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植物的鐵運輸蛋白IRT1也負責鐵的分配

  阿拉伯芥。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鐵(元素符號Fe)對植物是必需元素,許多酵素都含有鐵離子,葉綠素的合成也需要鐵的幫忙。缺鐵的植物會從葉脈開始變黃,逐漸擴大到其他的部分,最後整片葉子都變黃。因為鐵離子很容易在鹼性或中性環境下沉澱,為了有效的吸收鐵,植物根部會分泌氫離子來提高鐵的吸收,也會產生許多運輸蛋白來提高吸收效率。 在植物中, IRON-REGULATED TRANSPORTER1 ( IRT1 )是鐵的高親和力運輸蛋白,負責將鐵從植物外面運輸到植物體內。最近的研究發現, IRT1 不但負責鐵的運輸,也負責不同器官間鐵的分配。 研究團隊發現,缺少 IRT1 的植株( irt1 突變株)會把鐵累積在根的皮層,導致莖葉出現缺鐵的症狀。在酵母菌中的測試發現,位於 IRT1 跨膜的第四與第五個螺旋上的兩個胺基酸,絲胺酸206(serine)與組胺酸232(histidine),若發生突變,會造成 IRT1 無法運輸鐵離子;有意思的是,當研究團隊把絲胺酸206突變為丙胺酸(alanine),再將它轉回阿拉伯芥後,這株轉殖植物可以部分拯救缺少 IRT1 所產生的性狀(矮小、葉片變黃、鐵質分布不均勻)。也就是說,不能將鐵運入植物的 IRT1 還是有部分的功能。 參考文獻: Quintana, J., Bernal, M.I., Scholle, M., Holländer-Czytko, H., Nga, N.T., Piotrowski, M., Mendoza-Cózatl, D.G., Haydon, M.J. and Krämer, U. (2021), Root-to-shoot iron partitioning in Arabidopsis requires IRON-REGULATED TRANSPORTER1 (IRT1) protein but not its iron(II) transport function. The Plant Journal. Accepted Author Manuscript. https://doi.org/10.1111/tpj.15611

馬利筋屬植物(milkweed)食物鏈的趨同演化

  Asclepias curassavica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馬利筋屬的植物因為能分泌乳汁,被統稱為「乳草」(milkweed)。這些乳汁中含有強心苷(cardiac glycosides),作用在細胞的鈉-鉀幫浦(Na + /K + ‐ATPase)上的alpha次單元,造成生物心臟麻痺而死。 這麼毒的植物,還是有生物能以它為食草!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帝王斑蝶( Danaus plexippus ),牠的幼蟲能以這些植物為食草,還能將強心苷儲存在體內,讓自己變得有毒,使其他生物不敢吃牠。 帝王斑蝶是怎麼做到不受乳草毒害的?過去的研究發現,原來包括帝王斑蝶在內的許多以乳草為食的生物,牠們的鈉-鉀幫浦上的alpha次單元上的第111, 119或122個胺基酸都產生了突變。這個突變使得強心苷無法作用,於是這些生物就可以大啖乳草了。 但是這些生物真的都沒有天敵嗎?有的!黑頭鶇( Pheucticus melanocephalus )就是以帝王斑蝶為食的鳥類。另外還有黑背黃鸝( Icterus abeillei ) 和黑耳鹿鼠( Peromyscus melanotis )也都會捕食帝王斑蝶;甚至還有寄生蜂 ( Trichogramma pretiosum )和一種線蟲 (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也會攻擊帝王斑蝶的幼蟲。 這些掠食者又是怎麼抵抗強心苷的毒性呢?最近的研究發現,牠們的鈉-鉀幫浦上的alpha次單元也都產生了突變,使牠們不怕強心苷,所以牠們才能夠盡情捕食帝王斑蝶。 這個研究結果證實了,不同的生物靠著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來克服對相同物質的毒性。 參考文獻: Simon C.Groen and Noah K.Whiteman.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cardiac-glycoside resistance in predators and parasites of milkweed herbivores. Current Biology Volume 31, Issue 22, 22 November 2021, Pages R1465-R1466

生長素(auxin)的主要代謝途徑

  IAA(吲哚乙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生長素(auxin)是第一個被研究的植物賀爾蒙。從達爾文的時代,生長素的研究就開始了。生長素可使植物細胞延長、呈現趨光性(phototropism)與趨地性(gravitropism)、長出次生根(adventitious roots),在組織培養中,與細胞分裂素(cytokinin)併用,可使植物組織長出根或芽。 植物的頂芽生長點與根尖可合成生長素,然後運送到其他部分,啟動生長發育反應。在生長發育反應啟動後,如何關閉呢?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負責啟動反應的賀爾蒙分子給分解掉。過去的研究發現,主要的生長素IAA(吲哚乙酸)可被氧化,產生氧化吲哚-3-乙酸(OxIAA),然後形成OxIAA-葡萄糖;或者IAA先形成IAA-天冬胺酸(OxIAA-Asp)或IAA-穀胺酸(OxIAA-Glu),再氧化產生OxIAA。但是,究竟哪條代謝途徑是主要的路徑,並不清楚。 最近的研究發現,生長素的主要代謝途徑是GH3-ILR1-DAO途徑:IAA先被GH3-IAA醯胺合成酶(GH3-IAA amidosynthetases)給綴化,產生IAA-天冬胺酸(OxIAA-Asp)或IAA-穀胺酸(OxIAA-Glu)。細胞可儲存這兩種綴化的IAA,在需要時再由ILR1/ILL醯胺水解酶(ILR1/ILL amidohydrolases)將其轉化為IAA。而這兩種綴化的IAA也可以被酵素DAO1雙加氧酶(DAO1 dioxygenase)經過ILR1氧化成OxIAA。 另一種生長素IBA(吲哚丁酸)則可經由beta氧化作用先轉化為IAA,再透過相同途徑代謝。所以,先綴化再氧化是生長素主要的代謝途徑,而不是直接氧化。 參考文獻: Hayashi, Ki., Arai, K., Aoi, Y. et al. The main oxidative inactivation pathway of the plant hormone auxin. Nat Commun 12, 6752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7020-1

植物界的變色龍Boquila trifoliolata如何模仿?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信不信植物界也有變色龍?原產於南美洲智利中、南部與阿根廷的藤本植物 Boquila trifoliolata 在攀爬到其他樹上時,葉片的形狀會從原本的長鈍橢圓形三出複葉改變為宿主植物的形狀;甚至當它從一種植物攀爬到另一種植物時,葉片的型態也會跟著改變。 過去的研究發現, Boquila trifoliolata 之所以做這樣的改變,可能是因為 可以讓它避免被吃 。但是到底「變色龍藤」是怎麼「看」到它攀爬上去的植物長什麼樣子呢? 最近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上的研究發現,「變色龍藤」可能是從「宿主」的菌群(microbiota)得到資料。研究團隊收集了「變色龍藤」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以及「宿主」的菌群(RS)。結果發現,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與「宿主」的菌群(RS)之間只有共享了79個獨特的OTU(操作分類單元,可能代表細菌的屬或種),但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與「宿主」的菌群(RS)之間卻共享了255個獨特的OTU!更有趣的是,沒有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T)與模仿「宿主」的葉片上的菌群(BR)間也只共享了33個OTU。 這個結果顯示了,「變色龍藤」能模仿「宿主」的型態,與它們之間共享的菌群高度相關。但是究竟「變色龍藤」是如何從這些菌群得到資料?這就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了。 參考文獻: Gianoli, E., González-Teuber, M., Vilo, C. et al. Endophyt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leaf mimicry in the vine Boquila trifoliolata. Sci Rep 11, 22673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02229-8

球花藜(Blitum virgatum):補血又防肺炎的新野菜?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球花藜( Blitum virgatum )是原生於歐洲的莧科藜屬的植物,又稱為伊朗野菠菜(Iranian wild spinach),被認為可用來治療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有抗病毒的功效。球花藜生長於山坡地,可在海拔三千公尺處生長。 最近有伊朗的研究團隊從2013到2020年針對球花藜進行了馴化:他們在2013年時,於贊詹省塔羅姆地區海拔 2500-3000 之處,收集了許多球花藜的種子,再將它們種植在海拔約1500公尺的溫室中來培育種子。 取得種子後,將種子種於田間,每畦間隔50公分,每株苗的間距也是50公分。發芽後25天進行疏苗,將生長不良的苗除去,不施肥。 接下來每年在植株開花前,都會將生長不良、有疾病的植株除去,只留下發育良好的植株並採收其種子。如此重複五年後,再將最後收穫的植株的性狀(產量、抗凋萎、抗寒、抗病蟲害、礦物質含量)與一開始的植株進行比較,也跟相同狀況下栽種的菠菜( Spinacia oleracea )進行比較。 研究團隊發現,馴化後的球花藜,其鐵的含量比菠菜多了3.5到4倍。由於鐵是重要的必須營養素,球花藜本身又有抗肺炎的活性(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明),這個發現無疑在新冠肺炎肆虐的今天,提供大家一個營養又保健的野菜來源。 參考文獻: Ammarellou, A., Mozaffarian, V. The first report of iron-rich population of adapted medicinal spinach ( Blitum virgatum L.) compared with cultivated spinach ( Spinacia oleracea L.). Sci Rep 11, 22169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01113-9

迷幻蘑菇成分賽洛西賓(Psilocybin)可望成為新一代憂鬱症用藥

  巴西裸蓋菇。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也稱為裸蓋菇素的賽洛西賓(psilocybin)可由超過兩百種蘑菇中分離出來。在蕈類中主要製造賽洛西賓的真菌就是裸蓋菇屬的成員,在進入人體後很快會代謝為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作用於大腦中的血清素受體,產生類似LSD或麥斯卡林(仙人掌毒鹼,從烏羽玉種子與花粉中提煉)的效果,會產生欣快感、視覺和心理幻覺、知覺改變、時間感失真等效應。 人類從史前時代變已經開始使用迷幻蘑菇。1959年,瑞士化學家阿爾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從墨西哥裸蓋菇中分離出活性成分賽洛西賓。雖然毒性和危害性不高,但是在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含有賽洛西賓的蘑菇被禁止使用,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將其歸類為管制藥物。 最近Compass Pathways公司公布了以賽洛西賓進行的一項憂鬱症治療的臨床測試結果(尚未經過同儕審查)。結果發現,以最高劑量(25毫克)治療的群組中,有29.1%的患者於三週後進入緩解;而於控制組(1毫克)只有7.6%緩解。以最高劑量治療的組別,在三個月後還處在緩解的狀態。而這些(233人)病患都是對其他憂鬱症用藥產生抗性的患者。以憂鬱症量表(the 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測量發現,最高劑量的組別其憂鬱症指數比控制組低了6.6分。 由於過去的許多憂鬱症用藥的效果都沒有這麼好,這使得科學家們對賽洛西賓寄以厚望。尤其對於重度憂鬱症,且對藥物已產生抗性的人來說,賽洛西賓可以成為未來的「神藥」也未可知。 參考文獻: Largest psilocybin trial finds the psychedelic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serious depression

臺灣水韭(Isoetes taiwanensis)的光合作用機制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臺灣水韭( Isoetes taiwanensis )是水韭屬的一種多年沉水、挺水或陸生之水生草本植物,分佈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的夢幻湖,是台灣唯一一種水韭屬物種。最近它的基因體定序已完成,基因體為1.66GB,共有39,461個基因,重複的序列佔基因體的38%。 關於水韭屬( Isoetes )的植物有一點很特別的是,它們是CAM植物。我們在學習光合作用的時候,總是說CAM植物生存在極度缺水的地區,因此演化出了晚上開氣孔、白天關氣孔的機制來避免水分散失。照理說,生活在水中的水韭屬植物不會有缺水的問題,應該不需要進行CAM代謝吧?但是水韭屬植物都是如假包換的CAM植物,它們在夜間會累積有機酸,白天再把有機酸分解產生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使用。科學家們推測,或許水韭屬植物為了生存競爭而演化出進行CAM代謝--晚上開氣孔吸收二氧化碳,避免與其他水生植物競爭二氧化碳。 臺灣水韭很特別的一個地方是:一般的CAM植物都有兩個PEPC(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這個酵素負責在RuBisCo之前將二氧化碳抓下來,與磷酸烯醇丙酮酸(PEP,phosphoenolpyruvate)反應產生草醯乙酸(OAA,oxaloacetate)。一般CAM植物中的兩個PEPC,其中一個為植物型,另一個為細菌型。植物型PEPC負責進行CAM代謝,而細菌型PEPC則與CAM代謝無關。 有趣的是,不只是植物型的PEPC,臺灣水韭的細菌型PEPC也與CAM代謝有關;研究團隊發現兩型的PEPC的晝夜循環表現都與CAM代謝基因的晝夜循環一致,而且細菌型的PEPC的表現量甚至高於植物型的PEPC。另外,臺灣水韭的植物型PEPC也缺乏其他CAM植物特有的天冬胺酸(aspartic acid)序列。這個天冬胺酸出現在PEPC的活化位址的附近,可提升PEPC的活性;但在台灣水韭的這個位子卻是精胺酸(arginine)或離胺酸(lysine),就像其他的非CAM植物一樣。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水韭屬植物在三億年前就跟其他的CAM植物分家的關係。 另外,臺灣水韭也有幾個生物時鐘相關的基因表現與一般植物不同。 參考文獻: D. Wickell et al. 2021. Underwater CAM photosynthesis elucidated by I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