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HMS Bounty」標籤的文章

叛艦喋血記與皮特凱恩島

在1787年,植物獵人David Nelson受邀請上船去太平洋群島尋找麵包樹。這個計畫是由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建議、英國皇家學院(Royal Society)出資的,目的是希望能改善加勒比海諸島的原住民奴隸們的營養狀況。 麵包樹。圖片來源: wiki 本來,對植物獵人來說,旅程艱辛的部分應該是從到岸後才開始;但是這次卻不是這樣。 在1789年4月28日,船航行到東加群島附近時,船上發生了叛變。結果是,David Nelson跟其他18個船員(包括船長布萊William Bligh)被趕下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了3,800英里後到了帝汶(Timor)的古邦。 David Nelson到了帝汶以後幾天開始發燒,最後不治死亡。 發生在邦迪號上面的事件,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恩澤號。圖片來源: wiki 當時原本是希望能在加勒比海諸島種植麵包樹,來改善居民的營養狀況;由於那時候的人對於麵包樹的營養價值有不正確的概念,認為麵包樹的果實營養非常豐富(其實還好而已:麵包果除了富含澱粉,還有鈣質與維他命C,但是維他命C受熱會被破壞,麵包果本身又不耐久儲),因此想引進到加勒比海諸島來。 這個計畫最終還是失敗。除了犧牲了David Nelson這位植物獵人以外,後來真的引進了麵包樹到加勒比海諸島後,當地的人並不喜歡它的味道。所以這部分也不成功。 而那些叛變的人呢? 當時的主謀Fletcher Christian,後來帶著船員們往Tubuai島航去,但後來因為和當地原住民發生爭鬥,後來又離開了當地,回到大溪地(Tahiti)。 叛變的邦迪號的航程(黃線),以及被丟下船的船員 與船長的航程(綠線),恩澤號的原始航程(紅線)。 圖片來源: wiki 到了大溪地以後,有16個人留下來(其中有四個人本來就不是叛黨,因故沒有跟著船長一起離開),這些人後來被英國派出的船「潘朵拉號」(HMS Pandora )找到,並帶回英國審判。 而其餘的人繼續航向皮特凱恩島(Pitcairn)。皮特凱恩島是個火山島,大概比台北市的大同區大一點(6.5平方公里,大同區是5.68平方公里)。島上可以耕作的面積很少,加上沒有珊瑚礁,所以漁獲也極少。基本上來說,在這個島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