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生物適應」標籤的文章

回不去的陸生植物

大葉藻。圖片來源: wiki 提到海藻,你我大概免不了會想到紫菜、昆布之類。紫菜是兩種海藻(Nori, Pyropia yezoensis 與 P. tenera ),而昆布則是褐藻門海帶屬的海藻。誰會想到大葉藻(common eelgrass, Zostera marina )呢? 雖然大葉藻不能吃,但它本來卻是貨真價實的陸生植物。大葉藻是澤瀉目(Alismatales)的單子葉水生種子植物,分佈於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的淺海中。葉片有窄而長的葉子,大約是1.2公分寬、長可達一公尺。植物雌雄同株但異花。 被子植物大約在一億六千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它們原來都是陸生植物;但是不知為何,大葉藻選擇了回歸海洋。 當初由海裡跑到陸地上,陸生植物需要演化出全新的機制來適應陸地生活:如氣孔的產生、保護自己不乾死渴死/不受UV灼傷、水分運輸的機制、由陽光中找到更好的能量來源的能力、甚至還開始製造一些氣體分子來互相聯絡/招蜂引蝶/招徠打手等;當植物回歸海洋時,這些陸生植物特有的機制,是否會隨之消失呢? 結合了歐美的幾個頂尖的國家團隊,針對大葉藻以及紫萍( Spirodela polyrhiza )的基因體進行定序與比較,發現大葉藻在回歸海洋的過程中,失去了整組(!)的氣孔分化所需的基因;另外,與紫外光防護有關的基因也不見了。 由於只有少量的短波紫外光可以透過海水,因此失去紫外光防護的基因也是相當合理的;不過,大葉藻還失去了光敏素(phytochrome)喔!為什麼大葉藻不需要光敏素呢?原來,能透過海水的紅光與紅外光並不多,所以保留用來偵測它們的光敏素,好像意義也不大。不過,光系統I與II還是與陸生植物的相似,但是與光系統II合作的捕光複合體B族蛋白(LHCB)的數目變多了,推測應該是為了提升在低光度下的光能吸收效率。 對於淹沒在水下的植物,當然不需要氣孔來進行氣體交換;所以大葉藻就跟氣孔說「莎呦娜啦」啦!少了氣孔,接著有一些基因就可以跟著丟了!什麼基因呢?產生乙烯(ethylene)的基因、還有產生萜類(terpenes)的基因也不見了;想想也是很合理,既然都沒有氣孔了,產生氣體的賀爾蒙是要從哪裡釋放呢? 而萜類則包含了許多具有揮發性的化合物,植物合成它們來發散香味,吸引授粉的昆蟲等等;既然都已經成了水生植物了,也不會有昆蟲來採蜜授粉,當然就不需要合...

全球暖化,植物一定會向北向上走嗎?

有許多調查發現,全球暖化使得植物往高緯度、往上(高海拔)移動(1);而對於有些原本就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植物來說,暖化可能會使他們失去原棲地而滅絕(2)。根據周昌弘院士的研究,台灣從1906至2006年之間在氣候暖化影響下,在合歡山區的中高海拔野生植物,每年以3.6公尺速率往高海拔遷移生長,如此下去,有六種高山植物恐怕會滅絕(3, 4)。 但是,最近的一個大規模的研究卻發現:全球暖化的確會造成植物移動,但是這個移動不見得一定是往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移動(5)。 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研究團隊,收集了過去40年將近300種植物的地理分布資料,涵蓋的區域從加拿大北部的洛磯山東麓,到內華達州的Sierra Nevada mountain西邊。接著他們把這些資料與過去40年來的氣象資料(包括溫度、雨量、降雪等)一起作比較與分析。 當第一次分析的結果出來時,他們還以為算錯了。因為他們的結果是:植物往低海拔(向下)移動了。 於是他們再分析了一次,結果還是一樣:植物往低海拔區域移動。 於是他們仔細地檢視了資料,發現植物往低海拔地區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高海拔區域的降雨與降雪明顯減少,於是植物為了水分,只能往低海拔區域移動。 這個研究結果提醒了我們,生物在氣候變遷時,所要適應的不僅僅只有溫度。雨量/降雪的變化,也會影響到植物的生存。雖然往低海拔移動代表氣溫變得更熱,但是面對「水」這項立即的考驗,或許氣溫的變化對植物造成的害處較小。 或許氣溫的變化相比於降水(雨/雪)來說,對植物的生存影響較低;但有些對溫度變化適應力較低的植物,氣候暖化還是會使他們走向滅絕吧?就如動物中的兩棲類是遷徙能力較低的,這幾年也發現兩棲類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最大。只是不知道之前周院士所列舉出的六種高山植物(玉山抱莖籟簫、細葉山艾、巒大當藥、玉山金絲桃、玉山當歸與阿里山薊)是否對於溫度變化適應力較低?或者在考量氣溫與降水的雙重標準後,有更多其他的種類需要被列入? 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使得植物必需往更適合的區域移動。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除此之外,全球暖化對降水的另一個影響是綿綿細雨減少,暴雨增加;如此一來,是否也會對植物造成不一樣的壓力呢?當總降水量不變,但降雨次數減少時,代表植物需要有更好的抗旱/澇能力,這樣的考驗,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