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飛蝨。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褐飛蝨( Nilaparvata lugens Stal)為台灣水稻之主要害蟲,尤其在第二期稻作為害最為嚴重。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褐飛蝨也是全世界水稻的主要害蟲之一。它會將口器穿刺進入植物的細胞,吸取細胞質為食,屬於所謂的「細胞害蟲」(cell-content feeders)。 過去的研究發現,植物的防禦系統可粗分為茉莉酸(JA,jasmonic acid)與水楊酸(SA,salicylic acid)途徑。茉莉酸途徑主要針對壞死性病菌(necrotrophic)與咀嚼性昆蟲,水楊酸途徑則主要針對生物營養性病菌(biotrophic pathogen)與吸食韌皮部汁液的昆蟲。對於褐飛蝨這類的細胞害蟲,究竟會引發茉莉酸途徑或是水楊酸途徑,尚屬未知。 為了想瞭解究竟褐飛蝨可以引發植物什麼樣的防禦反應,研究團隊分析了轉錄體(transcriptome)、植物賀爾蒙等,發現當植物被褐飛蝨攻擊時,它們表現量增加的基因與茉莉酸途徑所引發的基因是一樣的。當褐飛蝨感染不會產生茉莉酸、不產生水楊酸、野生種的植物時,在不產生茉莉酸的植物上感染的情況明顯地嚴重多了,產生的次級代謝物也較少。 所以,植物在被褐飛蝨感染後所產生的防禦反應,應該是走茉莉酸途徑。 參考文獻: Jie Xu et. al., 2021.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rice phytohormone signaling involved in resistance to a piercing‐sucking herbivore. New Phytologist. https://doi.org/10.1111/nph.17251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