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海草」標籤的文章

為什麼海草(seagrass)變少?研究發現新原因

  泰來草。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你知道海草減少了很多嗎?因為我們不住在海裡,所以除非我們特別下海去看,很難知道海草到底是增加還是減少。 根據研究發現,自 1880 年以來,全球海草草地一直在減少,所有七個生物區的海草面積都下降,目前估計的淨損失為 5602 平方公里,佔調查面積的 19.1%[1]。海草草地的下降是非線性的,在幾個生物區都觀察到了迅速而破紀錄的損失 [2]。導致海草損失的因素包括水質不佳,沿海發展,破壞性的底部捕魚和人類活動 [3] [4]。海草草地的消失對氣候監管、食物供應和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影響 [5]。 雖然在某些地區,海草草地最近已經穩定或顯示復甦跡象,但整體損失仍大於增長 。最近的研究發現,還有一個原因導致海草減少:海中生物的啃食[6]。 大家聽到可能會覺得:海中的生物本來就會啃食海草,為什麼會成為海草減少的原因呢?照理說,海中的草食動物應該早就與海草之間達成平衡了不是嗎? 雖然聽起來怪罪海中的草食動物好像沒什麼道理,但是研究團隊發現,因為全球暖化,使得海水也變暖,於是原來居住在熱帶海洋中的海龜、海牛等草食動物就紛紛往較高緯度的亞熱帶海洋移動。 這個現象被稱為「熱帶化」(tropicalization)。 但是,亞熱帶區域的海洋雖然也有海草,但是這些海草因為亞熱帶區域日照長度較短、平均的日照強度也較低,所以它們生長的速度並不像熱帶區域的海草那麼快。 當大批來自熱帶海洋的草食動物啃食它們,但它們並沒有辦法快速生長回復原狀,於是海草就漸漸減少了。 研究團隊為了證實他們的想法,他們在緯度23度的區域挑選了多處海洋(包括巴拿馬、貝里斯、美國、墨西哥、開曼群島等),觀察這些區域的泰來草( Thalassia testudinum ,俗稱龜草)。 他們發現,這些區域的泰來草在被啃食後,的確生長的速度比較低緯度的區域的泰來草要慢得多。 要怎麼辦呢?又不可能不讓那些草食動物游過來,畢竟海水的確正在變暖,我們自己在天氣熱的時候都會想鑽進冷氣房了,怎麼能怪那些動物要往較高緯度的地方游過去呢?更不用提氣候變遷是我們的造作。 研究團隊認為,雖然一時之間無法逆轉變暖的氣候,但是如果我們可以降低海洋污染,這樣能透過海水的陽光會比較多,海草們的光合作用就會比較旺盛,也會生長得比較快。 當然,釜底抽薪之計還是應該要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降...

古代歐洲人吃海草(seaweed)與水生植物

  海甘藍。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在布萊恩費根的《 漁的大歷史 》裡面提到古代的人吃海鮮,但是,古代的人應該不會只吃貝類、魚類吧?日本人懂得吃紫菜,中國人也會吃些海藻,難道歐洲人就只會吃魚、貝類? 當然不會是這樣。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團隊探討了古代歐洲人類對海藻和淡水水生植物的食用。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74名個體的牙結石樣本,找到了海藻、淡水藻類和水生植物的生物標記物。 這些古代歐洲人的分布,從南部西班牙到北部蘇格蘭的奧克尼群島等不同地區。這些地區涵蓋了從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和早期中世紀的不同歷史時期。 根據分析,古代歐洲人食用的海藻和水生植物包括: 海藻:如拉弗(laver, Porphyra umbilicalis ),在威爾斯仍有食用。 淡水水生植物(macrophytes):例如黃睡蓮( Nuphar lutea )、白睡蓮( Nymphaea alba )和波塔莫格頓水藻( Potamogeton pectinatus )。這些植物的根和塊莖在歐洲的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上有考古證據,但通常未被認為是古代歐洲飲食的一部分。 海甘藍( Crambe maritima ):被普林尼提及為船員的抗壞血病療法。 他們發現,這些資源的食用不僅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轉型期間持續存在,甚至一直延續到早期中世紀,顯示這些現今在歐洲很少食用的資源在歷史上曾是飲食的常規部分。 這項研究強調了了解古代食物資源對於重建過去非常重要,同時對於今天改善飲食和食物供應的環境影響也有所啟示。這些發現顯示,海藻和淡水水生植物在古代歐洲的飲食中可能比以往認為的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Buckley, S., Hardy, K., Hallgren, F. et al. Human consumption of seaweed and freshwater aquatic plants in ancient Europe. Nat Commun 14, 6192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1671-2

海底世界好多糖!

  大葉藻是廣泛分布於北半球海底的維管束植物。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海底有著許多植物,包括藻類(algae)與維管束植物(vascular plants)。其中維管束植物特別被稱為「海草」(seagrass)。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海草們的根部會分泌大量的糖,且主要是以蔗糖(sucrose)的形式分泌。研究團隊估計,全球海底含有大約0.6到130萬噸蔗糖! 這麼多蔗糖,為什麼不會被細菌吃掉呢?畢竟這些海草們又不是生長在無菌的環境中?研究團隊發現,原來這些海草的根部還會分泌酚醛類化合物(phenolics),是這些酚醛類化合物抑制了細菌,讓細菌無法把海草們產生的蔗糖給吃掉。 不過,還是有少數細菌可以不受到酚醛類化合物的抑制,而在根部滋長。這些細菌不只會消化蔗糖與分解酚醛類化合物,還會產生一些植物所需要的含氮化合物,讓海草們長得更好。這個現象類似於陸生植物也會跟根瘤菌產生共生關係。 過去對海草的瞭解並不多,研究團隊認為,後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幫助大家瞭解更多海底的植物世界。 參考文獻: Sogin, E.M., Michellod, D., Gruber-Vodicka, H.R. et al. Sugars dominate the seagrass rhizosphere. Nat Ecol Evol, 2022 DOI: 10.1038/s41559-022-0174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