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Spodoptera frugiperda」標籤的文章

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可不是不衛生的蟲喔!

草地夜蛾的幼蟲。圖片來源: wiki 草地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的幼蟲會啃食玉米的葉片,啃完以後還會把便便拉在剛剛用餐的地方。在我們看來,這就像吃完飯以後在餐桌上大便一樣的不衛生!但是這個行為卻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為什麼牠要這麼做呢? 為什麼這件事值得注意?因為過去的研究發現,毛毛蟲的唾液以及植物葉片傷口的分泌物綜合起來,會刺激植物產生稱為「誘導子」(elicitor)的物質,而誘導子會 引發植物分泌茉莉酸 (JA,jasmonic acid),接著茉莉酸會使植物產生一些物質,而這些物質會使毛毛蟲覺得植物嚐起來很難吃。甚至,有些玉米會因此而產生一些揮發性物質。這些揮發性物質的構造類似於寄生蜂的費洛蒙,可以將寄生蜂引來之後...幫植物殺死這該死的毛毛蟲(誰說植物沒有報復心?)。 因此,照理來說,毛毛蟲應該要努力避免在植物的傷口上留下什麼吧!那麼,為什麼草地夜蛾要在剛剛吃過的地方上廁所呢? 因此,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收集了草地夜蛾的便便並萃取後,把便便萃取物噴在剛剛被啃咬過的玉米葉片上。 結果很有意思。研究團隊發現,當傷口接觸到便便萃取物以後,玉米葉片便停止產生茉莉酸。取而代之的反應是,在24小時後,另一種化合物,水楊酸(SA,salicylic acid)產生了。 水楊酸。圖片來源: wiki 水楊酸與茉莉酸這兩種化合物在植物中不會同時產生。當植物傷口接觸到便便萃取物後,茉莉酸的產生就會急速下降,水楊酸則開始產出。而且,接觸越多的便便萃取物,這個反應越明顯。 與茉莉酸不同的是,水楊酸在植物的效用,主要在於抑制病原體(細菌與真菌)的繁殖。研究團隊發現,便便萃取物可以抑制玉米大斑病(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由格孢腔菌目 Pleosporales 的真菌引起)的發生。 當然,對草地夜蛾來說,由於便便裡面的物質會抑制茉莉酸的產生,因此玉米的葉片不會產生噁心的味道;於是牠便可以開懷大嚼,就可以很快的變胖又變高了!但是對於研究這個現象的團隊來說,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是,如果能把便便萃取物中的關鍵物質找出來,或許就可以開發抑制格孢腔菌屬的生物製劑?只是不知道噴洒在完整的葉片上是否有相同的效果呢?筆者從論文目前的結果看...

抗蟲的基改作物是否即將退場?

轉基因玉米種子不再有抗蟲的能力了!今年,巴西的農民們必需跟以前一樣噴灑農藥才能保證有好的收穫。因為這樣,農民們希望生產BT玉米種子的四大生技公司(孟山都、杜邦、陶氏、先正達)能夠「歸還」他們這一年花在購買以及噴灑農藥的費用。  所謂的BT玉米,是含有蘇力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 裡面的 Bt 基因的轉殖作物。玉米根蟲 ( 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 吃了帶有Bt基因的轉殖作物以後,會因為Bt基因產生的CryF1蛋白在蟲的中腸中形成結晶,穿破腸壁而死。 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玉米根蟲。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正常狀況下,吃了Bt玉米的害蟲應該死,但是今年這些害蟲吃了玉米卻沒死,因此巴西的農民不得不花費平均每公頃120雷亞爾(54美元)的費用來購買農藥,可是今年玉米價格卻因為供給充足,掉到四年來的新低。 事實上,在熱帶地區進行大規模農業一直是一個挑戰,因為熱帶地區的害蟲非常多。現在巴西政府擔心的是,過去年復一年地種植使用相同的種子技術開發出來的相同的作物(筆者按:Bt玉米),會使得巴西這個農業超級大國成為病蟲害風暴的核心,並再度開始依賴於有毒化學藥品-農藥。  目前在美國,專家也發出警告,由於抗Bt蛋白的玉米根蟲愈來愈多,可能會影響到未來的玉米產量。在愛荷華州的研究人員發現,去年的玉米田已經受到相當程度的玉米根蟲侵襲。  在美國,玉米的主要害蟲是玉米根蟲;而在巴西,玉米主要的害蟲是草地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也被稱為玉米葉蛾(corn leafworm)或南部草蟲(Southern grassworm)。 Spodoptera frugiperda 成蟲。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Spodoptera frugiperda 幼 蟲。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陶氏益農(Dow Agrosciences),陶氏化學公司的一個部門,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他們在巴西一直有計劃地幫助玉米農民發展出「綜合蟲害管理系統」,其中包括「避難區域」(refuge areas,即留下一個區域種植非基改作物以防止害蟲突變)的使用。  另一家公司,杜邦(DuPont)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