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夫來說,農作物長得不好,是最苦惱的問題了;現代的農夫,因為有生物科技當作靠山,所以長得不好,排除病蟲害以後就可以先施肥,如果施肥沒有改善,還可以再進行土壤分析等等來找出原因。以前的農夫要怎麼辦呢? 以前的農夫,很早就知道可以用落葉、動物糞便、動物屍體等等製作堆肥。中國在漢朝時就懂得把豆科植物列入輪作來提升土壤的肥力,這部分比歐洲人至少早了一千年。但是這些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不論是使用堆肥或輪作,到了十九世紀初期,因著先前的拿破崙戰爭以及工業革命,人口增加與移民湧入,已經使得這些傳統的方法都無法符合當時的需要;於是,開始有人想要去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了解究竟植物需要哪些養分?多還是少? 最早研究礦物營養的人是Nicolas-Théodore de Saussure,他發現植物不只需要水,也需要二氧化碳才能進行光合作用。 Nicolas-Théodore de Saussure。圖片來源: wiki 真正量化研究其他的礦物質的人是Julius Sachs。他為了研究植物到底需要哪些礦物質,建立了一個實驗的系統,也就是現在的水耕法(hydroponics)。 Julius Sachs. 圖片來源: wiki 當時Sachs在溶液中放入了硝酸鉀(KNO 3 )、磷酸鈣(Ca 3 (PO 4 ) 2 )、硫酸鎂(MgSO 4 ‧7H 2 O)、硫酸鈣(CaSO 4 )、氯化鈉(NaCl),以及微量的硫化鐵(FeSO 4 )。如果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些礦物質,即使不計入碳(空氣中有二氧化碳),也並沒有滿足植物的所有十七種必需元素的需求;但是Sachs歪打正著,因為當時的純化技術不如現在,所以這些化合物裡面都含有不純物,而就這些不純物滿足了其他必需元素的需求。 我們的實作,嘗試著建立類似於Sachs的系統。使用的植物是向日葵的幼苗。 這些幼苗被種在珍珠石(perlite)裡面,由於珍珠石幾乎不含養分,所以幼苗裡面的礦物質(在結果時由親代供應)已經差不多快沒有了。 要把這些幼苗放在類似Sachs的系統中,需要先把它們小心地從珍珠石中移出來。 然後,這些幼苗的根部,因為會有一些珍珠石黏著,必需要泡在水裡小心地移除。 直到移入實驗的器具之前,幼苗的根部都要泡在水裡,以免枯萎。 接著要製備實...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