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OEC」標籤的文章

鐵蛋白(ferritin)的大用:製造永續燃料?

鐵蛋白(ferritin)是細胞中用來儲存鐵的蛋白質,由於鐵對所有的生物都很重要,所以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可以找得到這個蛋白質。 粒線體的鐵蛋白(Ferritin)。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在所有的生物中,鐵蛋白都是由24個單體(構造類似上面的圖)所構成的聚合體(如下圖),脊椎動物中的鐵蛋白聚合體是由分子量較小的「輕」(L)鏈與分子量稍大的「重」(H)鏈構成;兩棲動物還多了「中」(M)鏈。至於植物與細菌則只有一種,在序列上比較近似於脊椎動物的「重」鏈。 鐵蛋白會形成聚合物。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不論不同生物中的鐵蛋白它的結構如何,共同也是唯一的功能就是攜帶與儲存鐵離子,提供給生物需要的時候使用。不過,最近來自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的研究團隊,將大腸桿菌( E. coli )中的一個含有血色素(heme)的鐵蛋白(因為是細菌的鐵蛋白,所以稱為bacterioferritin)進行改造,使它可以執行類似OEC(oxygen evolving complex)的功能:分解水,產生氧氣、氫離子與電子。關於OEC的更多資料,詳見「 看見工作中的OEC 」一文。 研究團隊將大腸桿菌的這個鐵蛋白中的血色素做了一些改變。包括以一個受光會活化的色素ZnCe 6 取代,然後將鐵離子以錳離子(Mn)取代,而這樣產生的新的鐵蛋白(好像應該叫做錳蛋白了),在照光時可以看到電子由ZnCe 6 附近的酪氨酸(tyrosine)轉移到氧化態的ZnCe 6 。 當然,這距離真正的OEC的功能還有一段。但是,照光以後可以看到電子的轉移,這也已經是一大步了。只是不知道ZnCe 6 貴不貴呢?雖然要分離出大腸桿菌的鐵蛋白應該不貴,不過若希望有朝一日真的可以經由電子的傳遞,最後可以產生氫氣,做為永續的燃料,所有環節的價格都應該要列入考慮,尤其是在技術較不發達的國家,包括維護以及修理都是需要好好思考的,不是嗎? 參考文獻: 2014/8/21. Water and sunlight: The formula for sustainable fuel. Science Daily. Kastoori Hingorani, Ron Pace, Spencer Whitney, James W. Mu...

「看見」工作中的OEC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應該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代謝途徑(metabolic pathway)了;當地球最初合成的時候,原始大氣並不含氧。一直到25億年前,開始有了光合作用以後,出現了氧氣,讓地球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總稱為「大氧化事件」(GOE, Great Oxygenation Event)。 什麼樣的變化呢?首先,氧氣的出現使得專性厭養菌(obligate anaerobes)大量死亡、滅絕;這由某個角度來看,應該可以算是地球上的第一個大滅絕事件,可以稱之為「成鐵記」(Siderian)滅絕事件。第二,氧氣的出現使得好氧生物得以出現,由於「燃燒」(氧化)所產生的能量遠大於其他形式,好氧生物出現以後,迅速取得優勢。第三,氧氣出現以後,因為太陽輻射的關係,形成了臭氧層,而臭氧層可以吸收200-310 nm的光,這部分是部分的UVC與UVB,致突變的能力很高,臭氧層隔絕了它們以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速度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狀態。 當然,光合生物的出現(當時主要是藍綠菌cyanobacteria)也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減少,而氧氣的出現又使得甲烷(CH4)大量減少。這兩種溫室氣體的減少,使得地球在24億年前進入了長達三億年的休倫冰河期(Huronian glaciation)。在那三億年中,地球就像一個大冰球;等到休倫冰河期結束後,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了。 由這裡,可以了解到光合作用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有多大。近年來,因為石油、煤、天然氣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都已經逐漸耗竭,科學家們又想到最便宜(基本上是不要錢)的能源--日光。 要怎麼利用日光呢?基本上來說,除了發展太陽能電池以外,其實也有許多科學家一直在想辦法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不需要消耗礦產以及其他能源,只需要合成一些蛋白質,就可以在常溫下獲取日光的能量來合成有機分子。直接的產物是三碳糖(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間接的產物是葡萄糖(glucose)與蔗糖(sucrose)。 而植物光反應中的OEC(oxygen evolving complex)更是引起研究者的興趣。到目前為止,OEC還是自然界唯一可以在常溫下分解水的蛋白質複合體(protein complex);如果可以將這個能力應用到發電上面,科學家們可以將光能轉變為氫氣,或是直接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