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香蕉」標籤的文章

不變黑的香蕉以及更耐放的芭娜娜

  香蕉。圖片作者: Daniela Kloth   在台灣,我們太習慣看到黃澄澄的香蕉了。出國以後才發現,為了要長途運送,香蕉幾乎都是還綠的時候就採下來,等到了目的地再用乙烯(ethylene)處理催熟。 外國人還會把香蕉切片來吃,但是切片的香蕉擺久了會變黑,看起來不漂亮。 最近,英國的Tropic公司開發了不會變黑的香蕉! 看文章

不同品系香蕉(banana)抗病能力為何不同?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香蕉( Musa ssp .)是全球最大的單子葉植物(最高的是竹子),也是重要的水果與糧食作物。現在市面上的香蕉,幾乎都是Cavendish品系(華蕉),而過去則是Gros Michel(大米七)。 為什麼會從耐得住運輸的大米七換到華蕉,就不得不提到可怕的尖孢鐮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這種真菌造成香蕉的黃葉病(又名巴拿馬病),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在中美洲的香蕉園肆虐。 由於大米七對於尖孢鐮刀菌完全沒有抵抗力但是華蕉有,所以在標準水果公司開始改種華蕉後,大家也紛紛改種了。 但是快樂的日子總是不會長久。到了1991年,尖孢鐮刀菌又捲土重來了。這麼一來,科學家們才發現,原來之前危害大米七的是熱帶第一型(Foc 1),而這次現身的是熱帶第四型(Foc 4)。熱帶第四型連華蕉都無法抵抗。 當然,培育可以抵抗熱帶四型的新品系是有必要的(而且台灣已經成功培育出兩個品系:台蕉5號與台蕉7號),但是深入瞭解究竟為何有些香蕉可以抗病、有些就不行,也非常重要。為什麼呢?因為瞭解了其中的機制,就可以在未來育種時更有效率。 最近發表在《自然遺傳》(Nature Genetics)上的論文,就是試圖解開這個謎題。 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大米七與華蕉的基因體。這兩個品系的香蕉,雖然都是由相同的三種香蕉Ban (Banksii),Dh (DH-Pahang),和Ze (Zebrina)​組成的,但是基因體的大小卻有差別。華蕉的基因體明顯地較大。 研究團隊最關心的是,為什麼二十世紀初尖孢鐮刀菌出現的時候,大米七應風而倒?研究團隊發現,在大米七的Ze亞基因組中,少了RGA2基因的RLP區位,這是對Foc 1型抵抗所必需的。研究團隊認為,這個RLP區位可能來自於Zebrina基因組,它的缺失部分解釋了大米七對Foc 1型的易感性。 至於為何這些香蕉都無法抵抗熱帶四型,可能是因為不論是大米七或華蕉(還有許多香蕉品系),在Rga2基因上游有個轉座子插入,導致RGA2基因無法表現。由於RGA2基因的表現量與對熱帶四型的抗性強烈相關,所以這個發現對於瞭解為何熱帶四型如此恐怖有相當大的幫助。 另外,研究還發現了控制香蕉成熟過程的關鍵基因。香蕉的成熟過程涉及兩個正回饋循環,一個涉及乙烯的合...

公元前二世紀的地中海居民的食譜

  薑黃。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古人不刷牙,所以牙結石常常成為重要的考古資源。最近一項針對十六名黎凡特(Levant)南部居民牙結石的研究發現,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時,當地的居民就已嚐過大豆、香蕉與薑黃了。 研究團隊檢驗了十六名居住在米吉多(Tel Megiddo)與Tel Erani的居民的牙結石,分析牙結石中的植矽體(phytolith)與蛋白質顆粒後,發現當地居民除了食用小麥、小米與椰棗(date palm),也食用大豆、香蕉與薑黃(tumeric)。 在植矽體中,研究團隊發現了小麥、小米與椰棗的植矽體;而蛋白質顆粒中則有穀類、芝麻、大豆、香蕉及薑黃。 有意思的是,許多保留在牙結石中的蛋白質,在現代的研究中發現它們會導致過敏反應(如麩質)。這些蛋白質為何能被完整地保留在牙結石中,可能是因為它們的耐熱性較好。 研究團隊從在米吉多的一名居民的牙結石中發現了薑黃與大豆的蛋白質顆粒。香蕉的蛋白質顆粒則是由在Tel Erani的一位居民的牙結石中發現。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外來作物可能是來自於南亞。這顯示了當時應該就存在著跨洲貿易。 這個發現把大豆、薑黃與香蕉的傳播往前推了數百年(薑黃)乃至數千年(大豆)。 註:黎凡特(Levant)相當於東地中海地區。根據維基百科,Levant這個字原意為「義大利以東的地中海區域」。 參考文獻: Ashley Scott et al. Exotic foods reveal contact between South Asia and the Near East during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E. PNAS,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1, 2020; doi: 10.1073/pnas.2014956117

澳洲原住民不是純狩獵採集社群

  香蕉。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最早可能是於五千年前在東南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馴化的香蕉,最近被發現澳洲原住民曾在2,145年前在澳洲的馬布亞格島(Mabuyag)上種植。該島位於西托雷斯海峽,非常接近新幾內亞。 這個發現,讓過去一直都認為澳洲原住民是單純的狩獵/採集社群的想法受到挑戰。由於澳洲的氣候主要受到恩索(ENSO,聖嬰-南方震盪)現象調節,降雨非常不固定,因此過去一直認為澳洲原住民並不進行農業,而是以狩獵/採集維生。 考古發現地點在馬布亞格島的Wagadagam位址。考古學家還找到了石器、薯蕷、芋頭、海龜、儒艮、魚等食物殘渣,顯示居住在當地的原住民吃得還不錯。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了擋土牆等農業相關設施。種種遺跡都顯示了當地是所謂的印度-太平洋農業文化遺址,由於北方就是新幾內亞,為世界農業發源地之一,所以當地的農業也有可能是從新幾內亞傳播過來的。 參考文獻: Robert N. Williams, Duncan Wright, Alison Crowther, Tim Denham. Multidisciplinary evidence for early banana (Musa cvs.) cultivation on Mabuyag Island, Torres Strait.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20; DOI: 10.1038/s41559-020-1278-3

3000年前的牙結石找到香蕉到達萬那杜的證據

香蕉。圖片來源:By Daniela Kloth - Own work, GFDL 1.2,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3500454 在台灣常見的香蕉( Musa x paradisiaca )最早可能是在東南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馴化,考古發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但是因為要能被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總是需要一點運氣,所以香蕉的傳播路徑似乎不是很清楚。 最近奥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的研究團隊,從埃菲特島(Efate Island)的特奧瑪遺址(Teoum​​a site)中的三十二具遺骸的牙結石中找到了香蕉的微顆粒,證明了香蕉大約在三千年前傳播到萬那杜(Vanuatu)。 到底是誰把香蕉帶到萬那杜呢?推測應該是拉皮塔(Lapita)人。 古代的人因為不懂得刷牙,所以牙結石都很大;近代許多「古人吃什麼」的研究,常常是從牙結石裡面發現的。 參考文獻: Monica Tromp, Elizabeth Matisoo-Smith, Rebecca Kinaston, Stuart Bedford, Matthew Spriggs, Hallie Buckley.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opical rainforests indicated in dental calculus of ancient Oceanic Lapita culture colonists .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0

【原來作物有故事】世界最大的草本植物 香蕉

尚未成熟的香蕉。圖片來源: Wiki 作者 葉綠舒(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王奕盛、梁丞志(慈濟高中) 香蕉( Musa x paradisiaca ),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種水果,吃起來鬆軟香甜,大人小孩都喜愛。也因此,香蕉在台灣,曾經為我們帶來了高達一年一億美元的外匯,這為我們帶來龐大利益的水果,又是如何進入台灣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香蕉這個水果吧! 香蕉在台灣又稱甘蕉、芎蕉、芽蕉、弓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草本植物。我們現在吃的香蕉稱為華蕉,是小果野蕉的三倍體,它在台灣被稱為「北蕉」,應該是因為兩百多年前從大陸華南廣東、福建地區引進時,由於從北部基隆港引入,就得到這個名字了。目前全世界有135個國家栽種香蕉,全世界生產的香蕉有15%供外銷。 香蕉最早可能是在東南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馴化,考古發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究竟是何時傳入台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可能是在200多年前來自福建,到了日治時代,由於日本人愛吃香蕉,在台灣各地試種,發現中南部最適合種香蕉;因此主要產地集中在中南部地區,尤其在高雄市旗山區最多。旗山區曾被稱為「香蕉王國」,在1907年已有香蕉外銷日本;到了1967年(民國56年),旗山出產的香蕉佔全國總產量的58%,逼近全國出口值的十分之一,成為當時台灣的主要經濟命脈之一。後來因為不敵菲律賓與中美洲各國的競爭,目前主要提供國內食用。 美洲的香蕉主要由中美洲國家進口,但是出口香蕉的利益為少數公司所把持;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農民使用危險的農藥處理香蕉,使得中美洲農民的健康被殘害,甚至無法生育!隨著公平貿易興起,農民不需要再使用危險的農藥,收入也提高了不少,生活也獲得改善。 公平貿易的標誌。圖片來源: Wiki 雖然我們目前食用的香蕉主要是華蕉,但是在1950年代時全世界主要的香蕉卻是被暱稱為『大麥克』的大米七香蕉。為何大米七香蕉會被華蕉給取代呢?因為當時黃葉病在全世界大流行,由於栽培用的香蕉都是三倍體,只能以無性生殖的方式繁殖;無性生殖的好處是所有的香蕉口味都是一樣的,但是壞處就是一旦有病蟲害出現,因為所有的香蕉都是一樣的,感染便如野火燎原一般地散播開來!眼看著全世界的香蕉產業就要不保,還好當時發現華蕉對黃葉病有抵抗力,於是農民紛紛改種華蕉,華蕉便一躍而成世界香蕉的主要品系了。 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