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植物與人類社會」標籤的文章

阿拉比卡咖啡樹(Coffea arabica)可能在葉門馴化

  阿拉比卡咖啡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身為全球最重要的幾種飲料之一,咖啡的重要性應該不需要我來說。目前最多人飲用的咖啡就是阿拉比卡咖啡,是阿拉比卡咖啡樹( Coffea arabica )的種子,佔全世界咖啡產量的六成。 過去的研究都認為,咖啡是在衣索比亞馴化的。有許多傳說圍繞著咖啡的馴化,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牧羊人的傳說。 但是,最近的一個研究,推翻了「衣索比亞馴化說」。 美國水牛城大學的研究團隊,定序了39個不同品系的阿拉比卡咖啡,得到了結論:阿拉比卡咖啡應該是在葉門馴化。 這39個樣本包括了野生及栽培咖啡,以及從印度、爪哇和其他曾經的荷蘭殖民地地區收集到的較古老的栽培品系。為了提高資料的品質,研究團隊甚至跟倫敦林奈學會要來當年林奈用來幫阿拉比卡咖啡分類的樣本來進行定序。 這些歷史樣本的基因體資料對於研究咖啡樹的進化歷史和馴化過程特別有價值,因為它們能夠提供過去基因體狀態的直接證據,有助於理解種植品種的起源和演變。透過比較現代與歷史樣品的基因體,研究團隊得以追溯特定遺傳特徵的起源與演變過程,更清楚瞭解人為的栽培對它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研究團隊確認了阿拉比卡咖啡樹是四倍體物種,源自兩種二倍體咖啡樹( Coffea eugenioides 和 Coffea canephora [羅布斯塔])。 他們利用了電腦模擬工具 FastSimcoal2 來模擬阿拉比卡咖啡樹的族群歷史,以估計雜交和多倍體化事件發生的時間。模擬結果發現,阿拉比卡咖啡樹的雜交事件(多倍體化事件)可能發生在約610,000至350,000年前。此外,他們也發現野生族群和栽培祖先族群大約在30,000年前分裂。 至於他們為什麼認為阿拉比卡咖啡是在葉門馴化,主要是因為歷史記錄和基因體資料。 據記載,15世紀至16世紀間,咖啡的栽培在葉門已經開始,並逐漸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據稱葉門是咖啡從非洲走向全球的起點。 而基因體資料分析則發現,栽培品系和大裂谷以東野生品系展示了較低的遺傳多樣性和較高的遺傳相似性,這可能是由於歷史上的人工選擇和栽培馴化活動。這個區域就是現在的葉門,也就是說,阿拉比卡咖啡可能就是在15世紀的葉門開始馴化。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阿拉比卡咖啡並不是如傳說所言,在衣索比亞馴化;而是在葉門。 不過,研究團隊也發現,相比於許多作物,咖啡的基因多樣性要...

重塑可可(cocoa)的悠久使用歷史

  攝影:李鍾旻 巧克力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少的點心,不論是甜的牛奶巧克力、苦的黑巧克力,都各自有擁護者。過去的研究認為,巧克力的原料來源可可豆(但不是豆科喔),是由來自中南美洲的可可樹( Theobroma cacao )所產生。 過去的研究發現,可可樹應該是在巴西與秘魯之間的邊界以及哥倫比亞-巴西的南部邊界馴化[1],一開始可能是為了食用它的果肉而非種子[2]。考古的證據可以回溯到公元前二千年左右[3]。最早利用可可的可能是奧爾梅克人(Olmec),在大約公元前600年傳播到馬雅人族群[4]。 由於可可在中南美洲的許多個在地文化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若能從不同的來源進行更多的研究,應該可以瞭解到這個植物在數千年來的變化與傳播情形。 最近有研究團隊,透過對來自352件考古物品的378個陶器殘留物進行分析,有了新的發現[5]。 這些陶器殘留物橫跨了約5000年,代表了19種古代人類文化,這些文化分布在南美(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秘魯)和中美洲(墨西哥、貝里斯、巴拿馬)。這些文化主要散布在太平洋沿岸,包括: - 南美洲:如瓦爾迪維亞(Valdivia,約公元前3900年至公元前1400年)、馬查利拉(Machalilla)、喬雷拉(Chorrera,約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350年)等文化,從太平洋海岸最早的陶器製作人民到幾個千年的文化。  - 中美洲:如奧爾梅克(Olmec,約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馬雅(Maya,約公元前600年至公元250年)、巴拿馬文化(Panama,約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600年)等。 地理上,這些文化的遺址從南美洲的亞馬遜地區到太平洋沿岸,再到中美洲的馬雅地區,顯示了一個廣泛而複雜的可可使用和交易網絡。這些文化的遺址不僅反映了可可在這些區域的廣泛使用,也顯示了古代人類如何透過貿易和文化交流,將可可從其原生地亞馬遜地區傳播到更廣泛的地區。 基於考古基因組學和生化方法對前哥倫布時代文化的陶器殘留物的分析,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全新世時期(Middle Holocene,大約是從今天起算回去約5000至6000年前),南美洲的人類就透過文化互動,如貿易和可能的遷移,促使了地理上相距遙遠的可可種群之間的基因混合。這種基因混合有利於可可樹適應新環境,並形成了當今可可樹種群和其知識的基礎。 研究團隊發現...

地球的綠色寶藏:探索人類利用植物的多樣性與分布(簡易版)

  圖片來源: Science 想像一下,如果地球上沒有植物,我們的生活會怎樣?沒有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沒有蔥鬱的樹木,甚至沒有紙張和家具。植物不僅美化了我們的世界,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無數的角色。最近,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調查了全球各地人們是如何利用植物的。他們發現,人類使用了多達35,687種不同的植物,用途多得令人驚奇! 這些植物被分為十大類別。有的用來做食物,比如你每天吃的蔬菜、水果和穀物。有的用來餵養動物,比如牧場上的牧草和飼料。還有些植物甚至用來餵養蜜蜂和蠶,讓我們能享用美味的蜂蜜和柔軟的絲綢。此外,植物還可以用作建築材料,比如木頭和纖維;作為燃料來源,比如木炭和生物酒精;甚至用於社會活動,比如宗教儀式和傳統醫藥。 但是,科學家們也提醒我們,雖然植物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它們並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即使全球有17%的土地被劃為保護區,但這些區域並未充分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特別是在中美洲、非洲之角和南亞這些地方,雖然有許多特殊的植物被人們廣泛使用,但這些地區的保護措施並不充分。 這就像是我們有一個珍貴的寶藏,但是我們卻沒有好好保護它。植物不僅美麗,還支持著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地保護它們。科學家呼籲,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這些特別的植物,保護它們的生活環境,並保持它們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這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未來的世代,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植物帶來的美好和益處。 通過這項研究,我們不僅了解到了植物的重要性,還看到了保護植物多樣性的迫切需要。這是一個對我們的提醒,每一棵植物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作用,我們應該珍惜和保護它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每個人都能參與到保護植物、保護我們美麗星球的行動中來! 想瞭解更多嗎?請看 完整版 或直接閱讀論文   參考文獻: S. Pironon et al.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plants used by humans. Science 383, 293-297(2024). DOI:10.1126/science.adg8028

地球的綠色寶藏:探索人類利用植物的多樣性與分布

  全球利用植物分布圖。圖片來源: Science 我們的日常生活少不了植物。全球各地的人們利用的植物可說是五花八門,最近的一項大型研究探討了人類所利用植物的全球分布情況,以及這些植物的多樣性和特有性(endemism)熱點與更廣泛的植物多樣性模式和保護區域之間的重疊情況。研究涉及35687種被人類利用的植物種類,包括食品、藥品、材料等10種用途類別: 1. 人類食物(包括飲料和添加劑) 2. 脊椎動物食物(例如牧草和飼料) 3. 無脊椎動物食物(例如供蜜蜂或蠶食用的植物) 4. 材料(例如木材、纖維) 5. 燃料(例如木炭、酒精) 6. 社會用途(例如麻醉品、儀式、宗教用途) 7. 毒品(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均有效) 8. 藥物(用於人類和獸醫) 9. 環境用途(例如間作、防風林、觀賞植物) 10. 基因來源(例如作物野生親緣) 研究結果顯示,被人類利用的植物多樣性與總體植物多樣性一致,支持了同時保護物種多樣性及其對人類的貢獻的潛力。然而,這些植物的多樣性在現有的保護區域內普遍未受到充分的保護。 研究團隊發現,中美洲、非洲之角和南亞的原住民土地擁有不成比例的被利用植物多樣性,但這些地區的保護區域與被利用物種的豐富度呈負相關。因此,研究團隊強調了保護包含大量被利用植物和傳統知識的區域的重要性,並將其作為實施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優先事項。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還對植物利用的地理模式進行了細分,所有10個用途類別的被利用植物物種豐富度的緯度變化都大致一致,均在熱帶地區較高,隨著緯度的升高逐漸下降。 研究提出了關於保護地區的重要見解。儘管目前保護地區佔地球陸地面積的約17%,但它們只保護了一小部分植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顯示,擁有大型保護區網絡的地區並不比非保護區域擁有更多或更獨特的被利用植物物種。因此,研究強調了在未來基於區域的保護規劃中考慮植物多樣性及其對人類的貢獻的迫切需要,特別是在實施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4(旨在到2030年保護全球30%的陸地面積)時。 總之,這篇論文顯示了人類利用植物的全球分布模式,強調了保護這些物種及其生物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並指出當前保護區域在保護這些物種方面的不足。這對於制定有效的保護策略和實現永續發展目標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S. Pironon et ...

玉米(maize)的第二個祖先

  Zea mays ssp. mexicana  圖片來源: flower database 你知道我們今天吃的玉米,其實是來自一段千古愛情故事嗎?從墨西哥的古老山谷到我們的餐桌,玉米的旅程是一段迷人的演化歷程。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認為,玉米只是從大芻草的一個亞種—— Zea mays ssp. parviglumis ——馴化而來。但最新的研究發現,還有另一個角色在背後默默貢獻—— Zea mays ssp. mexicana ,另一種適應於墨西哥中部高原的大芻草亞種。 透過對超過1000個玉米基因組的研究,包括338個新序列化的傳統品種。研究團隊發現在北美和南美的古代樣本、多樣化的傳統品種,甚至是現代自交系中,普遍存在著與 Zea mays ssp. mexicana 的混合。研究團隊分析後發現,玉米在馴化後的約4000年,與 mexicana 發生了交流,這段「浪漫」的結果,讓玉米擁有了更多的基因多樣性。這種混合後的玉米隨後擴散至美洲各地,取代或與原有玉米群體混合。這種次級擴散與玉米飲食成為中美洲地區主食的考古證據大致吻合。 這不僅僅是一場基因的盛宴。這些混合基因在玉米的生長、抗病能力、甚至是籽粒的大小和形狀上,都發揮了關鍵作用。研究團隊估計,現代玉米中有15到25%的基因,來自於 mexicana 的祖先。 最神奇的是,這段古老的基因交流,可能是玉米成為今天我們所知的主食作物的關鍵。透過這種自然的混合,玉米變得更加能適應各種環境,也讓玉米能被擴散得更遠。 這項研究不僅顯示了玉米豐富的歷史,也讓我們意識到,野生作物親緣種對於作物進化的重要性。它們不僅在過去扮演了重要角色,未來在作物育種上也潛藏著巨大的潛力。 所以,下次當你咬下一口香甜的玉米時,或許可以想想,這不僅僅是一顆玉米,而是一段跨越千年的自然奇蹟。 參考文獻: Ning Yang et al. ,Two teosintes made modern maize. Science 382, eadg8940 (2023). DOI:10.1126/science.adg8940

古代歐洲人吃海草(seaweed)與水生植物

  海甘藍。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在布萊恩費根的《 漁的大歷史 》裡面提到古代的人吃海鮮,但是,古代的人應該不會只吃貝類、魚類吧?日本人懂得吃紫菜,中國人也會吃些海藻,難道歐洲人就只會吃魚、貝類? 當然不會是這樣。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團隊探討了古代歐洲人類對海藻和淡水水生植物的食用。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74名個體的牙結石樣本,找到了海藻、淡水藻類和水生植物的生物標記物。 這些古代歐洲人的分布,從南部西班牙到北部蘇格蘭的奧克尼群島等不同地區。這些地區涵蓋了從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和早期中世紀的不同歷史時期。 根據分析,古代歐洲人食用的海藻和水生植物包括: 海藻:如拉弗(laver, Porphyra umbilicalis ),在威爾斯仍有食用。 淡水水生植物(macrophytes):例如黃睡蓮( Nuphar lutea )、白睡蓮( Nymphaea alba )和波塔莫格頓水藻( Potamogeton pectinatus )。這些植物的根和塊莖在歐洲的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上有考古證據,但通常未被認為是古代歐洲飲食的一部分。 海甘藍( Crambe maritima ):被普林尼提及為船員的抗壞血病療法。 他們發現,這些資源的食用不僅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轉型期間持續存在,甚至一直延續到早期中世紀,顯示這些現今在歐洲很少食用的資源在歷史上曾是飲食的常規部分。 這項研究強調了了解古代食物資源對於重建過去非常重要,同時對於今天改善飲食和食物供應的環境影響也有所啟示。這些發現顯示,海藻和淡水水生植物在古代歐洲的飲食中可能比以往認為的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Buckley, S., Hardy, K., Hallgren, F. et al. Human consumption of seaweed and freshwater aquatic plants in ancient Europe. Nat Commun 14, 6192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1671-2

六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在啃瓜子?!

  在利比亞考古遺址找到的西瓜種子。 圖片來源 。 公認發源於非洲的西瓜( Citrullus lanatus ),是葫蘆科西瓜屬的藤本植物。 雖然西瓜已經被公認為發源自非洲,但數千年前的西瓜到底它的瓜肉是苦的還是甜的,卻不太清楚。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六千年前的西瓜的瓜肉應該是苦的!最早關於西瓜的考古發現是位於尼羅河谷,現在為利比亞的領土內的Uan Muhuggiag遺址。 西瓜屬之下共有七種植物,它們的種子長得非常相似,光靠外表無法區分。因此,華盛頓大學的考古團隊定序了六千年前的西瓜種子。他們同時也定序了3,300年前的西瓜種子(於南蘇丹發現),並且定序了從1824到2019年收集的西瓜屬植物種子。 分析的結果發現,六千年前的西瓜的基因體與現在的黏籽西瓜( Citrullus mucosospermus )最相近,而黏籽西瓜的瓜肉是苦的。 研究團隊認為,古人種植西瓜應該不是要吃瓜肉,而是把它的種子烤來吃或煮來吃。 參考文獻: Osca A. Pérez-Escobar et al. Genome sequencing of up to 6,000-yr-old Citrullus seeds reveals use of a bitter-fleshed species prior to watermelon domestica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published online July 30, 2022; doi: 10.1093/molbev/msac168

惇妃的禮物:黃瓜(Cucumis sativus)

  惇妃。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惇妃姓何,是正白旗包衣,比乾隆小35歲。她可能是在乾隆28年入宮為永常在,33年晉為永貴人,中間曾一度降為永常在,到乾隆36年又復位,沒多久就晉為惇嬪。她於乾隆39年因懷孕封為惇妃,並於次年正月初三生下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十公主因長相、性格都酷似乾隆,還常常女扮男裝跟老杯去打獵,故成為乾隆最受寵的女兒,乾隆曾說,如果她是兒子就要她繼承皇位(「汝若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另外是一般來說妃嬪的女兒僅能冊封為和碩公主,在之前只有令貴妃魏佳氏(《延禧攻略》中魏瓔珞的原型)的女兒七公主被封為固倫公主,由此可見十公主受寵的程度。 惇妃母以女貴,也非常受寵。有一年(查不到年份)的冬天, 乾隆賞賜惇妃兩條黃瓜 ,讓合宮嬪妃都羨慕得了不得,她自己也開心得不得了。為什麼乾隆賞賜黃瓜會這麼了不得呢? 黃瓜( Cucumis sativus )是葫蘆科黃瓜屬植物,原產於印度喜馬拉雅山麓,據說是張騫引入。黃瓜也稱為胡瓜、刺瓜(台語),是一年生攀緣性草本植物。黃瓜是雌雄同株但異花(也就是有雄花與雌花的分別),雌花數目較少。黃瓜因為果實通常有刺,所以台語稱為「刺瓜」。據說本來是叫做胡瓜,但因為隋煬帝(一說後趙皇帝石勒)忌諱「胡」字,所以改為黃瓜。 黃瓜可生吃也可煮熟了吃,另外在花還沒掉落之前收穫的嫩果被稱為花(胡)瓜,可用來做醬菜。黃瓜也含有帶苦味的葫蘆素,不過含量不多。 說了這麼多,為什麼乾隆賞賜黃瓜會讓合宮妃嬪羨慕惇妃呢? 原來黃瓜是夏季的蔬菜,在北京的冬天要種在溫室裡(以前可能是叫做火室),據說那一次總共只得了七條黃瓜,而乾隆獨獨賞賜給惇妃兩條,這可是了不得的特別待遇啊! 惇妃後來在乾隆43年曾因為打死宮女被降級,到乾隆45年又復位。若說乾隆晚年重要的女人,惇妃大概可算是吧!惇妃在乾隆死後七年才往生(60歲),而她與乾隆的女兒十公主嫁給和珅的兒子,一直存活到道光三年(48歲)。

番紅花(Crocus sativus)在希臘馴化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番紅花( Crocus sativus ),也叫做藏紅花,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香料了~人們採取它的柱頭,曬乾了可入藥,也可做為著色劑。一公斤的藏紅花大約需要15,000-16,000朵花的柱頭,要花370-470小時來收集,價值1,300到一萬美金。 人類很早就知道利用番紅花。但是番紅花到底是在何時何地馴化的,並不容易釐清。 為什麼呢?原來馴化的番紅花是三倍體,加上它的序列中有許多重複的序列,所以要弄清楚它的序列並不容易。而考古從不曾發現番紅花的化石,所以也無法從考古證據去訂出年代。 不過,科學家還是從其他的證據認定,番紅花應該是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在希臘馴化。什麼證據呢?從文字以及壁畫。 雖然在那個時代植物分類的概念尚未正式建立,所以文字敘述提到的紅花可能包括了三種;而壁畫則分為兩種,一種是使用了藏紅花的色素來作畫,另一種則是畫了藏紅花。 用藏紅花色素作畫可以回溯到五萬年前的伊朗,但是關於藏紅花的圖畫則最早在公元前1,700年出現於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有一幅畫,畫了採番紅花的人,顯示出當時已經開始大量種植番紅花;而另一幅畫為番紅花的特寫,畫出了馴化番紅花的特徵(長長的雌蕊)。而2019年的基因研究也同意,藏紅花的馴化地點應該是在希臘大陸與克里特島。 參考文獻: Seyyedeh-Sanam Kazemi-Shahandashti et al. Ancient Artworks and Crocus Genetics Both Support Saffron’s Origin in Early Greece. Front. Plant Sci,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5, 2022; doi: 10.3389/fpls.2022.834416

中國人在戰國時期就用碗喝茶

  圖片來源: Sci. Rep . 茶(tea)是華人社會中很受歡迎的飲料。根據傳說,神農氏發現了茶有解毒的功效,所以茶被廣泛地使用。據說最早提到茶的文獻是《夏小正》,在〈七月〉提到:「灌荼。灌,聚也。」 傳說歸傳說,科學上還是需要有證據證明的。但是茶是植物的葉片,要留下遺跡還真是不容易。 2016年在漢陽陵(漢景帝[188-141B.C.]的墳墓)發現了茶,讓中國人喝茶的歷史推進到公元前二世紀;最近在山東省的發現,將喝茶的歷史又往前推進了三百年到戰國時期。 考古學家在現今的山東省曲阜東南方的南陬村,即戰國時代的邾國(又名邾婁國、鄒國)首都邾的墳墓中找到一個碗,裡面裝有碳化的茶渣。 圖片來源: Sci. Rep . 既然已經碳化,又怎麼能確定是茶渣呢?考古學家用許多方法分析,發現了茶的鈣植矽體(phytolith);另外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 (FTIR) 也與現代茶渣的光譜相似。他們還在古代樣品和現代茶渣中檢測到咖啡因(caffeine)、甲氧基苯化合物(methoxybenzene)、有機酸和其他幾種化合物。 茶是很重要的飲料,它含有咖啡因具成癮性,讓喝了它的人不但越喝越清醒,還喝了還想再喝,使得人類願意為了飲用它而消耗寶貴的燃料燒水泡茶。燒開水使得水被消毒,也降低了因飲用不潔生水造成的傳染病。 這個考古發現,不僅讓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往前推進了三百年,由於茶渣是在一個小碗中發現,也幫助考古學家們瞭解以前的人用什麼容器喝茶。 參考文獻: J. Jiang et al. 2021. The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charred suspected tea remains unearthed from Warring State Period Tomb. Sci Rep 11, 16557; doi: 10.1038/s41598-021-95393-w

椰子(coconut)為什麼叫椰子?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一般我們提到椰子,大概講得都是可以吃的可可椰子( Cocos nucifera )。可可椰子是椰屬( Cocos )中唯一現存種,其原產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印度-太平洋區域(Indo-Pacific),另一說源於南美。祖先可能是兩千三百萬到五百三十萬年前的 Cocos zeylanica ,其果實只有3.5公分長,1.3-2.5公分寬。屬名 Cocos 源自葡萄牙語,意為「頭」或「顱」(skull)。 椰子是很有用的植物,外殼可以做燃料,種子(椰仁)的果肉可製椰絲、榨椰漿(椰奶)或提煉椰子油;椰子水(胚乳)可以直接喝,或發酵為椰子酒;樹幹可以做船槳、樑柱;樹葉可蓋屋頂、製掃帚,所以椰子樹也有「生命之樹」(tree of life)之稱。 椰子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稱為「胥邪」(留落胥邪,仁頻並閭),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改名椰子了。但是,到底為什麼椰子要叫做椰子呢?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裡的說法是這樣的: 按稽含《南方草木狀》云:相傳林邑王與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懸於樹,化為椰子,其核猶有兩眼,故俗謂之越王頭,而其漿猶如酒也。此說雖謬,而俗傳以為口實。南人稱其君長為爺,則椰名蓋取於爺義也。 也就是說,椰子是從越王的頭幻化而成;而因為南方人都稱呼君長為「爺」,所以胥邪就變成椰子了。其實在《南方草木狀》裡面,並沒有為何胥邪改稱為椰子那一段: 椰,樹葉如栟櫚,高六七丈,無枝條。其實大如寒瓜,外有麤皮,次有殼,圓而且堅;剖之有白膚,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極肥美;有漿,飲之得醉。俗謂之越王頭,云:昔林邑王與越王有故怨,遣俠客刺得其首,懸之于樹,俄化為椰子。林邑王憤之,命剖以為飲器(南人至今效之)。當刺時,越王大醉,故其漿猶如酒云。 《南方草木狀》據說成書於公元304年(西晉),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大家已經懂得吃椰子了。 有趣的是,《南方草木狀》裡面還解釋了椰子為什麼會有椰子水(椰汁):「 當刺時,越王大醉,故其漿猶如酒云。 」所以是說人喝醉了變笨是因為腦子進水了嗎?

高麗菜(cabbage)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小時候在家,媽媽很常做炒高麗菜。用蔥爆香或是加一點豬油渣來拌炒,是餐桌上常見的料理。但是比起空心菜(甕菜)、芹菜、韭菜等味道濃烈的菜,炒高麗菜味道可能真的太平凡了,所以沒有太多印象。 大學畢業後出國唸書,發現國外的高麗菜實在太便宜了!好大一棵高麗菜(英文名稱為cabbage)才十九美分,台幣還不到十元。在生活水準高於台灣的美國,雖然學校提供獎學金,但還是常有捉襟見肘之感,一看到這麼便宜的高麗菜自然是欣喜萬分,想都不想就立刻買了一棵回家煮,卻沒想到滋味與台灣的高麗菜有雲泥之別。美國的高麗菜幾乎沒有菜味,吃起來味同嚼蠟,令人大失所望。雖說如此,但為了省錢,在國外的日子還是很常買高麗菜的。 等畢業到了加州才發現,原來美國的高麗菜與台灣的是不同品系。美國的高麗菜呈圓球型,裡面的葉子很多都還是綠的;台灣的高麗菜呈橢圓球型,裡面的葉子是淺黃色。美國人其實不常吃煮熟的高麗菜,他們多半都是洗乾淨了做生菜沙拉吃。印象中美國人似乎不大喜歡味道濃烈的蔬菜,不只是高麗菜淡而無味,他們的萵苣、茄子、胡蘿蔔味道都比台灣的淡得多了。其實台灣還有味道更好的「高山高麗菜」:尖頭型的高山高麗菜,滋味比橢圓球型的平地高麗菜更好,但在高山上種植高麗菜會造成水土保持不良、導致土石流,所以還是吃平地高麗菜對環境比較友善。 學名為甘藍的「高麗菜」,又名捲心菜、洋白菜、圓白菜、球白菜、大頭菜、蓮花菜、疙瘩白,古名俄羅斯菘 ,不論在東亞或是在歐美,都是很常見的蔬菜。原產於地中海至北海沿岸的甘藍,是十字花科蕓薹屬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從羅馬時代就是很受歡迎的蔬菜。不過當時的甘藍並沒有捲心品種,而是長得有點像小白菜的樣子。歐洲人馴化了甘藍後,發現甘藍很容易出現不同的變異,便開始育種產生了花椰菜、青花菜、結球甘藍(也就是俗稱的「高麗菜」)、球芽甘藍等變種。結球甘藍大約在十三世紀時出現,十六世紀時傳入北美洲與中國大陸 ,再輾轉傳入台灣。結球甘藍在台灣最早的紀錄可能是康熙、乾隆年間出版的《台灣府志》,裡面把它稱為「番芥藍」。最近有一篇 關於結球萵苣(或稱為捲心)的研究 ,發現結球萵苣是因為 LsKN1 這個基因遭到一個類CACTA轉位子(CACTA-like transposon)的插入,使它以不完整的形式高度表現後,轉而去抑制另一個基因 LsAS1 的啟動子,造成 LsAS1 基因...

利用植物尋找人類遺體,可行嗎?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 當有人在山裡失蹤時,如果確知此人已經罹難,找遺體就好比大海撈針。最近美國的田納西大學的研究團隊想到了一個方法:利用植物來尋找人類遺體。 怎麼說呢?當人往生後開始腐敗時,細菌與真菌分解遺體導致氮元素的釋出。因為氮元素是植物的必需元素,且在環境中經常不足,所以在植物吸收了氮元素以後,應該會造成光合作用變得更旺盛。過去的研究也知道,光合作用旺盛的植物,會產生比較多的紅色螢光(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的副產物),同時葉片的反射也會有不同。 可是,會釋放出氮元素的不只是人類的遺體,其他動物的遺體也一樣會釋出氮元素啊?研究團隊認為,如果除了監測螢光與葉片反射之外,可以再加上監測一些只有人會發出的化學信號--例如說,人吃的東西裡面可能有比較多的食品添加物、或者這個人抽煙所以體內有尼古丁等化學物質--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更準確的偵測到人類遺體的存在呢? 想法是很有趣,只是不知道實際上是否可行...但這個研究讓筆者想到,小時候長輩都說「夜總會」附近的竹林的竹筍都長得又大又肥,大概也是相同的道理。 參考文獻: Holly Brabazon, Jennifer M. DeBruyn, Scott C. Lenaghan, Fei Li, Amy Z. Mundorff, Dawnie W. Steadman, C. Neal Stewart. Plants to Remotely Detect Human Decomposition?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20; DOI: 10.1016/j.tplants.2020.07.013

玉米(maize)何時成為主食?

玉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玉米對現代人很重要。人吃的、動物吃的、用的,很多都是玉米做的。全世界產量第一的穀物就是玉米,2018年世界生產11億4762萬噸,主要生產國為美國、中國、巴西、阿根廷、烏克蘭、印尼、印度等。其中美國不論是玉米的總產量或是食用玉米的總產量都是世界第一。與第二名的穀物稻米比起來,玉米的產量幾乎多了一倍(2018年世界稻米產量為7.82億噸)。 這麼重要的穀物,卻是從不起眼的大芻草(teosinte)開始的。大芻草的果實極小又不起眼,這曾讓許多科學家困擾,畢竟這樣的果實食用價值是很低的。 大芻草(上)、現代玉米(下)、現代玉米與大芻草的混種(中)。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但是許多考古證據都證明,中美洲的馬雅人的確大約在九千年前馴化了玉米。不過,玉米究竟是什麼時候成為主食的? 最近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52個古人類的骨骸的放射性碳組成,發現了玉米大約在四千年前開始成為馬雅人的主食。 為什麼分析骨骸的放射性碳組成就可以知道呢?原來C3植物與C4植物利用碳13與碳12的比例不同。因此,C3植物體內的碳13含量較低。 分析的結果發現,四千七百年前的馬雅人並沒有攝食玉米(或者,就算有也很少)。介於四千七百年前到四千年前的馬雅人,玉米大約佔他們食物的三成;到了四千年前,玉米已經成為主食,佔他們食物的七成。 雖然沒有證據,但研究團隊認為,人類一開始攝食玉米或許不是為了果實,而是吸取它莖的汁液。隨著較大果實的玉米品系的出現,人類才開始從中選取大果實的品系,並開始食用果實。 參考文獻: Douglas J. Kennett et al. Early isotopic evidence for maize as a staple grain in the Americas. Science Advances, 2020 DOI: 10.1126/sciadv.aba3245

公元前八世紀的祭壇上發現乳香(Frankincense)與大麻(Cannabis)

圖片來源:Laura Lachman / Israel Museum /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聖經裡的古城亞拉得(Arad)位於死海以西,在現今亞拉得西方約十公里處,座落在亞拉得平原上。在公元前兩千五百多年前,迦南人曾在此定居。接著大約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無人居住,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紀,以色列人又來此定居,建立猶大王國(Kingdom of Judah)。 在1960年代,這裡的遺跡被發現。到目前研究團隊已發現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 在其中一區發現了兩個互相重疊的神廟,時間大約是從公元前九世紀到六世紀之間。神廟位於猶大王國的南邊界,入口處有一大一小兩個祭壇,上面有焚燒物品留下的灰燼。 研究團隊在大的祭壇的灰燼中找到乳香酸(boswellic acid)與降冰片三烯(norursatriene)等三萜類,顯示這裡曾焚燒乳香。 小的祭壇的灰燼中則發現了大麻素的殘留物,如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大麻二酚(cannabidiol)和大麻酚(cannabinol),顯示這裡曾焚燒大麻的花序。 除了這些以外,大的祭壇上發現的殘留物顯示人們曾把乳香與脂肪(fat)混和焚燒;小的祭壇上則是把大麻的花序與動物糞便混和後焚燒。 乳香的使用在聖經上已有記載。由於乳香產自阿拉伯,發現乳香意味著當時的以色列人已經與阿拉伯世界有貿易。 大麻的發現倒是比較意外,畢竟在聖經上並沒有提到使用大麻。這顯示了在兩千七百年前的以色列人已經懂得使用大麻了。 參考文獻: Eran Arie et al. 2020. Cannabis and Frankincense at the Judahite Shrine of Arad. Tel Aviv,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Tel Aviv University 47 (1): 5-28; doi: 10.1080/03344355.2020.1732046

公元250年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有水稻

稻米(1,2)。 圖片來源:Chen et al, doi: 10.1007/s11430-019-9585-2. 稻米是亞洲最重要的穀物,在東亞與南亞尤其重要。在中亞,稻米也是非常重要的穀物,但是相關的考古證據並不多。 亞洲的稻米分為兩大品種:秈稻與粳稻。秈稻多分佈在亞洲南部、粳稻多分佈在北部。 最近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中亞的東南烏茲別克斯坦的Surkhan Darya地區的Khalchayan考古現場發現了兩顆完整的米粒。從米粒的長寬比看來,這兩粒米應該是粳米(japonica)。 除了稻米,他們還發現了小麥、大麥、豌豆、亞麻、小扁豆、葡萄和其他農作物。 這個發現顯示了在公元250年時,居住在中亞的人們應該已經開始「吃飯」了。 參考文獻: G. Chen et al. 2020. Kushan Period rice in the Amu Darya Basin: Evidence for prehistoric exchange along the southern Himalaya. Sci. China Earth Sci 63, 841-851; doi: 10.1007/s11430-019-9585-2

四千兩百年前的降溫事件讓稉稻傳播更遠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你知道全球一半的人的主食是稻米嗎?並不是只有亞洲人才吃米,非洲人也吃米,只是他們吃的品種不一樣罷了。 考古證據發現,稻米最早大約在九千年前在亞洲的長江流域馴化,馴化的品種為稉稻( 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然後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然後是中東、非洲、歐洲和美洲。在此過程中,水稻演化並適應了不同的環境,但對這種傳播所涉及的路線、時間和環境因素知之甚少。 最近紐約大學一項結合了基因分析、考古學與古氣候學的研究發現,發生在4,200年前的一次全球性重大降溫事件可能導致了新水稻品系的演化以及水稻向亞洲北部和南部的擴散。 研究人員分析了1,400多個水稻的全基因組序列(包括亞洲水稻的兩個主要亞種-稉稻和秈稻, 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 )的全基因組序列,並結合了地理、考古學和歷史氣候數據。 在馴化的頭4,000年,水稻的種植主要侷限於中國,而稉稻是種植的亞種。然後,4,200年前的全球降溫事件-也稱為4.2k事件,據認為造成從美索不達米亞到中國的文明崩潰-恰逢稉稻演化出溫帶和熱帶品系。溫帶品系分佈在中國北部、韓國和日本,而熱帶品系則傳播到東南亞。 全球降溫事件之後,熱帶稉稻繼續演化。考古證據與基因體的分析顯示,它可能是隨著於貿易網絡以及該地區商品和人民的流動,在大約在2,500年前到達東南亞的島嶼。 至於秈稻則在大約4,000年前起源於印度的恒河下游谷地後,大約在2,000年前從印度向中國傳播。 了解稻米的傳播和相關的環境壓力也可以幫助科學家開發新品系,以應對未來的環境挑戰,例如氣候變化和乾旱-可以幫助解決迫在眉睫的糧食安全問題。 參考文獻: Rafal M. Gutaker, Simon C. Groen, Emily S. Bellis, Jae Y. Choi, Inês S. Pires, R. Kyle Bocinsky, Emma R. Slayton, Olivia Wilkins, Cristina C. Castillo, Sónia Negrão, M. Margarida Oliveira, Dorian Q. Fuller, Jade A. d’Alpoim Guedes, Jesse R. Lasky, Michael ...

最早的「以茶代酒」

茶。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在宴會上往往不勝酒力的人會提出要「以茶代酒」,近年來慈濟基金會也推出「以茶代酒」的運動。不過最早提出「以茶代酒」的人是三國時孫吳的皇帝孫皓(243-284)。 網路上大概都可以找到這一段:「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茶荈以當酒」。這段出現在《三國志‧韋曜傳》,是說孫皓剛開始對韋曜(201-273)還很有敬意的時候,對他很客氣。孫皓宴請大臣要求每個人要喝七升酒,但韋曜根本喝不了這麼多,那時候孫皓就私底下賜給他茶來當酒喝。 但是後來韋曜為了孫皓的爸爸到底要放在「本紀」還是「列傳」這件事情跟皇帝起了衝突。孫皓的爸爸孫和並沒有當過皇帝,所以依照韋曜的看法,孫和只能被放在「列傳」裡面。但孫皓卻要求要把自己的爸爸放到「本紀」裡面。 君臣因為這樣起了衝突,因為韋曜非常堅持,孫皓也很堅持。韋曜曾想辭官不幹,但孫皓又不准。君臣的感情變差了,當然宴會的時候就沒有「以茶代酒」這回事了,而是「至於寵衰,更見偪彊,輒以為罪。」後來韋曜就被孫皓給殺了。 我倒是蠻好奇那時候孫皓賜給韋曜的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畢竟茶在當時可能還是用新鮮的葉片來煮,煮好以後連葉子一起吃下去。這樣的茶要代替酒有點難吧?難道韋曜以茶代酒喝的液體是類似於現代的茶?

匈奴人可能也種小米(millet)

匈奴人的裝飾品。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根據維基百科,「匈奴是亞洲大陸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部落聯盟國家,存在年代約在前4世紀年至48年,其後分裂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過去提到匈奴,總覺得是一群住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伺機劫掠中國。 最近德國的普朗克研究所與蒙古國立大學合作,分析了137個匈奴年代的骸骨的同位素組成後發現,匈奴人的生活可能不是純游牧生活,他們也種小米。 青銅時代的匈奴人的確是以奶與肉為主食,輔以少量的植物性食物;但到了匈奴帝國時期,許多人的主食就轉變為以小米為主了。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蒙古帝國時期都是這樣。 所以,大漠的風光不見得只有「風吹草低見牛羊」,可能也有「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呢。 參考文獻: Shevan Wilkin, Alicia Ventresca Miller, Bryan K. Miller, Robert N. Spengler, William T. T. Taylor, Ricardo Fernandes, Richard W. Hagan, Madeleine Bleasdale, Jana Zech, S. Ulziibayar, Erdene Myagmar, Nicole Boivin, Patrick Roberts.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Supported the Growth of Mongolia’s Nomadic Empire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 (1) DOI: 10.1038/s41598-020-60194-0

灰姑娘與南瓜馬車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南瓜,歐洲人當然是發現新大陸以後才認識它的。那「灰姑娘」(Cinderella)這個童話裡又怎麼會出現南瓜馬車呢? 這有兩個可能:一個是這個童話是很晚才出現的,另一個可能性則是南瓜馬車這個情節是很晚才被寫進這個童話裡。 事實上,「灰姑娘」這個童話最早源於埃及的故事。原來的故事很簡單,老鷹叼走了一個女孩的一隻鞋子,不小心把它掉落在國王的身上。國王循線找到鞋子的主人並娶她為妻,就這樣。沒有後母、沒有南瓜馬車、也沒有壞心的後母跟拖油瓶姐姐們。 這個故事經過多次改寫,後來在1697年由法國詩人及小說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1628-1703)改寫時,才將仙女教母、南瓜馬車以及玻璃鞋等情節加入。這個改寫很成功,讓故事一炮而紅,從此大家就只記得這個版本了。 甚至有種南瓜就因為形狀像灰姑娘的馬車,就被取名為「仙度瑞拉南瓜」呢! 參考連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nder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