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個 新聞 ,在台東東河的農民挖出了一顆22公斤的豆薯。 圖片來源: 自由時報 豆薯是什麼呢?豆薯又名涼薯,學名是 Pachyrhizus erosus ,雖然叫做薯,但是跟茄科的馬鈴薯( Solanum tuberosum )以及旋花科的蕃薯( Ipomoea batatas )相差很多;反正華人幾乎把所有長在地下的都叫做「薯」,筆者目前唯一想到的例外大概是芋頭( Colocasia esculenta )。 豆薯是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可食的部分是它的塊根,生食、熟食都好,大約是因為可以生吃,所以才得了個「涼薯」的名稱。 豆薯。圖片來源: wiki 雖然豆薯的塊根可以食用,但是它的種子與莖葉中含有魚藤酮(rotenone)。 魚藤酮。圖片來源: wiki 魚藤酮會阻斷電子傳遞鏈,使細胞呼吸作用不能進行,是毒性相當高的化學物質;亞馬遜印地安人會用它來毒魚,有些臺灣的漁民也會。所以,豆薯除了塊根以外,其他的部分可吃不得喔! 參考文獻: Voet. 2013.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4th ed. Wikipedia. 豆薯 。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