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荔枝」標籤的文章

《長安的荔枝》劇中的催「腐」手法,與乙烯有關嗎?

  聖人剝開荔枝。圖片擷取自愛奇藝。 馬伯庸是我很喜歡的作者。當初《長安的荔枝》小說出版時,我衝著他的名字就買了、也看完了。後來,聽說要改編成電視劇,我當然不會錯過。 荔枝是出了名的難以保存,有所謂「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說法。 而《長安的荔枝》演的是李善德要將荔枝從廣東運到長安!他能達成嗎? 看文章

解碼荔枝(lychee)的基因體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原產於中國南方的荔枝( Litchi chinensis )是無患子科(Sapindaceae)的常綠喬木。荔枝最早出現於漢朝的文學典籍,寫做「離支」或「離枝」,因為採摘時一定要把連著果實的枝條一起切下而得名。目前荔枝是中國南方重要的農作物,年產超過百萬噸,為世界第一;其次為印度。  雖然大家提到荔枝都會想到唐玄宗用快馬送荔枝的故事,但是第一個用快馬送荔枝的皇帝其實是漢武帝。漢武帝在攻破南越後,先是將許多熱帶植物(包括荔枝與龍眼)移植到扶荔宮(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熱帶植物園),後來因為荔枝都死光了,就開始每年用快馬送荔枝,而他的繼任者也維持這件事,直到東漢安帝的時候才停止。 由於荔枝是中國南方重要的農作物,科學界對它的基因體也很感興趣。最近一項結合了中國、美國、新加坡、法國與加拿大的研究,終於將荔枝的基因體定序完成。 研究團隊比較了72個不同的荔枝品系,包括最早結果與最晚結果的品系。結果發現最早結果的荔枝在雲南馴化,最晚結果的荔枝則是在海南馴化。這顯示了荔枝的馴化也並非單一事件。研究顯示了荔枝可能發源於雲南,再向東與向南傳播。到海南後又發生了二次馴化。雲南當地喜歡種植早開花的品系,海南則喜歡種植晚開花的品系。過去曾有人將這兩處的荔枝進行雜交,培育出了如「妃子笑」(臺灣稱為玉荷包)這種極為受歡迎的品系。 另外,研究團隊也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基因標記,可用來鑑定荔枝的開花時間。這個基因標記發生在一個類 CONSTANS 基因處,刪除了大約3.7kb的序列。未來可利用這個基因標記,在荔枝育種時做為分子選殖之用。 參考文獻: G. Hu et al. Two divergent haplotypes from a highly heterozygous lychee genome suggest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 events for early and late-maturing cultivars. Nat Gene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 2022; doi: 10.1038/s41588-021-00971-3

未熟的荔枝別吃

成熟的荔枝。圖片來源: Wiki 荔枝( Litchi chinensis )原產於中國南方,為無患子科(Sapindaceae)的常綠喬木。最早出現於漢朝的文學典籍,寫做「離支」或「離枝」,因為採摘時一定要把連著果實的枝條一起切下而得名。目前荔枝是中國南方重要的農作物,年產超過百萬噸,為世界第一;其次為印度。 在中國提到荔枝,絕對不能忘記楊貴妃。楊貴妃最愛吃荔枝,但由於荔枝保鮮困難,在沒有冷藏設備的唐代,唐玄宗為了要博得她的歡喜,在荔枝盛產時便以快馬不眠不休地將荔枝由嶺南(廣東)一路運到長安。所謂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在說這件事。在王禎的「農書」中就提到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成熟的荔枝很容易因為發酵作用而發酸(味變),而發酵作用產生的酒精也曾讓網路上傳說「吃荔枝酒測不會過」,不過已經證實只要漱口就可以恢復正常了。 最近的一篇研究報告,又讓荔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從1995年開始,印度比哈爾邦的Muzaffarpur,每年從五月中一直到七月季風雨降臨前,常會有生病的小朋友被焦急的父母一早帶到醫院來。 讓醫生想不透的是,根據他們的父母的說法,這些小朋友們前晚都很正常,但一早就開始大哭大叫、抽搐,嚴重的甚至出現意識不清的症狀,臨床檢查出現腦水腫等病徵,致死率可達40%。 到底是不是傳染病呢?原先也以為是傳染病,但許多家庭常只有小朋友發病,尤其好發於一到五歲的小朋友。而且檢查死亡的兒童的腦部、以及患病的兒童的血液樣本,都沒有發現病原的存在,所以應該不是傳染病。 那麼會不會是殺蟲劑?由於這些小朋友的共同症狀是低血糖(低於70 mg/dL),於是研究團隊找尋與毒性低血糖症候群相關的文獻,看看是否有什麼農藥會導致低血糖。 次甘胺酸 A。圖片來源: Wiki 結果農藥沒找到,倒是找到了西印度群島的植物阿開木(ackee, Blighia sapida ),未成熟的阿開果因為含有次甘胺酸A(Hypoglycin A),在食用後會產生低血糖的症狀,導致牙買加嘔吐病(Jamaican vomiting sickness)。由於阿開木與荔枝都是無患子科的植物,再加上過去在荔枝的種子中也發現了與次甘胺酸A結構相似的亞甲基環丙基甘胺酸(MCPG,methylenecyclopropylglycine),...

【原來作物有故事】荔枝與龍眼:是誰先用快馬送荔枝?

成熟的荔枝。圖片來源: Wiki 荔枝與龍眼的果實從外表看起來,一個有凸有凹、一個平滑,好像差很多,但它們都是無患子科的果樹喔! 龍眼。圖片來源: Wiki 在台灣,從五月開始就可以在水果攤上看到荔枝與龍眼了;剝開他們有點硬的外殼,露出裡面潔白的果肉,一口咬下去那甜蜜蜜的滋味,是很多小朋友的最愛!筆者小時候還會跟家人朋友比賽剝「鳥蛋」--只把荔枝的外果皮剝掉、留下裡面白色薄薄的內果皮包覆著果肉,看起來是不是很像鳥蛋呢?不過,剝「鳥蛋」可不能用龍眼,因為它的內果皮與外果皮連得很緊,是沒辦法這樣玩的喔! 荔枝與龍眼都是發源於中國南部,隨著移民一起到台灣安家落戶;在台灣,荔枝主要產區是高雄、龍眼則是台南。 它們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荔枝原名「離支」或「離枝」,因為它的果實與枝條緊緊相連,造成採摘時一定要把連著果實的枝條一起切下,所以就得到了這個名字;而龍眼據說是因為它的果實去皮後晶瑩剔透偏漿白,隱約可見裡面的紅黑色果核,看起來很像眼珠,所以就被取名為「龍眼」囉!但是在古代,因為「龍」不可以隨便說,而龍眼總是在桂花開的時候成熟,所以龍眼也被稱為「桂圓」喔! 在台灣,荔枝主要就是當作水果來吃;而龍眼則除了可以當作水果來食用以外,還可以烘乾製作龍眼肉!龍眼肉除了是中藥以外,還可以加到瑪芬等西式糕點裡面去做成點心;2008年吳寶春先生以「酒釀桂圓麵包」奪得世界麵包大賽冠軍,用的就是龍眼肉喔! 在歷史上提到荔枝,大家都會想到唐朝的楊貴妃。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為了討她歡喜,每年南方荔枝成熟時,就用快馬一路不休息地將荔枝從四川、廣東運到長安,杜牧的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在講這件事!不過快馬送荔枝可不是唐朝才有的事,歷史上第一個用快馬送荔枝、龍眼的皇帝是漢武帝!漢武帝在攻破南越(現在的廣東)時,第一次看到荔枝與龍眼;接著他便把荔枝、龍眼等南方的奇花異草都移植到長安,還為了這些南方的花草們建築了「扶荔宮」;可是北方太冷,沒多久荔枝跟龍眼都死光光了,於是漢武帝就命令南方每年都要用快馬把荔枝跟龍眼運到長安來!這件事,一直到東漢安帝的時候才停止。所以,用快馬送荔枝可不是唐玄宗的專利,也不是只有送荔枝呢! 不過,讀者們不知道會不會好奇,為什麼一定要用快馬送荔枝與龍眼呢?不能慢慢送嗎?非要用快馬送荔枝與龍眼,是因為這兩種水果都不耐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