是 農民在隔離區噴灑農藥殺死害蟲 ,那麼隔離區就沒有用了。接著, 基因突變的頻率要夠低 ,而且 突變基因要是隱性 。如果是顯性、或是突變的頻率偏高,那麼隔離區必需要擴大到至少為種植抗蟲作物的一半面積,才有可能延遲抗性害蟲的出現20年(這裡說的不是不會出現喔!)。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