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生長素」標籤的文章

這針(PIN)不只送IAA,連除草劑也搭便車

  2,4-D。By Monolemma - Own work , CC BY-SA 3.0,  大家對2,4-D這種除草劑都不陌生。畢竟,根據維基百科,從1945年開始,就已經可以在市面上買到2,4-D了。 2,4-D的作用是模仿生長素的作用,讓植物「過度生長」而死。但是,它到底模仿生長素到了怎樣的程度呢?最近的研究發現,真的很像! 看文章

顛覆經典的植物賀爾蒙理論:生長素訊號傳遞中的神秘第二信使

  生長素信息傳導的新模型。圖片取自 Nature 生長素 (Auxin) 是植物生長發育的關鍵賀爾蒙,調控從根部發育到花朵開放的各種生理過程。長久以來,植物學家認為生長素的訊號主要透過一組特定的受體來運作,當生長素結合到這些受體後,會促進轉錄抑制子的分解,進而釋放對其他分子的抑制,啟動生長素反應。 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看文章

太酸了啦!為什麼太多生長素有反效果?

  生長素。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我們知道,當植物細胞感應到生長素後,細胞壁空間會因為質子幫浦活化而變酸,於是造成胞壁擴張蛋白活化,細胞就開始生長。 但是,為什麼過量的生長素反而會讓植物不長呢? 最近的研究發現,原來植物需要「剛剛好」的酸唷! 看文章

植物找水的能力

  馬雅的玉米神,正從玉米穗中現身。圖片: 維基百科 「一氧化二氫」是所有生物必需的養分。雖然太多也有害處,但是大部分的時候,生物比較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夠。 但是植物沒有辦法靠運動來改變自己生活環境;所以,植物只能關氣孔或主動的把根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 最近有科學家研究玉米找水的能力跟哪些基因有關,結果還蠻有趣的! 看文章

不苦又無子的黃瓜是怎麼來的?解密黃瓜改良的分子機制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原產於印度的黃瓜是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 野生的瓜類因為會產生葫蘆素所以會苦,但是黃瓜卻不苦!而且黃瓜還有無子的品系。 到底黃瓜是怎麼變得無子又不苦呢?最近的研究,有了非常有意思的發現..一切竟然都與「一個」基因有關! 看付費文章

植物的「酸生長」起源於輪藻

  輪藻。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植物要生長,細胞要長大。但是植物有細胞壁,細胞要怎麼突破細胞壁的限制來長長呢? 答案是:生長素造成細胞壁酸化,然後細胞就可以延長,這是所謂的「酸生長」機制。 但是,植物是如何演化出「酸生長」機制的?最近的研究發現,竟然是從輪藻開始就有了! 看文章

垂枝(weeping)的性狀是怎麼一回事?

  垂枝李。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身為光合自營生物,光線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競爭光線,植物一直往上長是很正常的。除了「向光性」(phototropism),還有所謂的「負向地性」(negative gravitropism)一同來影響這個現象。但是,有些樹木(如垂柳 Salix babylonica 與梅 Prunus mume )卻會出現所謂的「垂枝」(weeping)的性狀--就是枝條往下彎曲。這顯然違背植物的生長發育,所以到底是什麼造成植物垂枝呢? 合理的猜測應該是與生長素(auxin)有關。植物的生長方向受到生長素的影響,而且過去也觀察到,有些植物的枝條會因為生長素分佈不均衡,產生了向枝條下彎的性狀。 2018年的研究發現,一個被稱為 WEEP 的基因,會使桃樹、李樹的枝條向下彎,也會造成阿拉伯芥的根系生長狀況改變。 研究發現, WEEP 基因參與細胞壁的合成,影響木聚醣(xylan)的甲基化與木質素(lignin)的合成,對植物結構的支撐產生影響。而2024年的研究發現,WEEP 基因透過調控 SMALL AUXIN-UP RNAs ( SAUR s) 的表現,進而影響植物細胞的延長,導致桃樹樹枝向下生長 ( 垂枝 ) 的現象。 通常 SAUR s 會在枝條下側表現較多,使枝條向上彎曲;但在垂枝 (weep) 的桃樹品系中, SAUR s 反而在枝條上側表現較多,導致在枝條上側的細胞生長較快,使枝條向下彎曲。這種 SAUR s 表現的差異,顯示了 WEEP 基因在調控生長素梯度,以及影響植物向地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團隊也發現, WEEP 基因影響了 FASCICLIN-LIKE ARABINOGALACTAN-PROTEINS (FLAs) 的表現。FLAs 參與細胞壁的合成,在 WEEP 有功能的狀況下,FLAs會改變纖維素微纖維(cellulose microfibril)的角度,使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與纖維素含量提升,使枝條上側的張力提升。但是在 weep 突變株中,FLAs 在枝條下側表現較多,可能導致枝條向下生長。 除了影響枝條生長, WEEP 基因也調控側根 ( lateral root ) 的向地性。在 weep 突變株中,側根表現出更強的向地性,也就是說,側根...

生長素(auxin)的主要代謝途徑

  IAA(吲哚乙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生長素(auxin)是第一個被研究的植物賀爾蒙。從達爾文的時代,生長素的研究就開始了。生長素可使植物細胞延長、呈現趨光性(phototropism)與趨地性(gravitropism)、長出次生根(adventitious roots),在組織培養中,與細胞分裂素(cytokinin)併用,可使植物組織長出根或芽。 植物的頂芽生長點與根尖可合成生長素,然後運送到其他部分,啟動生長發育反應。在生長發育反應啟動後,如何關閉呢?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負責啟動反應的賀爾蒙分子給分解掉。過去的研究發現,主要的生長素IAA(吲哚乙酸)可被氧化,產生氧化吲哚-3-乙酸(OxIAA),然後形成OxIAA-葡萄糖;或者IAA先形成IAA-天冬胺酸(OxIAA-Asp)或IAA-穀胺酸(OxIAA-Glu),再氧化產生OxIAA。但是,究竟哪條代謝途徑是主要的路徑,並不清楚。 最近的研究發現,生長素的主要代謝途徑是GH3-ILR1-DAO途徑:IAA先被GH3-IAA醯胺合成酶(GH3-IAA amidosynthetases)給綴化,產生IAA-天冬胺酸(OxIAA-Asp)或IAA-穀胺酸(OxIAA-Glu)。細胞可儲存這兩種綴化的IAA,在需要時再由ILR1/ILL醯胺水解酶(ILR1/ILL amidohydrolases)將其轉化為IAA。而這兩種綴化的IAA也可以被酵素DAO1雙加氧酶(DAO1 dioxygenase)經過ILR1氧化成OxIAA。 另一種生長素IBA(吲哚丁酸)則可經由beta氧化作用先轉化為IAA,再透過相同途徑代謝。所以,先綴化再氧化是生長素主要的代謝途徑,而不是直接氧化。 參考文獻: Hayashi, Ki., Arai, K., Aoi, Y. et al. The main oxidative inactivation pathway of the plant hormone auxin. Nat Commun 12, 6752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7020-1

生長素(auxin)如何刺激細胞延長?

  吲哚乙酸(IAA),生長素的一種。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 植物的六大賀爾蒙之一的生長素(auxin)也是第一種被發現的賀爾蒙。從達爾文父子的時代,他們就發現生長素是造成植物向光生長的原因之一:生長素朝著背光面由莖頂生長點往下傳遞,造成細胞的延長,使植物向著光源的方向彎曲。但是,生長素怎樣造成細胞延長的呢? 過去的研究發現,生長素分泌造成細胞膜上的氫離子幫浦H + -ATPase磷酸化,而這使得它活化。活化後的氫離子幫浦會將氫離子運到細胞外面去,使得細胞壁空間(apoplast)變酸。酸化使得位於細胞壁空間的膨脹素(expansin)活化,解開組成細胞壁的纖維素之間的氫鍵,然後植物就吸水把細胞長大--這是所謂的「酸生長假說」(acid growth hypothesis)。但是,到底是誰磷酸化氫離子幫浦,仍屬未知。 最近的研究發現,生長素分泌後會先活化一個穿膜激酶(transmembrane kinase,TMK)。研究團隊把穿膜激酶 TMK1 拿來進行免疫沉澱(immunoprecipitation),嘗試著找出會與它發生互動的基因,結果找到了氫離子幫浦的其中一個成員, AHA1 。再以 AHA1 來進行免疫沉澱後發現, AHA1 不但與 TMK1 有互動,與 TMK4 也有互動;而 TMK1 與 AHA2 也有互動。在原生質體(protoplast)中進行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測試,可以看到在生長素分泌後十秒,TMK1與AHA1就發生互動,顯示它們之間的確存在著互動關係。 這個穿膜激酶接著會去磷酸化氫離子幫浦(磷酸化的位置在倒數第二個蘇胺酸threonine)。缺少 TMK1 與 TMK4 的雙突變株,其 AHA2 、 AHA3 、 AHA7 的倒數第二個蘇胺酸無法被磷酸化,顯示AHA的磷酸化的確需要TMK。雖然缺少 TMK1 或 TMK4 的單突變株觀察不到什麼性狀,但 TMK1 與 TMK4 雙突變株有生長遲滯的問題,顯示這兩個基因在功能上有重疊。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直接以 TMK1 的激酶區位也可以磷酸化 AHA1 的倒數第二個蘇胺酸。 過去的研究顯示,生長素在活化氫離子幫浦的同時,也活化氫離子幫浦的ATP酶的活性。研究團隊發現,雖然缺少 TMK1 或 TMK4 的單突變株看不到ATP酶的活性受到影響,但 TMK1 與 TMK4 雙突變株的...

植物在面對不同種類的養分時是怎麼做決定的?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氮(N,nitrogen)對植物是非常重要的養分;在植物中,氮的含量僅次於碳、氫、氧,但植物可以從空氣與水中得到碳、氫、氧,卻因為無法分解氮氣(N 2 )的兩個原子之間那超級強的三鍵,所以不能直接從空氣中得到氮。因此,如何從土壤中取得足夠的氮,就是很重要的課題。 植物可以吸收的氮主要有兩種形式:硝酸根(NO 3 - )與銨(NH 4 + )。不同的植物對這兩種化合物各有偏好:水稻比較喜歡銨,而有名的模式植物阿拉伯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則比較喜歡硝酸根。 最近的研究發現,當阿拉伯芥在只有銨的介質中,它的根會一直長長,生長點的幹細胞數目會減少,但每個根尖的細胞延長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這時候改提供硝酸根,接著就會看到生長點變大(幹細胞的數目變多),細胞延長的速度變慢。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由於調節根部延長的主要賀爾蒙是生長素(auxin),所以研究團隊便以生長素相關的啟動子(DR5)連接螢火蟲的冷光蛋白,觀察養分種類的改變是否會造成生長素的分泌。 結果發現,在把養分從銨轉換為硝酸根一小時時,該啟動子的活性就上升了,顯示轉換為較喜愛的養分種類,可以刺激生長素的活性。仔細分析發現,啟動子活性上升的現象,在表皮比在皮層要高得多。 這是否意味著在提供植物較喜愛的養分後,生長素運送的方向改變了呢?研究團隊先以同位素標定的生長素觀察,發現養分轉換後,更多同位素標定的生長素被運送往朝向地表的方向了。 既然養分種類的轉換會造成生長素的運送方向改變,研究團隊接著把眼光放在與運輸生長素有關的蛋白上。其中在根部最主要負責將生長素運出細胞的蛋白質是PIN2,於是研究團隊便以螢光蛋白標示的PIN2來進行觀察。 研究團隊先以缺少PIN2的突變株進行實驗,發現不論提供給突變株銨或是硝酸根,同位素標定的生長素在植物根裡的分布都沒有改變。接著以螢光蛋白標記的PIN2進行觀察,結果發現當提供的養分由銨轉換為硝酸根時,PIN2在細胞中的分布區域由上下改為左右,這使得生長素的運輸方向也由上下運輸改為向兩側運輸了。 進一步分析發現,養分種類的轉換似乎會造成PIN2的磷酸化狀態改變。而深入分析後發現,PIN2的第439個胺基酸為絲胺酸(serine),這個絲胺酸在養分是銨的時候會被磷酸化,當養分是硝酸根時,它便成為去磷酸化的狀態。PIN2在S439位置的去...

植物如何調節生長素(auxin)與吉貝素(GA)的合成

生長素(auxin)。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植物的六大賀爾蒙中,生長素是最早開始研究的。從達爾文觀察稗子的葉鞘展現正趨光性(positive phototropism)開始,許多科學家研究生長素如何影響植物的許多反應。 不只是趨光性,生長素也影響植物細胞的延長、細胞的分裂(與細胞分裂素一起)、次生根的萌發等等。 最為人知,也最早開始進行研究的生長素是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也因此,任何分子具備有IAA的功能,就被認為它是生長素。 生長素主要在頂芽生長點與幼葉合成。根的生長點也會合成一些,但重要性不如頂芽生長點與幼葉。在頂芽生長點合成的生長素會向根部運送,一直送到根尖後再由根往地上部位運送。這使得生長素成為唯一具備有方向性運送的植物賀爾蒙。目前研究結果認為,植物之所以能辨別自己的「頭」跟「腳」,就是因為生長素的方向性運送。 生長素在植物中的合成,主要以色胺酸(tryptophan)做為原料,稱為色胺酸依賴路徑;但也有不使用色胺酸為原料的合成路徑。合成後的生長素可以儲存也會被分解。 最近名古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分解生長素的酵素,生長素雙加氧酶(auxin dioxygenase,DAO)如何調節生長素的合成。DAO可與生長素結合,而與生長素結合後的DAO則會與其他的生長素-DAO結合,產生由兩個或四個生長素-DAO構成的多聚體(multimeric structure)。這些多聚體的酵素活性比單體要高,也就是說,它們可以加速分解生長素。如此一來,當生長素在細胞中的濃度上升時,接著生長素-DAO多聚體就開始增加,於是生長素分解的速度便加快,造成生長素的濃度開始下降,構成了一個負向調節的循環。 以這個機制來調節細胞中賀爾蒙濃度的並不只有生長素。研究團隊發現,另一個賀爾蒙,吉貝素(gibberellin,GA),也透過這個機制來調節細胞中吉貝素的濃度。吉貝素-2氧化酶3(gibberellin 2-oxidase 3,GA2ox3)也會與吉貝素結合後,形成吉貝素-GA2ox3多聚體,而這個多聚體可以加速分解吉貝素。 吉貝素對植物節間的延長、種子的發芽都非常重要。在植物中,主要合成吉貝素的位置包括頂芽生長點、正在萌發或正在發育的種子、幼苗等。在農業上,常會利用吉貝素來調節種子的萌發。吉貝素的合成主要以...

再談鳳梨謠言:提早採收是因為噴了「成長激素」?

鳳梨。圖片來源: Wikipedia 說實在的,筆者談有關鳳梨的謠言已經談到不想談了;但是昨天(2016/5/28)聽女兒提起一個叫做什麼「台灣味道」(第二季)的節目,裡面竟然有種鳳梨的農民自己在黑其他的鳳梨農,說什麼「其他的農民因為有噴 成長激素 ,所以鳳梨都要提早採收,不然會有酒味」,就讓筆者聽了一整個怒。 首先,現在已經沒有人在幫鳳梨噴生長素(auxin)了!至於什麼成長激素或是生長激素,更是沒有的事。這件事 筆者的文章 裡面已經講得清清楚楚,如果忘記了,可以再去複習幾次。 至於提早採收,是因為採收以後還要運輸到其他地方,所以一定會早點採收,不然運輸的時候就得放冷藏車,否則到零售市場一定會過熟!在遠足文化出版的「台灣的鳳梨」裡面也講得清清楚楚:「太早採收會影響品質,但採收得太遲,也可能有不耐儲運及老化、劣變等問題。一般而言,鳳梨的採收成熟度以果皮之轉色程度為指標,但轉色程度視採收時期、品種及果實質地(有經驗的農友可用果實敲擊反射音來判斷)而異,例如夏季可在剛轉色時採收,但冬季則應等到轉色達三分之二,甚至全轉色才採收,適口性才會比較好;又例如台農十八號及台農十九號的果實,在夏季時常有青皮黃的問題,如果等到轉色程度較高時才採收,則果肉已經過熟。」(第103頁) 讀者看到這裡,應該就了解,提早採收很難避免,至於提前多久,「若採收後立即或短期幾天內就要消費的果實,可在超過三分之一左右轉色後才採收,需經過一至兩週儲運後才消費的果實,則成熟度降低較適當。」 (第103頁) 所以,提早採收跟有沒有噴什麼東東都無關,純粹是跟 季節、品種、預計消費時間有關 。說真的, 個別的農友要怎麼種自己的農產品,大家都管不著;但是詆毀他人辛苦耕種的成果,這就可惡得很了 。要讓自己的農產品銷路變好,應該要大家一起努力來開拓市場;而不是靠著造謠詆毀其他農友的心血! 參考文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著。台灣的鳳梨。遠足文化出版。

鳳梨會「咬舌」是因為噴了生長素?

圖片取自網路 今天早上看到可憐的鳳梨又被黑了...或者說,種鳳梨的農夫又被黑了! 鳳梨會咬舌是因為生長過程中噴了生長素? 關於植物的生長素是什麼,請參考一下「 吃到含植物生長激素的水果會性早熟? 」這篇文章。 至於為什麼吃鳳梨會「咬舌」,是因為鳳梨含有鳳梨蛋白酶(Bromelain)。 鳳梨蛋白酶有兩種,一種存在於莖裡面(EC3.4.22.32),另一種存在於果實中(EC3.4.22.33)。果實裡面的鳳梨蛋白酶,在1891年時就由委內瑞拉的化學家Vicente Marcano從發酵的鳳梨果實中分離出來了。它可能是第一個由植物分離出來的蛋白質分解酵素。 鳳梨蛋白酶可以用來軟化肉質,跟木瓜酵素(papain)一樣好用。我們吃了鳳梨以後,會覺得舌頭刺刺痛痛的,是因為鳳梨蛋白酶(鳳梨酵素)在分解你舌頭細胞的蛋白質。因為鳳梨蛋白酶的作用溫度是攝氏35-45度,所以我們口腔裡的溫度剛剛好適合。因此,當你在吃它的時候,它也在吃你(XD)。 至於生長素是否會造成底部(蒂頭)變大?當然不會!蒂頭(也就是俗稱的鳳梨心)的大小,只有跟鳳梨的品系(品種)有關,跟鳳梨是否噴了生長素無關。以前大家喜歡挑蒂頭小的鳳梨,是因為心比較小才可以吃多一點果肉。不過,現在很多鳳梨的心也都可以吃了。把心的大小跟鳳梨是否噴了生長素連在一起,鳳梨真的好冤枉啊! 話說回來,鳳梨蛋白酶其實在莖裡面的含量更高,所以在市面上販售的軟肉精,裡面如果用的是鳳梨蛋白酶,通常都是在鳳梨採收後再取莖去榨汁純化的。鳳梨蛋白酶除了可以用來做軟肉精以外,還可以用來清創(debridement)--清除掉死亡、腐爛的組織,讓新的組織可以長出來。 另外一個常用的軟肉精是木瓜酵素。但是為什麼木瓜不會咬舌呢?原來成熟的木瓜裡面已經沒有木瓜酵素了!木瓜酵素是由未成熟的木瓜果的乳膠(latex)乾燥後提煉出來的。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造鳳梨的謠呢?想到當年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為了要在歐洲吃到鳳梨,還要大費周章地蓋起歷史上的第一個暖房,我們現在不用暖房就可以吃到鳳梨,卻不斷的有人在告訴我們「鳳梨很危險」...唉! 兩位鳳梨農網友補充: ★果梗(蒂頭)的問題:鳳梨果梗的大小,跟本身植株健壯有關,越健壯的植株果梗就會越粗大!另外果農為了防裂梗,會在紅喉期澆灌硼砂水溶液時加入奈乙酸鈉...

2015十大熱門文章

一年又快要過完了,筆者想起去年開始做「2014十大熱門文章」,好像也該來做2015年的囉?! 統計了一下點閱率,在此與大家分享! 第十名: 不會變黃的蘋果:北極牌蘋果(Arctic Apples)即將上市 說真的,為什麼要取名叫做「北極牌」呢?是因為都不會變紅嗎? 第九名: 葉綠體網絡幫助植物抵抗外敵 葉綠體與粒線體都會形成網路喔!不要再被課本給「騙」了! 第八名: 苦味造成野生南瓜屬(Cucurbita)植物滅絕 沒想到動物採食也會影響到植物的生存與否呢! 第七名: 世界上最古老的花 第六名: 吃肉的植物Genlisea 如果以為吃肉的植物只有毛氈苔、捕蠅草、豬籠草,那您就錯了! 第五名: 抗蟲作物的末日即將來臨? 您知道抗蟲基改現在已經都有不只一個抗蟲基因在裡面了嗎? 第四名: 關於蕃薯,你知道你吃的是什麼品種嗎? 第三名: 原來我們一直在吃基改蕃薯?! 哇!我們一直都在吃「基改」蕃薯嗎? 第二名: 吃到含植物生長激素的水果會性早熟? 生長激素與生長素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也不會有交叉作用,不要再被騙了! 第一名: 爆米花為什麼會爆? 普通的玉米放進微波爐,只會得到烤焦玉米喔! 很感謝大家一年來的愛護,我們明年繼續努力囉!

吃到含植物生長激素的水果會性早熟?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 激素催熟鳳梨! 吃多恐性早熟 」,害我出考題出到一半又要分心來處理這件事。 這則新聞裡面言之鑿鑿地說: 為了讓兩年生鳳梨,提早賣個好價,有不肖果農在鳳梨心施打生長激素,讓鳳梨變大又變甜,吃進肚子裡,尤其對孩童,可能影響荷爾蒙,導致性早熟 看了真的讓人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鳳梨的外皮極硬,要「打」生長素進去,筆者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工具才辦得到;另外,果實的發育是整個一起長的,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用針筒之類的去注射鳳梨,整個果實都會停止生長,並非局部變黑。鳳梨局部變黑通常是因為果實發育的過程中氣候變化太劇烈(太熱是常見的原因),整園的鳳梨幾百顆,要用注射的,只能說打到天亮都打不完吧。 噴灑生長素是比較有可能的,植物也的確有生長素,不過植物的生長素真的會對動物有影響嗎?我們先來看一下會讓植物生長的激素們是什麼。 通常我們提到植物的生長素就是說IAA(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ndole-3-acetic acid. 圖片來源: wiki 吲哚乙酸在植物裡面有非常多的效用,包括讓莖延長、使果實單維結果(不用授粉)、植物的光趨性(通常翻成向光性,phototropism)也跟它有關。 吲哚乙酸的化學式是C 10 H 9 NO 2 ,是個小分子化合物。 另外一類會讓果實長大的植物賀爾蒙是吉貝素(gibberellic acid, GA)。 gibberellic acid. 圖片來源: wiki 無子葡萄常會用到吉貝素讓果實長大,主要是因為果實裡的種子是天然吉貝素的來源,無子的果實因為缺乏吉貝素會比較小,所以果農會噴灑吉貝素讓果實長大。 吉貝素的化學式是C 19 H 22 O 6 ,比生長素大概大了快一倍,不過還是屬於小分子化合物。 但是不管是生長素還是吉貝素,筆者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提到可以刺激動物生長的活性。倒是合成的生長素2,4-D曾有一度被懷疑可能致癌,不過美國的環保署在2007年也已經宣布 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它會致癌 。2,4-D的化學式是C 8 H 6 Cl 2 O 3 ,還是一個小分子化合物。 2,4-D。圖片來源: wiki 至於動物的生長激素呢?以人的生長激素GH1為例,它不是小分子化合物,而是一個由191個氨基酸構成的多肽。 生長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