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類胡蘿蔔素」標籤的文章

胡蘿蔔的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表現與胡蘿蔔的顏色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胡蘿蔔( Daucus carota subsp. sativus)源自於阿富汗,原來的顏色是紫色或白色的;據說是十六世紀時通過荷蘭人的手被選育成橘色的。橘色的顏色來自於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紫色則是來自花青素(anthocyanin)。 過去的研究發現,胡蘿蔔的橘色不只是受到類胡蘿蔔素累積的影響,類胡蘿蔔素是否會受到分解,也很重要。負責分解類胡蘿蔔素的酵素是「類胡蘿蔔素裂解雙加氧酶」(CCD,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包括 CCD 和九順式環氧類胡蘿蔔素雙加氧酶 (NCED,nine- cis epoxycarotenoid dioxygenase)。 最近的研究發現,白色胡蘿蔔中的 CCD4 在它的軸根中表現量較高;這引起了研究團隊的興趣,決定要看看這個基因對胡蘿蔔軸根顏色的影響。 研究團隊將這個基因在橘色的胡蘿蔔中高量表現,結果產生了淺黃色的胡蘿蔔。這顯示了這個基因的確對胡蘿蔔軸根顏色很重要,但應該不是唯一的基因,否則高量表現應該會產生白色的胡蘿蔔才對。相對的,當研究團隊在白色胡蘿蔔中把這個基因給剔除,產生的也是淺黃色的胡蘿蔔,顯示了白色胡蘿蔔中的確還有其他的基因與軸根顏色相關。 酵素活性測試顯示了 CCD4 可以切割α-與β-胡蘿蔔素。高量表現此基因的橘色胡蘿蔔,裡面所含的α-與β-胡蘿蔔素也大為減少;而剔除此基因的白色胡蘿蔔,其β-胡蘿蔔素的量有上升。這些結果都顯示了 CCD4 基因的確與胡蘿蔔軸根的顏色有關,且軸根的顏色與類胡蘿蔔素的累積也有關係。 參考文獻: Li, T., Deng, Y.-J., Liu, J.-X., Duan, A.-Q., Liu, H. and Xiong, A.-S. (2021), DcCCD4 catalyzes the degradation of α-carotene and β-carotene to affect carotenoid accumulation and taproot color in carrot. The Plant Journal. Accepted Author Manuscript. https://doi.org/10.1111/tpj.15498

向光素(phototropin)與類胡蘿蔔素合成有關

  圖片來源: Curr. Opin. Plant Biol . 身為光合自營生物,植物一定要能夠密切地監控環境中的光是否適合生存。這包括了光的品質(是否含有它需要的波長)、光的亮度與光照射的方向。因此,植物具有許多不同的光受器(photoreceptor):負責偵測紅光/紅外光的光敏素(phytochrome)、負責感應長波紫外光/藍光的隱花色素(cryptochrome)、負責感應短波紫外光的UVR8以及負責感應長波紫外光/藍光並偵測光照射方向的向光素(phototropin)。 與光敏素及隱花色素相同,向光素具有蛋白質激酶(protein kinase)活性(見上圖的kinase domain)。另外很特別的是,所有的向光素都有兩個LOV 結構域(LOV domain):過去的研究發現,所有具有這個結構域的蛋白質,幾乎都與光(light)、氧氣(oxygen)與電壓(voltage)相關。在向光素中,這兩個LOV結構域與不同的發色團(chromophore)結合,並被認為與感光有關。 最近的研究發現,番茄的向光素1序列發生特定突變時,會使得番茄合成特別多的茄紅素(lycopene,類胡蘿蔔素的一種)。這個突變的位置(第495個胺基酸)很靠近向光素1的第二個LOV結構域。當這個胺基酸由原來的精胺酸(arginine)變為組胺酸(histidine)後,向光素1雖然仍然有合成,但是它會干擾正常的向光素1的活化(在遺傳學上稱為「顯性負性」dominant negative)。這個顯性負性的向光素1會使植物合成更多的茄紅素。研究團隊發現,如果以基因編輯的方法讓向光素1失去功能,這樣的突變株番茄茄紅素合成是下降的,這也就解釋了過去為何一直不知道向光素與類胡蘿蔔素的合成有關。 參考文獻: Kilambi, H.V., Dindu, A., Sharma, K., Nizampatnam, N.R., Gupta, N., Thazath, N.P., Dhanya, A.J., Tyagi, K., Sharma, S., Kumar, S., Sharma, R. and Sreelakshmi, Y. (2021), The new kid on the block: A dominant‐negative mutation of phototrop...

植物如何發散過多的光能

捕光複合體II(LHCII)。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就是植物以葉綠素(chlorophyll)將光能捕捉下來,產生能量(ATP)與電子(NADPH),用來還原二氧化碳(CO 2 )產生醣類的過程。說來好像非常簡單,但是在日正當中時,因為無法移動的關係,植物總是會被迫吸收過多的光能。 這些光能如果不排除,就會在植物細胞內遊走,產生自由基,對植物造成傷害。要如何把這些過多的光能給發散掉呢?在教科書裡面總是提到兩個很重要的蛋白質複合體:捕光複合體I與捕光複合體II(light harvesting complex,LHC)。捕光複合體們不只有葉綠素、還有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據信,類胡蘿蔔素會將葉綠素所吸收的過多的光能給發散掉,這樣就不會生成自由基來傷害植物了。 說是這麼說,但是誰也沒真的觀察到葉綠素直接把光能傳遞給類胡蘿蔔素過。沒看到過是因為光能傳遞的速度實在太快以及光能的波長未知。 2017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新的技術,可以觀察10 -15 秒的能量傳遞,而且從紅光到藍光的範圍都可以看到。於是他們將捕光複合體II放在脂質所構成的奈米盤中進行觀察。這是第一次直接觀察到葉綠素將光能直接傳遞給類胡蘿蔔素。 雖然看到了,但究竟是什麼引發葉綠素將光能傳給類胡蘿蔔素,而不是傳遞給光系統呢?這就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加深理解了。 參考文獻: Minjung Son, Alberta Pinnola, Samuel C. Gordon, Roberto Bassi, Gabriela S. Schlau-Cohen. Observation of dissipative chlorophyll-to-carotenoid energy transfer in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I in membrane nanodis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DOI: 10.1038/s41467-020-15074-6

提升飲食中的類胡蘿蔔素的新方法

知道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維生素A缺乏每年導致25萬至50萬兒童失明,其中有一半的孩子在失去視力之後的一年內死亡。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Sub-Saharan Africa),在這裡白玉米是主食,但是白玉米所含的原維生素A(provitamin A,又稱為β-類胡蘿蔔素,人體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極少。 β-類胡蘿蔔素。圖片來源: wiki 除了造成兒童失明以外,飲食中的類胡蘿蔔素不足也可能會導致老人的黃斑變性(macular degeneration),這在歐洲和美國是導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除了跟眼睛健康有關以外,維生素A對免疫系統也非常重要,另外也跟一些賀爾蒙的合成有關。 過去,為了改善非洲居民飲食中缺乏類胡蘿蔔素的狀況,Ingo Potrykus與Peter Beyer兩位博士,在1992年開始了一個為期八年的奮鬥:將整個合成類胡蘿蔔素的途徑(共計四個基因),以轉殖的方法送入稻米中。 雖然他們最後成功的製造了「黃金米」(golden rice),但是黃金米卻不受社會大眾青睞。綠色和平組織首先公開反對黃金米的栽種與食用,而民眾受到廣大輿論的影響,也都認為黃金米對人體無益有害,甚至在去年(2013)8月8日,當第二代的黃金米在菲律賓呂宋島試種時,也 遭到當地民眾破壞 。 在2008年,Ingo Potrykus博士受訪時,曾經很洩氣地說,不知道他有生之年是否能看到黃金米被正式種植在田裡、端上餐桌,來改善非洲孩子的營養狀況。雖然黃金米因為轉殖的因素使它不被接受,但就改善非洲孩子的營養狀況這方面,最近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似乎有了好消息。 普渡大學的Torbert Rocheford博士以及他們的研究團隊,在玉米中發現了兩組基因,可在自然狀況(非轉殖)下提升玉米的維生素A含量,這個發現對於發展中國家對抗維生素A缺乏症以及老人視網膜黃斑變性可能會大有幫助。透過選擇適當的基因變異,讓營養差的白玉米轉為有高水平的前維生素A(provitamin A,人體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的橘色生物強化玉米。 各種不同的玉米。圖片來源: wiki 雖然早已經有能夠表現類胡蘿蔔素的玉米品種,但因為它是黃色的,而在非洲當地,黃色玉米是給動物吃的。因此,非洲居民對於黃色玉米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