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Psilocybe azurescens。維基百科 許多疾病,如糖尿病性、帶狀皰疹、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和化療、纖維肌痛症(俗稱公主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炎症性腸病、手術後疼痛、創傷後疼痛症候群、脊髓損傷,甚至復發性口腔潰瘍,都可能會出現所謂的「機械性過敏反應」或「熱痛覺過敏」。 什麼是「機械性過敏反應」呢?機械性過敏反應(mechanical allodynia)是指當皮膚或其他組織對通常不會引起疼痛的輕微機械刺激(如觸摸或輕壓)產生疼痛反應的現象。而「熱痛覺過敏」(thermal hyperalgesia)則是指對熱刺激(如溫暖或熱)的痛覺敏感度增加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不會引起疼痛的溫暖或輕微熱刺激也可能導致強烈的疼痛感覺。對這些病人來說,因為極輕微的機械刺激或熱刺激都會覺得痛,所以他們的生活品質可以說真的是極低。可能連穿個衣服都「痛不欲生」! 機械性過敏反應或熱痛覺過敏的患者需要針對個體和具體疼痛類型進行個人化治療。由於這些類型的疼痛常常對傳統的止痛藥反應不佳,因此可能需要多種治療方法的組合,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由於患者一般對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反應不佳,而鴉片類藥物考量到成癮性一般不會使用,因此在治療上比較困難。 最近的一個研究發現,從「神奇蘑菇」分離出來的賽洛西賓(psilocybin),對機械性過敏反應可以有將近一個月的療效,但對熱痛覺過敏的影響較小。 研究團隊使用了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將其分為三組,分別接受不同劑量的賽洛西賓或生理鹽水(對照組)。研究人員首先測量了大鼠對機械和熱刺激的基線反應,然後注射甲醛引起中樞化的慢性疼痛模型。之後,研究人員測量了大鼠對機械和熱刺激的反應。 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接受賽洛西賓治療的大鼠顯著減少了因甲醛引起的機械性過敏反應,這種效果持續了28天。然而,賽洛西賓在減少甲醛引起的熱痛覺過敏方面的效果有限,僅在注射當日和之後的第5天有顯著改善。 此外,研究還觀察到,賽洛西賓對未經甲醛處理的大鼠的機械或熱敏感性沒有影響,顯示其抗痛作用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有關。研究的局限性包括使用的動物模型和疼痛源的單一性質。研究結論是,這是首次證明迷幻藥物可以在動物模型中減輕慢性疼痛指標的研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評估其他與慢性疼痛相關的終點以及銀膠菌素...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