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甘蔗」標籤的文章
  印度的愛神Kama。By Indian School - https://www.bridgemanimages.co.uk/en/asset/175937/summary, Public Domain,  為了找甘蔗的故事,找到了印度的愛神Kama手持甘蔗弓。 但是,甘蔗並不是印度原產,所以到底這位愛神什麼時候開始拿甘蔗弓的? 另外,希臘的Eros與羅馬的Cupid又是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開始拿弓的? 看文章

【農業資訊】甘蔗

  1961-2023臺灣、巴西甘蔗產量。資料來源:FAO 曾經被波斯王大流士(Darius)稱為「不需蜜蜂也有蜜的蘆葦」的甘蔗,其實是多種同屬植物的組合。不過,到了現代,大概只剩下少數幾種還有種植了。 臺灣曾經在1930年前後成為世界第四大產糖國,但是隨著種植甘蔗的國家愈來愈多,臺灣在國際上就無法與巴西競爭,所以「產糖大國」只存在於回憶裡了。 看文章

過猶不及的甘蔗葉片角度調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對於如甘蔗這等高倍多倍體來說,育種真的不容易。最近有研究團隊以基因編輯(CRISPR)來改良甘蔗的葉片角度,有了 非常有趣的發現 喔!

甘蔗(sugarcane)的基因密碼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你知道全世界產量最大的農作物是甘蔗嗎? 甘蔗又不是糧食,為什麼種這麼多? 原來甘蔗不只可以生產甜甜的蔗糖,還可以用來生產生質酒精,是重要的替代能源。全世界的蔗糖有八成是來自甘蔗,可以想見甘蔗的重要。 然而,傳統的甘蔗育種方法雖然成功適應了新環境和病原體,但糖產量的提高近年來已達到瓶頸。這是由於育種群體內有限的遺傳多樣性、長育種週期和其基因組的複雜性。 甘蔗的染色體數量非常複雜,因為它是一種高度多倍體的作物。現代栽培甘蔗( Saccharum spp.)是由甜甘蔗(栽培種, Saccharum officinarum ,八倍體,2n=8x=80)和野生甘蔗( Saccharum spontaneum ,其倍性從四倍體到十六倍體不等,2n=4-16x=32-128)進行雜交和回交而來的。因此,現代甘蔗的染色體數量非常多變,一般認為是大約10-12倍體,具有大約100-130條染色體,但具體數量可以根據具體品種和其野生祖先的倍性有所不同。 雖然說基因體定序應該可以增加我們對甘蔗的瞭解,但是甘蔗的基因組複雜性使得育種者無法利用近年來席卷許多其他作物的全基因組測序的優勢。因此,現代甘蔗雜交種是最後一種沒有參考品質基因組的主要作物之一。 最近,由於新開發的技術,國際研究團隊終於解碼了R570品系甘蔗的基因體。R570是透過馴化種與野生種的雜交得到的。 甘蔗大約在10000年前馴化,現代品種都源自於一個世紀前育種者進行的幾次「甜」多倍體和「野生」多倍體之間的雜交。雜交和回交過程產生了具有極其複雜基因組的栽培品種。透過對R570基因組的詳細解析,顯示了現代甘蔗品種的全球基因組架構,為描述這種新多倍體雜交品種的基因組演化和多樣性模式提供了基礎,這對於甘蔗分子育種工作至關重要。 選擇R570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在於它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甘蔗品種,代表了現代甘蔗品種的複雜多倍體基因組特點。R570因其對環境和病害的適應性以及高糖產量而被廣泛栽種,因此成為了研究甘蔗基因組結構和功能、加速甘蔗分子育種技術發展的理想選擇。 此外,R570已經發展了許多遺傳資源,如遺傳圖、BAC庫和單倍體組裝,這為高品質多倍體參考基因組的生成提供了基礎。透過對R570基因組的研究,科學家們希望填補對現代甘蔗品種極其複雜的基因組的理解空白,並利用這些知識來改善甘蔗的...

【原來作物有故事】甘蔗 香甜滋味蘊藏血淚故事

十九世紀初安提瓜群島上的甘蔗農莊。圖片來源: Wiki 生活中的甘蔗 去餐廳吃飯時,桌上總會擺著許多小包的砂糖;是否好奇過這些砂糖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答案是:甘蔗!全世界八成的糖是從甘蔗來的(另外兩成是甜菜),為了吃糖,有九十個國家都種植甘蔗!甘蔗裡面的蔗糖,也是植物主要運輸光合作用產物的形式;甘蔗是C4植物,也是目前公認進行光合作用最有效率的植物。我們現在最熟悉的甘蔗,是原產於中國的竹蔗,也就是水果攤上賣的紅皮甘蔗。除了竹蔗以外,甘蔗屬的成員還有印度甘蔗與熱帶甘蔗喔!水果攤上賣的竹蔗甜度較低、纖維較少,適合用來當作水果;用來製糖的是綠皮的熱帶甘蔗(俗稱白甘蔗),雖然甜度高,但是因為纖維很多很硬,所以不適合食用。 我們的生活中少不了糖。想像一下,果汁裡面少了糖、紅茶與咖啡裡面沒有糖,它們就會變得好酸、好苦喔!不過,隨著利用玉米澱粉製作高果糖糖漿的技術在1960年代被開發出來以後,因為高果糖糖漿使用方便(不用先溶解)、價格又便宜,現在很多飲料裡面加的糖,都已經不是蔗糖而是果糖了。 甘蔗裡的糖除了可以用作調味料以外,還可以用來發酵製作酒精,酒精也是汽車的燃料之一喔!近年來隨著石油的蘊藏量逐步下降,由甘蔗發酵產生的酒精也成為重要的生質燃料。目前全世界生產最多甘蔗的國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和中國;巴西種甘蔗很大一部分就是為了製作酒精給汽車使用。 甘蔗如何進入人類歷史 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糖,但是歐洲人直到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以後,才第一次看到甘蔗、嚐到甘蔗的甜味。在這之前,歐洲人主要用蜂蜜幫食物添加甜味。 因為歐洲人引進的甘蔗只適合在緯度較低的地方種植,早期在歐洲蔗糖可以說跟黃金一樣貴。蔗糖一開始還被認為是可以治百病的藥,因此有句用來形容一個人一籌莫展的俗語:「如同沒有糖的藥劑師」流傳下來呢! 因為甘蔗在收割後24-48小時內一定要完成榨汁、濃縮,否則就會發酵;所以在甘蔗收成的時候,需要不斷有人輪班工作。這樣辛苦的事情,要誰來做呢? 奴隸!根據記錄,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在十五世紀於加納利群島等地建立甘蔗農場時,就開始使用奴隸。等到十六世紀,發現甘蔗在中美洲長得很好後,便開始從非洲大量進口奴隸。當時的奴隸是透過所謂的「三角貿易」來到美洲的:從非洲運奴隸運到美洲、從美洲運糖與菸草到歐洲、最後從歐洲運布料、萊姆酒(糖蜜發酵的產物)到非洲...

從草地開始的三餐

圖片來源: Wikipedia ※本文是筆者為「青年尬科學」說明會所進行的科普演講改寫而成,內容與演講略有不同。 今天早餐吃了什麼?不論是麵包、玉米片還是稀飯,其實來源都是同一家族的植物:禾本科( Poaceae )。禾本科雖然只是種子植物的第五大家族,但我們的主食卻少不了它:麵包(小麥)、玉米片(玉米)、稀飯(稻米),甚至小米粥(小米)或是五穀或十穀飯,裡面都有大量的禾本科植物。當我們工作累了,決定要去郊外「踏踏青」的時候,有多少人想到,我們三餐主食的出身,本來也跟我們腳下的這些「草」沒有兩樣呢? 從以恐龍糞便化石中的植矽體(phytoliths)的樣貌,在白堊紀末期初登場以後,禾本科植物已經是種子植物中覆蓋地球最廣的科別了。那些默默在肥沃月彎年復一年地開花、結子,隨後散落一地的一粒麥(einkorn)與二粒麥(emmer),是在哪個時間點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而被採集,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決定要開始種植它們的呢? 確切的年代無法得知,但伴隨著農業行為的開始,成熟後散落一地的麥粒,慢慢的成了依附在麥稈上金黃的麥穗;由於小麥不需要插秧、也不必挖穴種植,很快的它就成了重要的糧食,而種植它的人們,也為了照顧它放棄了四處為家的生活。 在這互相馴化的過程裡,除了小麥,大麥也是人們的朋友。但是,羅馬人卻愛上了小麥,而將大麥棄之如敝屣。當田地在年復一年地耕種後變得不再適合種植小麥以後,羅馬人甚至寧願離鄉背井、攻城掠地,去尋找新的小麥產區,也不願委屈自己吃大麥。他們對小麥的偏執,甚至造成了埃及的滅亡。 愛上小麥的不僅僅是羅馬。埃及人相信小麥發芽代表了生殖能力,於是將小麥作為婦女驗孕的工具:懷疑自己可能有孕的婦女,將尿液撒在小麥的種子上面,看看過幾天會不會發芽,以此作為是否懷孕的指標。 盼望著為家庭增添新成員的埃及婦女,每天回到播種的地方,冀望看到青翠的麥苗在風中搖擺;在另一個時空裡,華北的漢民族看著青翠的小米秧苗,吟詠著「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因為生長期短、容易栽種,小米成為陪伴漢民族在華北平原成長的先驅部隊,直到小麥與稻米先後將它逼退。即便在唐朝中葉以後,小米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但居住在北方的漢民族仍有吃小米的習慣。 身為南方人的我們,總以為只有東亞民族吃米。其實稻米也是非洲部分區域的主食,在十七、十八世紀,當非洲住民因為新大陸對勞工的需求,...

橋仔頭糖廠

前幾天看到一個 新聞 ,關於橋頭糖廠的「閒置倉庫」被改造為十鼓文化園區,忍不住有點心酸。這些年台糖公司的糖廠紛紛休業,目前只剩下善化與虎尾兩處尚有營運,而橋頭糖廠早已變身為 臺灣糖業博物館 。 變身為糖業博物館對橋頭糖廠來說是相當適合的,但「十鼓文化園區」筆者就不知道是否合適了。不過,筆者對於十鼓擊樂團的表演性質為何並不了解,所以不多做評論。 筆者沒有去過臺灣糖業博物館,從網頁上看到的資訊不多,不知道去過的朋友們,對於這個博物館的評價如何? 橋頭糖廠廠房。圖片來源:" 橋頭糖廠廠房 " 由 Pbdragonwang 本檔案使用 Commonist 上傳。 - 自己的作品 。 使用來自 维基共享资源 的 知识共享 署名 3.0 條款授權。 橋頭糖廠的前身是「橋仔頭糖廠」,興建於日治時代。日本早在織田信長時期就有吞併臺灣的野心,為什麼呢?因為臺灣砂糖的最大出口國,從荷蘭時期到明鄭時期,一直都是日本。甚至到清朝佔據臺灣以後,日本進口臺灣砂糖更高達所有外國進口總額的九成以上;在日本看來,如果可以拿下臺灣,原本的進口立刻變成內銷,真的太划算了。 但是,等到甲午戰爭以後,日本終於拿下臺灣的這一刻,日本人才發現,要讓臺灣的砂糖從進口變成內銷,其實沒有那麼容易。怎麼說呢?原來當時台灣的糖業都被抓在外國商社手裡,包括德記、東興、美打、海興、怡記、慶記,這些洋行透過他們在台灣的買辦們,來控制臺灣砂糖的生產與輸出,而他們在台灣的買辦,當然只聽自己大老闆的話,不會聽日本人的話。要是日本人要干預他們在台灣的生意,他們就會請大老闆去跟駐外使館反映,用政治的方式解決問題。 所以,要怎麼辦呢?商業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商業解決。所以,日本總督府就在1899年先成立臺灣銀行,發行臺灣銀行券,統一臺灣通行的貨幣,方便日本財團前來投資、設廠。當時臺灣流通的貨幣有一百多種,包括清朝的、外國的、臺灣自己私自鑄造的,若不統一,一定會影響日本商社前來投資的意願。 臺灣銀行券。圖片來源: 網路 接著在1900年,三井財團便在台南成立了「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並於1901年動工興建全臺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場:橋仔頭製糖工場。 橋仔頭製糖工場的成立,由於榨蔗能力高達每年六百五十英噸(716公噸,根據維基百科的 資料 ,是1000公噸),而橋仔頭...

一些有關甘蔗的隨想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上圖是巴西聖保羅省的甘蔗園,看著這一望無際的單一作物,心理的沈重是很難說明的。 過去在教授「大崩壞」裡面有關海地的章節時,總是對於海地在革命後不僅將白人全部趕走,還定下非常嚴苛的法規,不允許白人在當地持有土地或進行事業,覺得不可思議。 但是,等到閱讀了很多有關於甘蔗種植的歷史以後,才忽然了解到背後的原因。 在美洲殖民史上,從非洲進口奴隸,主要從事三種農產品的種植:菸草、棉花與甘蔗。而這三種農產品之中,消耗最多人力的是甘蔗。 法國人在取得海地後,在海地建立的就是甘蔗莊園;1786年有27萬名奴隸,第二年就增加到40萬。種植甘蔗的奴隸是最苦的,每天要工作二十小時,不是在大太陽下面種甘蔗、砍甘蔗、除草,就是在熱到攝氏六十度的熬煮室裡面將甘蔗汁煉成粗糖。根據「植物帝國」裡面說的,種植甘蔗的奴隸平均壽命只有其他奴隸的一半。於是海地在1791年秋天爆發了革命,法國的軍隊開始不斷的血洗這個地區。 直到1825年,海地革命最後終於成功,但是根據「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裡面提到,為了取得法國(海地的宗主國)承認,新政府也必需賠償法國一大筆款項,再加上因為不斷種植甘蔗而變得貧瘠的土地,也使得海地的狀況雪上加霜。而這些部分,Jared Diamond在他的書裡面都沒有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