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隨著全球暖化,許多作物的產量都受到了影響。在主要糧食作物中,發源於安地斯山高地的馬鈴薯可能是影響最大的了!根據一項模擬預測,與目前的產量相比,到了 2050 年,印度 11 月中旬種植的馬鈴薯作物的產量可能會降低約 11%。同樣地,在中國半乾燥的地區,暖化實驗顯示,溫度上升可能導致馬鈴薯產量下降,當溫度上升 1.0-2.0°C 時下降 12.9-13.4%[1]。這些發現意味著,全球暖化可能會對馬鈴薯作物的生長和產量產生不利影響。 最近的一個研究[2],可能提供了一部分的解決方案。 研究團隊發現,當他們提供馬鈴薯不同劑量的氮肥時,低氮肥(25與125 mg/L)反而可以讓馬鈴薯在第28天時形成了小型的塊莖,而使用較高氮肥(250與500 mg/L)的植株則只有莖蘇(stolons)而沒有塊莖。 當研究團隊使用高溫條件(白天攝氏30度、晚上攝氏28度)時,這些馬鈴薯形成塊莖的時間,相比於控制條件(攝氏21度和攝氏19度)就延遲了。這個現象,在高氮肥時更加惡化。所以,在全球暖化的狀況下,若想多用氮肥來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只會有揠苗助長的反效果。 那要怎樣才能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呢?研究團隊發現,如果高量表現 SP6A 這個基因,就可以抵銷因為高溫所帶來的問題。在高溫條件下,經過基因改造以高量表現 SP6A 基因的馬鈴薯植物( SP6A-OE 植物),即使在添加250或500 mg/L的條件下,其產量也與在正常控制條件下生長的野生型植物相當。這一發現顯示, SP6A 基因的高量表現可以有效地提高馬鈴薯對高溫壓力的耐受性,並且即使在高氮肥條件下也能維持良好的產量表現。 SP6A 是 self-pruning 6A 的簡稱,早期被發現與FT基因相關[3],但後來發現與塊莖形成有關。其功能包括促進匍匐莖(stolons)向厚實的塊莖的發展,從而增加塊莖數量和產量;促進碳源向地下的塊莖等器官的分配,提高地下器官的碳源強度;調節碳源的分配,使得植物更有效地將碳源分配到發育中的塊莖;參與調控塊莖形成的激活過程,從而增加地下器官的強度。總而言之, SP6A 是馬鈴薯塊莖形成和生長的重要調節因子,有助於提高產量並促進地下器官的發育。 所以,這篇論文發現,雖然 SP6A 並非熱休克基因的一員,但是高量表現 SP6A 基因,就可以抵銷高溫對馬鈴薯的不利...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