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不同的菜豆。圖片來源: wiki 菜豆( Phaseolus vulgaris L.),在台灣也稱為敏豆,在國外稱為common bean、snap bean,是許多開發中國家的人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在這些國家裡,人民的主食是富含澱粉的米、玉米或樹薯,這些主食的蛋白質含量不高(米大約是2%、樹薯是1.36%、玉米則依品種可以從5.2%-13.7%不等),因此在飲食中加入菜豆作為蛋白質的補充是很理想的。目前估計全球有五億人依靠菜豆作為重要蛋白質的來源之一。菜豆可以等成熟後收穫,也可以在豆莢尚綠的時候收穫,將整個豆莢連豆一起作為菜餚食用。在2010年乾豆產量最大的國家是印度,青豆(未成熟的豆莢)產量最大的則是中國。在台灣,菜豆也是很受歡迎的盤中飧,炒一盤青綠的菜豆,挾一筷子放在嘴裡,那清甜的滋味,真是齒頰留香呢! 過去對於菜豆究竟發源何處曾有爭議,不過最近這些年已經確認菜豆發源於中美洲,傳播到安地斯高原後,約在十一萬年前分為二支。接下來的十萬年間,安地斯高原漸漸有人居住,而菜豆也被人類發現而馴化,到8200-8500年前,菜豆的型態已經跟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樣子差距不大了。 雖然菜豆G19833品系已經定序完成,但是菜豆品系繁多 、特性也有不同 ,因此西班牙與墨西哥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另一品系BAT93的定序,並進行它的轉錄體(transcriptome)的研究。這份研究彌足珍貴的是,研究團隊不僅僅只是單純的進行轉錄體的研究,還收集了10個不同發育階段的菜豆轉錄體、以及七種器官。其中10個不同發育階段包括從剛發芽(48小時)到86天大(已經開始結果與衰老),而七種器官則涵蓋了根、莖、葉、種子、豆莢、花以及頂芽;真是一份非常完整的分析! 菜豆的基因體共有549,604,264個鹼基對(549.6 Mb),包含了30,491個基因;除此之外,還有2,529個小RNA以及1,033個不產生蛋白質的長基因(long non-coding genes,lncRNA)。 與人相比 ,大約是人的六分之一,但若是比對基因數量,則人的基因數目大約只有菜豆的三分之二。 整體來看,菜豆的基因體內有35%是重複的序列,且大部分都是LTR(long terminal repeats)。研究團隊在比較所有樣本後,選出在不同樣本間變異係數最低的前百分之十作為「管家基因」(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