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御穀」標籤的文章

御穀(Pennisetum glaucum)是否能解決暖化造成的糧食問題?

御穀(珍珠粟)。圖片來源: Wiki 生長在臺灣的我們,對御穀(珍珠粟, Pennisetum glaucum (L.) R. Br.)應該都相當陌生;雖然根據維基百科,御穀曾經在魏晉時傳入中國,但似乎沒有受到太多注意。不過同樣被稱為小米(millet)的黍( Panicum miliaceum L.)與粟( Stearia italica L.,foxtail millet)在中國都是重要的穀物,雖然在漢朝前後黍與粟逐漸被小麥與稻米取代,但直到明清仍是重要的救荒穀物。而在台灣,粟(小米)也是台灣原住民重要的穀物。 發源於西非薩赫爾(Sahel)地區的御穀,與粟同為C4植物。不過由於御穀比粟更耐旱,可以在年雨量只有250毫米的地區開花結果;因此,目前全世界有九千萬個農夫以種植御穀維生,種植面積達兩千七百萬公頃。雖然目前的資料看來御穀的產量極低(每公頃九百公斤),但部份的原因來自於它總是被種在雨量極少、其他穀類無法生長的地區的緣故。御穀蛋白質含量高(8-19%)、澱粉含量低、纖維含量高,鐵、鋅含量高於米、麥、玉米、高梁,從現代人注重養生的飲食角度看來,的確是很好的食物。 由於御穀耐旱、耐熱,且在攝氏42度以上還能開花結果,在全球預估至少將增溫攝氏2度的此刻,科學家們將眼光投向了它。透過許多實驗室的通力合作,御穀的基因體終於在今年被定序完畢。 御穀的基因體大約是1.79千兆鹼基對(1.79 Gb),共有38,579個基因。如同許多被馴化的穀物,御穀的基因體也有相當比例的重複性序列(77.2%),且如同其他作物,以LTR反轉錄轉位子居多。與其他禾本科的作物比較,御穀的重複序列比例僅低於玉米(85%);而同樣被稱為小米的粟只有61%為重複序列。 以御穀的預測蛋白質序列與十種目前已完成定序之作物(阿拉伯芥、二穗短柄草、香蕉、大麥、粟、玉米、稻米、高梁、大豆、麵包小麥)進行比對分析後,如同預料的,御穀與粟之間的親緣最近(74.16%)、而與阿拉伯芥最遠(61.88%)。分析御穀的基因發現,與角質(cutin)、木栓質(suberin)、蠟合成的相關基因組都有明顯的擴充;這是否就是御穀之所以特別耐旱的原因呢?過去的研究發現,可以合成更多角質的阿拉伯芥的確會變得比較耐旱,而蠟質合成減少的稻米對乾旱的耐受度下降,因此由御穀的基因分析而推論這些基因的擴充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