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綠素c2。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在大學學過光合作用的人都知道,高等陸生植物有兩種葉綠素:葉綠素 a 與葉綠素 b 。但是,海洋的藻類有葉綠素 c 。 葉綠素 a 與葉綠素 b 的最大吸收波長分別是430, 662與453, 642奈米。但是葉綠素 c 的最大吸收波長是447-452奈米。因此,與葉綠素 a 、 b 不一樣的是,葉綠素 c 是藍綠色的。它吸收的光為何會如此不同呢?原來是因為海水會吸收紅光,所以海中的植物不能像陸生植物一樣吸收紅光,必須去開發其他波長的光來進行光合作用。 因此,葉綠素 c 成為藻類的一個「特徵」,在鑑別植物樣品是不是藻類時,科學家們都會驗葉綠素 c 。 但是,葉綠素 c 是怎麼合成的?過去的研究,已經解開部分的謎題;最近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研究一種褐藻( Breviolum minutum )時,發現了合成葉綠素 c 的基因。 研究團隊一開始其實是想瞭解與珊瑚蟲共存的藻類。他們想瞭解這些藻類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於是他們將這種藻類進行誘導突變,分離出顏色不一樣的突變株。其中一株,被他們稱為 lbr1 (lbr是less brown「不那麼褐」的意思), lbr1 是淡黃色的,且無法進行光合自營生長,必須靠外加養分才能生存。 分析發現, lbr1 不能合成葉綠素 c 2 。透過對 lbr1 突變株轉錄組的定序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了至少79個可識別的突變。其中一個單核苷酸的缺失導致了一個基因( s6_3623 )發生移碼突變。這個基因產生一個蛋白質,預測包含有定位到葉綠體的序列、葉綠素a/b結合域以及2-氧代戊二酸-Fe(II)雙加氧酶(2OGD)家族域。這些發現顯示,這個基因的突變與 lbr1 突變株缺乏葉綠素 c 生產的性狀直接相關。 想要瞭解一個基因的功能,最直接的就是把它放回去突變株,看看突變株會不會恢復正常。但是,因為目前還沒有辦法轉殖這種褐藻,研究團隊退而求其次,把它轉殖到煙草裡面。結果轉殖的煙草就開始生產一個新的色素,波長與葉綠素 c 2 一樣,於是研究團隊就把這個基因命名為葉綠素 c 合成酶(CHLOROPHYLL C SYNTHASE, CHLCS )。 研究團隊還進一步研究了一下葉綠素 c 合成酶,發現它必須要在葉綠體裡面才能合成葉綠素 c 。如果把它的葉綠體定位序列破壞,它就不會出現在葉綠體...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