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杉。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嫁接(grafing)這種技術已經有大約兩千年的歷史,但是到底成功的關鍵是什麼,過去只知道同科的植物嫁接成活率高,但其中的機制並不是很明瞭。 2020年的研究發現了一個 β-1,4-葡聚醣酶 對嫁接成活很重要。2021年更進一步成功地完成了 單子葉植物的嫁接 。最近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的研究,發現了一個跨物種的重要因子PAT1。 在這篇研究中,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微嫁接」(micrografting)的技術。微嫁接通常涉及到非常小的植物組織或幼嫩的植物部分,比如種子苗的頂端或年輕的枝條。由於涉及的組織非常細小,這種技術要求高度精確的操作,通常需要在顯微鏡下進行。 聽起來感覺對農民不大友善,但是根據研究團隊,微嫁接可用於不同種類的植物,包括那些傳統嫁接方法難以操作的品種。而且嫁接部位的癒合更快,成活率也相對較高,特別是在使用年輕組織進行嫁接時更是如此。 研究團隊以挪威杉為實驗材料,透過對嫁接前後挪威杉的RNA定序,研究者分析了嫁接過程中基因表達的差異。他們鑑定了在嫁接過程中活化的基因,特別是與維管束發育和細胞分裂相關的基因。他們還進行了外源激素處理實驗,分析了這些激素對基因表達的影響,特別是與細胞壁相關的基因。 為了進一步探索嫁接過程中的轉錄調控,研究者鑑定了差異表達的轉錄因子,並進行了加權相關網絡分析(WGCNA),來找到在嫁接過程中活化的關鍵轉錄因子。結果他們發現了 PAT1 基因家族,並且在阿拉伯芥中進行了高度表達和突變株分析,以探索這些基因在嫁接癒合過程中的功能。 研究團隊在進行松柏科植物間的微嫁接後,觀察到不同物種間嫁接(稱為異種嫁接)和相同物種間嫁接(稱為同種嫁接)的高存活率。這些存活率根據基因型不同而變化,介於70%至100%之間。 將嫁接的植物移至土壤中進行長期觀察後,同種嫁接的植物存活率仍然很高(90%至100%),但異種嫁接的組合,特別是不同屬之間的嫁接組合,顯示出較低的存活率。例如,挪威杉嫁接到瑞典松和北美黑松的存活率分別只有3.6%和1.8%,但當挪威杉用作砧木時,與瑞典松或北美黑松的接穗組合的存活率分別提高到19.6%和30.1%。 儘管某些異種嫁接組合的植株在嫁接接合部位出現膨大,且生長高度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論,成功嫁接的植物都生長良好...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