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ECM」標籤的文章

二氧化碳多,植物就會長得快嗎?

櫸木有外生菌根。圖片來源: Wiki 對於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也知道是因為大氣中因為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這些氣體把太陽與地球所產生的輻射能量留在大氣層裡面,使地球表面的溫度提高。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包括了水蒸氣(H 2 O)、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一氧化二氮(N 2 O)、臭氧(O 3 )與氯氟碳化物(CFCs,Chlorofluorocarbons),不過最主要的還是二氧化碳。慢著!二氧化碳不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嗎?那麼說起來,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就代表植物會有更多的原料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溫室效應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濃度上昇,應該會造成植物長得更好,所以溫室效應也不全是壞的囉? 理論上雖然是這樣,不過在實驗中卻發現不見得是這樣喔!有些植物的確長得更好,但效果並不持續;有些卻完全沒有長得更好。雖然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氮素不足,但在有些實驗裡又發現好像氮沒有那麼重要;至於植物的年齡與種類、水分、溫度、甚至添加二氧化碳的技術,雖然都可能有影響,卻又無法解釋不同實驗的結果。 到底是什麼影響到植物對二氧化碳所產生的反應呢?由歐洲與美國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想到了菌根(mycorrhiza)。菌根是與植物根部共生的真菌,約有94%的植物根部都可以找到它(剩下的6%是水生植物)。有些菌根會把菌絲伸入植物的根細胞中形成菌根共生體(arbuscular mycorrhizae,簡稱AM),有些菌根則只會包覆在植物根的外圍,形成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這些真菌協助植物吸收水分與礦物質,從植物那裡得到光合作用所產生的醣類,對植物的生長與養分的循環有很大的貢獻。 但是外生菌根與菌根共生體與植物之間的互動其實不盡相同。過去的研究發現,外生菌根非常的講義氣,不管土壤裡面的養分(尤其是氮素)充足與否,外生菌根會一直與植物維持共生關係;相對的,菌根共生體雖然名為共生體,但是當土壤養分不足時,有些菌根共生體會轉為寄生(OS:那...還叫共生體嗎?)。而它們的分佈也不相同:菌根共生體多半都與沙漠、草原、灌木以及熱帶森林的植物在一起,外生菌根則常見於溫帶與寒帶森林。所以,會不會之前的許多實驗,其實都受到菌根種類的影響呢? 為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