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Papaver somniferum」標籤的文章

在家合成鴉片可能嗎?

鴉片(opium)是鴉片罌粟( Papaver somniferum )蒴果的分泌物乾燥後的成品。 鴉片罌粟的花。圖片來源: wiki 或粉紅、或白的罌粟花,花瓣落盡後蒴果形成;工人一般在黃昏採收(1),用刀子割破蒴果。蒴果的乳白色汁液在夜晚滲出、凝結,因氧化作用轉為褐色。 鴉片罌粟的蒴果與乳汁。圖片來源: wiki 第二天,工人小心的剝下褐色乾燥的片狀物,曬乾或陰乾後,就是鴉片。 鴉片是混合物,裡面的主要成分是嗎啡(morphine),另外還有可待因(codeine)與蒂巴因(thebaine)。 嗎啡。圖片來源: wiki 嗎啡在十九世紀初(1803-1805年間)由賽特內爾(Friedrich Sertürner)分離出來;在1827年由默克(Merck)將它商品化。嗎啡的出現,加速了醫療上這類的產品的使用。過去只有鴉片可用的時代,因為容易摻混、造假,造成在治療上使用的困難;現在有了純物質,醫生在控制劑量上變得容易許多。等到1853年伍德(Alexander Wood)發明皮下注射嗎啡後,嗎啡的使用量與範圍變得更廣。 從十九世紀到現在,化學合成技術的進步已經使許多天然化合物可以在實驗室中合成;但是,鴉片中的任何成分,嗎啡也好、可待因、蒂巴因也好,還是都要依賴鴉片罌粟為我們生產。合成它們,是那麼的困難嗎? 其實在1952年,嗎啡的化學合成便已經由Marshall D. Gates, Jr.完成了。要合成嗎啡,總共需要31個步驟,總產量大約只有0.06%。後來在1980年,由Kenner C. Rice以不同的化合物為原料,只用了14個步驟就合成了嗎啡,總產量達到30%(2)。 後來也有許多不同的實驗室想要改進製程。由於不論是Gates、Rice或是其他的研究團隊,都找不到方法由簡單的化合物開始合成,造成在實驗室中合成嗎啡的成本,比種植罌粟後提取要高;因此這些年來,還是無法放棄罌粟的種植。 既然化學合成這條路似乎不大通,有些研究團隊就開始想利用單細胞生物(細菌、酵母菌)了。過去對罌粟的研究發現,植物可以由酪氨酸(tyrosine)先合成多巴胺(dopamine)與4-HPAA,再進一步合成( S )-Norcoclaurine,接著往下合成( S )-reticuline,然後產生蒂巴因、可待因與嗎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