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從對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互動完全無知,到現在甚至可以在市面上買到共生菌配方,我們對植物與共生真菌之間的互動的知識可說是一日千里。但是,這些共生真菌是如何與植物進行有意義的互動,詳細的機制還有相當多不明瞭之處。 這些共生真菌可以分為兩類,其中一類被稱為菌根共生體(AM,arbuscular mycorrhiza ,或者稱為叢枝菌根)。菌根共生體會進入宿主根部,並在皮層中形成樹枝狀結構(叢枝),有助於營養物質的供應。菌根共生體提供磷、礦物質和水分,而植物則通過叢枝向真菌提供光合作用的產物。這種相互作用涉及了多種信號分子,如幾丁寡糖(CO)和脂質幾丁寡糖(LCO),這些信號分子被宿主植物的LysM型受體蛋白識別,從而活化共生相關的基因表現和鈣濃度的變化。 最近日本的研究團隊,以百脈根( Lotus japonicus )與根內球囊黴( Rhizophagus irregularis )之間的互動為模式,研究植物與菌根共生體之間的互動。 過去在水稻中發現了一個稱為 OsCERK1 ( 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1 )的受器,是水稻與菌根共生體建立共生關係不可或缺的角色。 OsCERK1 在水稻中被證明能夠識別幾丁質寡糖,並參與了植物免疫和菌根共生體共生的信號傳導。 研究團隊在百脈根中找到了兩個基因跟 OsCERK1 相似,它們叫做 Lys6 和 Lys7 。因此,研究團隊建立了缺少 Lys6 和/或 Lys7 的突變株,看看這些受器在百脈根中是否與 OsCERK1 在水稻中有類似的功能。 他們發現, Lys7 在植物被菌根共生體感染後表現量顯著的上升,意味著它的確在菌根共生體感染中有重要性。 使用突變株分析發現,在 LYS6 和 LYS7 單突變株中,真菌定殖和叢枝形成顯著減少,而雙突變株根本沒有真菌感染。這意味著 LYS6 和 LYS7 在菌根共生體感染中具有不同但互補的功能。 另外, LYS6 突變株在幾丁寡糖處理後沒有出現典型的鈣離子濃度變化,而 LYS7 突變株則呈現與野生種相似的反應。也就是說, LYS6 在幾丁寡糖誘導的鈣信息傳導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一開始的感染很重要。 研究團隊觀察 LYS6 和 LYS7 單突變株中,一些菌根共生體誘導基因(如 RAM1 、 RAM2 等)...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