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菌根共生體」標籤的文章

百脈根(Lotus japonicus)如何調節與共生真菌的互動?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從對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互動完全無知,到現在甚至可以在市面上買到共生菌配方,我們對植物與共生真菌之間的互動的知識可說是一日千里。但是,這些共生真菌是如何與植物進行有意義的互動,詳細的機制還有相當多不明瞭之處。 這些共生真菌可以分為兩類,其中一類被稱為菌根共生體(AM,arbuscular mycorrhiza ,或者稱為叢枝菌根)。菌根共生體會進入宿主根部,並在皮層中形成樹枝狀結構(叢枝),有助於營養物質的供應。菌根共生體提供磷、礦物質和水分,而植物則通過叢枝向真菌提供光合作用的產物。這種相互作用涉及了多種信號分子,如幾丁寡糖(CO)和脂質幾丁寡糖(LCO),這些信號分子被宿主植物的LysM型受體蛋白識別,從而活化共生相關的基因表現和鈣濃度的變化。 最近日本的研究團隊,以百脈根( Lotus japonicus )與根內球囊黴( Rhizophagus irregularis )之間的互動為模式,研究植物與菌根共生體之間的互動。 過去在水稻中發現了一個稱為 OsCERK1 ( 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1 )的受器,是水稻與菌根共生體建立共生關係不可或缺的角色。 OsCERK1 在水稻中被證明能夠識別幾丁質寡糖,並參與了植物免疫和菌根共生體共生的信號傳導。 研究團隊在百脈根中找到了兩個基因跟 OsCERK1 相似,它們叫做 Lys6 和 Lys7 。因此,研究團隊建立了缺少 Lys6 和/或 Lys7 的突變株,看看這些受器在百脈根中是否與 OsCERK1 在水稻中有類似的功能。 他們發現, Lys7 在植物被菌根共生體感染後表現量顯著的上升,意味著它的確在菌根共生體感染中有重要性。 使用突變株分析發現,在 LYS6 和 LYS7 單突變株中,真菌定殖和叢枝形成顯著減少,而雙突變株根本沒有真菌感染。這意味著 LYS6 和 LYS7 在菌根共生體感染中具有不同但互補的功能。 另外, LYS6 突變株在幾丁寡糖處理後沒有出現典型的鈣離子濃度變化,而 LYS7 突變株則呈現與野生種相似的反應。也就是說, LYS6 在幾丁寡糖誘導的鈣信息傳導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一開始的感染很重要。 研究團隊觀察 LYS6 和 LYS7 單突變株中,一些菌根共生體誘導基因(如 RAM1 、 RAM2 等)...

植物與菌根共生體(Arbuscular mycorrhiza)間的互動調節者:CLE53多肽

內生菌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農作物長得不好可能是缺氮或缺磷。但很糟糕的是,由於土壤顆粒為帶負電的矽酸鋁,而氮與磷也是帶負電的硝酸根與磷酸根,造成所施放的氮肥、磷肥多半都無法留存在土壤中。根據丹麥的研究,施放的磷肥有70%都流失,植物只利用到30%。若是平常家裡種幾盆花,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來進行灌溉以減少肥料的浪費,但農業上卻無法這樣進行施肥(太費人工了)。 植物吸取礦物質的器官就是根部。根部除了利用根毛來作為主要吸取水分與礦物質的組織,也會與周遭的共生真菌合作,提昇自己吸收礦物質與水分的能力。這些真菌主要分為兩大類:菌根共生體(arbuscular mcorrhiza,AM)與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其中菌根共生體因為與植物的根部有更為密切的接觸,重要性比外生菌根更高。 最近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發現,一個稱為CLE53的多肽為形成菌根共生體所必須。這個多肽會抑制菌根共生體的形成,另外兩個基因SUNN與RDN1也不可或缺。缺乏CLE53的植物(cle53突變株)會有更多的菌根共生體形成。 有意思的是,研究團隊發現土壤中缺少磷的時候,CLE53的表現也會被抑制。這意味著植物在缺磷的時候,會藉由抑制CLE53的表現來讓菌根共生體增加,以提昇自己吸收磷的能力。 研究團隊希望以基因編輯的方式來剔除CLE53,這樣可以產生能與菌根共生體有更多連結的植物,或許可藉此提升植物吸收磷的能力。不過基改植物目前在歐洲仍然不能種植,所以要真的把這個技術應用到農業上也有困難。不知道是否可藉由提供植物共生真菌的孢子,來提升植物吸收磷肥(與其他礦物質)的能力呢? 參考文獻: Thomas C de Bang, Patrick X Zhao, Xinbin Dai, Kirankumar S Mysore, Jiangqi Wen, Gonzalo Sancho Blanco, Katrine Gram Landerslev, Clarissa Boschiero, Magda Karlo. The CLE53-SUNN genetic pathway negatively regulates arbuscular mycorrhiza root colonization in Medicago truncatula. Journ...

三個基因決定植物是否能與真菌形成菌根共生體(arbuscular mycorrhizae)

亞麻的菌根共生體。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菌根(mycorrhizae)是與植物根部共生的真菌,約有94%的植物根部都可以找到它(剩下的6%是水生植物)。有些菌根會把菌絲伸入植物的根細胞中形成菌根共生體(arbuscular mycorrhizae,簡稱AM),有些菌根則只會包覆在植物根的外圍,形成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這些真菌協助植物吸收水分與礦物質,從植物那裡得到光合作用所產生的醣類,對植物的生長與養分的循環有很大的貢獻。 過去的研究發現,菌根共生體多半都與沙漠、草原、灌木以及熱帶森林的植物在一起,外生菌根則常見於溫帶與寒帶森林。但是,是什麼決定哪些植物要跟外生菌根共生,哪些植物則只會跟菌根共生體共生呢? 歐洲的研究團隊比較了將近四百種植物的基因體,發現能與真菌形成菌根共生體的植物都具備有三個基因,這三個基因分別是 RAD1 、 STR 、 STR2 。研究團隊認為,或許與外生菌根形成共生關係的植物所在的環境養分較充足,所以他們不需要與真菌形成那麼緊密的共生關係。 RAD1 是個GRAS家族的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缺少 RAD1 的植物會讓真菌與植物之間的互動發生障礙,同時 STR 與 STR2 的表現也會下降。 STR 與 STR2 是ABC運輸蛋白,對於形成有功能的菌根共生體非常重要,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它們可能跟脂肪從植物到真菌的運輸有關。 參考文獻: Guru V. Radhakrishnan, Jean Keller, Melanie K. Rich, Tatiana Vernié, Duchesse L. Mbadinga Mbadinga, Nicolas Vigneron, Ludovic Cottret, Hélène San Clemente, Cyril Libourel, Jitender Cheema, Anna-Malin Linde, D. Magnus Eklund, Shifeng Cheng, Gane K. S. Wong, Ulf Lagercrantz, Fay-Wei Li, Giles E. D. Oldroyd, Pierre-Marc Delaux. An ancestral signalling pathway is cons...

二氧化碳多,植物就會長得快嗎?

櫸木有外生菌根。圖片來源: Wiki 對於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也知道是因為大氣中因為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這些氣體把太陽與地球所產生的輻射能量留在大氣層裡面,使地球表面的溫度提高。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包括了水蒸氣(H 2 O)、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一氧化二氮(N 2 O)、臭氧(O 3 )與氯氟碳化物(CFCs,Chlorofluorocarbons),不過最主要的還是二氧化碳。慢著!二氧化碳不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嗎?那麼說起來,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就代表植物會有更多的原料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溫室效應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濃度上昇,應該會造成植物長得更好,所以溫室效應也不全是壞的囉? 理論上雖然是這樣,不過在實驗中卻發現不見得是這樣喔!有些植物的確長得更好,但效果並不持續;有些卻完全沒有長得更好。雖然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氮素不足,但在有些實驗裡又發現好像氮沒有那麼重要;至於植物的年齡與種類、水分、溫度、甚至添加二氧化碳的技術,雖然都可能有影響,卻又無法解釋不同實驗的結果。 到底是什麼影響到植物對二氧化碳所產生的反應呢?由歐洲與美國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想到了菌根(mycorrhiza)。菌根是與植物根部共生的真菌,約有94%的植物根部都可以找到它(剩下的6%是水生植物)。有些菌根會把菌絲伸入植物的根細胞中形成菌根共生體(arbuscular mycorrhizae,簡稱AM),有些菌根則只會包覆在植物根的外圍,形成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這些真菌協助植物吸收水分與礦物質,從植物那裡得到光合作用所產生的醣類,對植物的生長與養分的循環有很大的貢獻。 但是外生菌根與菌根共生體與植物之間的互動其實不盡相同。過去的研究發現,外生菌根非常的講義氣,不管土壤裡面的養分(尤其是氮素)充足與否,外生菌根會一直與植物維持共生關係;相對的,菌根共生體雖然名為共生體,但是當土壤養分不足時,有些菌根共生體會轉為寄生(OS:那...還叫共生體嗎?)。而它們的分佈也不相同:菌根共生體多半都與沙漠、草原、灌木以及熱帶森林的植物在一起,外生菌根則常見於溫帶與寒帶森林。所以,會不會之前的許多實驗,其實都受到菌根種類的影響呢? 為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