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原生於北美東部區域與加拿大的斑點鈍口螈( Ambystoma maculatum )是俄亥俄州與南卡羅萊納州的州兩棲動物。除了黑黑的身體、菊黃色的點點比較特別以外,左看、右看,就只是隻蠑螈,有什麼特別的? 有喔!斑點鈍口螈與一般蠑螈不一樣的點在於:牠是唯一會在自己的生活史中與藻類共生的蠑螈,也是唯一有這個現象的脊椎動物喔!在1888年首先由奧爾(H. Orr)觀察到胚胎中有綠藻,雖然當時不清楚綠藻與蠑螈之間的關係,但是奧爾還是寫下了「我尚未發現藻類是如何進入細胞的,也沒有發現它們對胚胎呼吸有什麼生理影響,但它們很可能對後者有重要的影響」的結論。在1910年藍伯特(F.D. Lambert)將胚胎內的單細胞綠藻命名為 Oophila amblystomatis 。Oophila 是「喜愛卵的」(字首oo-是卵,字尾-phila是喜愛、親近),amblystoma是斑點鈍口螈的屬名。到了1942年,吉爾伯特(P.W.Gilbert)觀察後發現,綠藻主要分佈於卵的中膜(middle envelope),但內膜與外膜也都可以觀察到 。 過去的觀察認為綠藻與蠑螈之間存在著共生關係:蠑螈胚胎提供代謝廢物(二氧化碳與含氮廢物等)給綠藻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碳源與代謝所需的氮源;而綠藻進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醣類與氧氣則成為蠑螈胚胎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吉爾伯特的觀察也發現:一樣有綠藻在內的胚胎,照光的胚胎比不照光的大約早一週孵化,顯示綠藻與蠑螈的共存至少對蠑螈可能是有益的。 但是這樣的關係對綠藻是否有益呢?而對蠑螈是否真的也有好處?為了深入了解究竟牠們之間是否是真的「和樂融融」,美國的一群科學家將蠑螈與綠藻細胞的信息RNA(messenger RNA,mRNA)抽取出來進行定序與個別的定量分析,以了解究竟綠藻與蠑螈之間的關係是否真的「如膠似漆」呢 ? 為什麼分析mRNA的種類與含量分析,可以了解綠藻與蠑螈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呢?當細胞要將自己的基因表現(也就是讓基因發揮應有的功能)出來時,通常會先透過轉錄(transcription)產生mRNA之後,再將mRNA轉譯(translation)為蛋白質。所以只要看看目前細胞內含有的mRNA的組成、以及這些mRNA量的多少,就可以了解生物目前基因表現的狀態;當然也就知道,目前這個生物究竟是有沒有感受...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