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rice blast」標籤的文章

肥豬又肥狗的水稻APIP6基因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研究抵抗水稻稻瘟病(稻熱病)的基因 APIP6 ,卻意外發現這個基因竟然還影響開花時間! 做研究,有時就是會碰上這麼奇妙的事! 看文章

小麥抗稻瘟病基因 Rmg8的演化

  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小麥會被稻瘟病菌感染,是最近這幾十年的事;但是卻有小麥已經對稻瘟病菌有抵抗力了。 這個抵抗力,到底從何而來呢?科學家研究了一些古老的麥類植物,有了有趣的發現! 看文章

稻熱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如何破壞植物的免疫系統

  稻熱病的菌斑。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稻熱病(rice blast)為水稻病害之一,病原為 Magnaporthe oryzae 或 M. grisea 。稻熱病能對水稻造成嚴重的感染,也能感染小麥、裸麥、大麥與御穀等作物,每年均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稻熱病菌( M. oryzae )中有兩個「核效應蛋白」(nuclear effector),MoHTR1與MoHTR2,會藉由改變稻米的基因轉錄(transcription)來改變稻米的免疫反應,從而讓自己更能有效地感染稻米。過去對這類的「效應蛋白」的主要資訊來自「質外體效應蛋白」(apoplastic effector,在細胞壁發揮功能)與「細胞質效應蛋白」(cytoplasmic effector),對核效應蛋白所知不多。 研究團隊從稻熱病菌中抓出1895個帶有分泌信號以及核酸結合域(DNA binding domain)的基因,經過進一步篩選後留下20個基因,再對照稻熱病菌不同時期的基因表現進行篩選,最後得到兩個只在感染期中表現、也在「活體營養表面複合體」(biotrophic interfacial complex,BIC,為稻熱病感染時形成的一種高度局部化的結構)中表現的基因,即 MoHTR1 與 MoHTR2 。 研究團隊發現,這兩個核效應蛋白由「活體營養表面複合體」分泌,接著進入最初感染以及周圍細胞的細胞核。進入細胞核後,它們會與植物基因體上的相關序列(MoHTR1:CAATCTTC,MoHTR2:CCACCTCC)結合,從而改變植物的免疫相關基因表現,造成水稻更容易被稻熱病菌與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感染,但對造成稻胡麻葉枯病的稻長蠕孢黴( Cochliobolus miyabeanus )有抗性。 過去對稻熱病菌的研究只發現過質外體效應蛋白與細胞質效應蛋白,本篇研究報告是第一次發現稻熱病也會製造核效應蛋白,經由改變水稻細胞的基因轉錄,來讓水稻更容易被稻熱病菌感染。 參考文獻: Kim, S., Kim, CY., Park, SY. et al. Two nuclear effectors of the rice blast fungus modulate host immunity via tran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