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葡萄」標籤的文章

葡萄走過的路:絲路、黑海與地中海的遺傳足跡

  圖片作者:ChatGPT 葡萄不像蒲公英,會藉著絨毛乘風而起四處旅行;但仗著它對人類的經濟價值與文化意義,在人類旅行的時候,會帶著它們的種子與枝條一起漂泊。從西亞的馴化中心,到中國的綠洲、非洲的山谷、歐洲的酒莊,葡萄的遺傳密碼記錄下了一段又一段人類遷徙的軌跡。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系列的 最後一篇 吧!

當葡萄與野生親戚相遇:歐洲釀酒葡萄為何是混血後代?

  夏多內葡萄。由 英文維基百科的 Swallowtail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by Hejsa., 公有領域,  我們常以為作物的馴化歷史是一條直線,因此我們也認為歐洲釀酒葡萄的歷史就是從西亞或高加索馴化後傳入地中海,進而蔓延到義大利、法國、西班牙這樣的直線。但如果你仔細看看葡萄的基因體,就會發現或許作物馴化的歷程,更像南美洲的探戈一樣,東邊幾步,西邊幾步,亂中有序! 看文章

釀酒DNA的誕生:從花的性別到果實的香氣,馴化如何雕塑葡萄?

  白麝香葡萄。由 Silverije - 自己的作品 , CC BY-SA 3.0,  葡萄酒有白酒、紅酒, 有些葡萄酒芳香撲鼻, 這些是怎麼來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關於葡萄馴化的研究發現的更多秘密! 看文章

葡萄不是單親兒童:好吃的東西不寂寞

  歐洲野葡萄。圖片作者:ChatGPT 葡萄,這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譽為「神之血」的水果,有著非常悠久的馴化歷史。 過去對葡萄馴化的研究,讓我們以為葡萄只有一個來自西亞某處的祖先,經由人類馴化而成今天全球風靡的果實與美酒。在2023年發表於《Science》的最新研究卻發現:葡萄有「兩個」祖先! 看文章

高溫如何影響葡萄轉色?

Muscat Hamburg 葡萄。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許多果實在成熟的時候都會表皮都會變色,稱為「轉色」;葡萄也不例外。葡萄的轉色需要花青素的合成,但隨著全球暖化,許多葡萄的轉色卻出現了問題! 科學家研究葡萄花青素合成的機制,結果發現真的不得了的複雜啊! 想知道嗎? 來看看 !

培育出無籽葡萄真的不容易

  蘇丹娜葡萄。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大家都愛吃無籽葡萄,但是到底是什麼基因突變造成無籽的性狀呢? 最近的研究發現:不好說! 所以,當初的無籽品系「蘇丹娜」真的是太厲害啦! 看文章

世界栽種面積最廣的水果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颱風天,卻沒有多少颱風的感覺;滑FB看到某日本協會說「你知道葡萄是全世界栽種面積最廣的水果嗎?」想了一下,覺得最好還是上去聯合國農糧署查一下資料(關鍵字:FAOSTAT),結果發現,最新的資料(2019),除非椰子不算水果,否則葡萄絕對不是栽種面積最廣的水果。 第一名是椰子,2019年栽種面積11,807,156公頃; 第二名是葡萄,2019年栽種面積6,925,972公頃; 第三名是大蕉(plantains),2019年栽種面積5,714,718公頃; 第四名是芒果,2019年栽種面積5,588,716公頃; 第五名是香蕉(banana),2019年栽種面積5,158,582公頃。 當然眾水果們絕對比不上糧食作物。 第一名的糧食作物是小麥,2019年栽種面積215,901,958公頃; 第二名的糧食作物是飼料玉米(maize,FAO把鮮食玉米叫做"maize, green"),2019年栽種面積197,204,250公頃; 第三名的糧食作物是水稻,2019年栽種面積162,055,938公頃。 但是如果椰子不算水果,要算什麼呢?網友回饋:可能算做油料作物吧,畢竟椰子可以鮮食的部分大概只有椰子水而已。

分析葡萄的基因體

釀酒葡萄。圖片來源: Wiki 雖然玉米是全世界產量第一的作物,但要說最有價值的作物,葡萄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只要想到 2017年最貴的葡萄酒 價格超過台幣48萬,我想大家都會同意這句話:葡萄是最有價值的作物。全世界有八百萬公頃的土地用來種植葡萄,大部份都用來釀酒,只有少部份用來製作葡萄乾與提供鮮食。 原產於歐洲與中亞的葡萄大約在六千到八千年前於近東馴化,接著向歐洲大陸傳播;數千年來,透過雜交與無性繁殖(扦插與嫁接),全世界已有超過一萬個品系;在美國農業部(USDA)的種源庫中,也存有大約一千個品系。但是這些品系,有些是同系異名、有些只有極少的資訊。為了釐清它們之間的關係以減少混淆,同時方便未來育種選拔使用,研究團隊挑選了9,000個葡萄的單核苷酸多型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址組成陣列(array),用來進行全基因組關聯性(GWA,genome-wide association)分析。 美國農業部的種源庫中共有950個栽培品系葡萄( Vitis vinifera subsp. vinifera )與59個野生品系葡萄( Vitis vinifera subsp. sylvestris )。950個栽培品系葡萄中,451個為鮮食品系、469個為釀酒品系,另有30個屬於未知品系。 分析發現,在這一千多個品系中,551個可在種源庫裡找到它的複製體(clone);最誇張的一個品系(皮諾 Pinot),在種源庫中有另外16個!扣掉這些複製體,種源庫中的栽培品系葡萄只有583種;而其中有399個在種源庫中沒有重複。除了複製體之外,分析的結果也發現,74.8%的品系與至少一個品系有親緣關係;有些是親子、有些是兄弟姊妹。 栽培品系的葡萄,其基因多樣性比野生品系的葡萄低;當然這是意料中的結果,所以並不會太驚訝。西方的栽培品系葡萄與西方野生品系葡萄親緣較近,進一步確認了史料上提到的:葡萄在2,800年前傳入歐洲後,曾與歐洲本地的野生品系葡萄雜交。而傳到歐洲的栽培品系葡萄並不是西方栽培品系,而是東方栽培品系;這也在這次的分析中,發現西方栽培種並沒有與歐洲野生品系葡萄發生雜交的證據來進一步確認。 所有種源庫中的葡萄,有最多複製體的是皮諾品系;而擁有最多直系親緣關係的品系則是佔美娜(Traminer),進一步確認...

葡萄如何變成雌雄同體?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葡萄大概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經濟作物(之一)了!葡萄釀的酒從一瓶幾百元到幾十萬上百萬都有,在法國、美國、秘魯、澳洲等國,葡萄每年貢獻了非常多的外匯。 有意思的是,野生的葡萄是雌雄異株(dioecious),但栽培種的葡萄卻是雌雄同體(hermaphroditism)的,加上它們的花期也不同,這使得栽培種的葡萄很難與野生種葡萄發生雜交。但是野葡萄的花其實還是同時具備有雌雄蕊的,只是「母」的野葡萄的雄蕊產生的花粉不育,而「公」的野葡萄的雌蕊不育罷了。 為了瞭解到底野葡萄如何在八千年前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體,加大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團隊分析了五株野葡萄(二雌三雄)與五個栽培種葡萄(包括了最廣被種植的卡本內蘇維翁)與性別相關的染色體區塊。 分析的結果發現,現生的野葡萄原來也是雌雄同體的,在某個時間點發生了突變,出現了雄不育(隱性突變造成花粉無法萌發)與雌不育(顯性突變)的現生種類。至於栽培種的雌雄同體葡萄,則是由於雜交過程中發生了基因重組,使得原先雌雄異株的野葡萄,又成為雌雄同體的植物了。 參考文獻: Mélanie Massonnet, Noé Cochetel, Andrea Minio, Amanda M. Vondras, Jerry Lin, Aline Muyle, Jadran F. Garcia, Yongfeng Zhou, Massimo Delledonne, Summaira Riaz, Rosa Figueroa-Balderas, Brandon S. Gaut, Dario Cantu. The genetic basis of sex determination in grap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DOI: 10.1038/s41467-020-16700-z

【原來作物有故事】葡萄 神之血與美酒的歷史

葡萄。圖片來源: Wiki 提到葡萄,很少人不會想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吧!不過葡萄可是原產於歐洲與中亞喔!  歐洲葡萄(又稱為釀酒葡萄)是葡萄科葡萄屬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約在公元前八千到六千年前在近東馴化。我們在台灣好像吃葡萄比喝葡萄多,但是全世界生產的葡萄大部分都是用來釀酒喔。 葡萄是人類歷史上最早被馴化的幾種作物之一,究竟是鮮食或釀酒先發生,其實已經分不清了。目前發現最早的釀酒記錄,是位於伊朗境內的札格羅斯山北部的哈吉菲魯茲土丘,距今7,400-7,000年。人類栽種葡萄,讓它從雌雄異株成為雌雄同株且同花;也造成栽培種開花時間與野生種不同。如此一來,在自然狀況下野生葡萄就很難與栽培種發生混種了。 到了5,500-5,000年前,葡萄已傳播到埃及,接著隨著亞述、腓尼基、希臘、羅馬等文明傳播到地中海沿岸。中國大約在公元前138-137年張騫出使西域時,由西域大宛引種;台灣則由1950年代開始發展釀酒葡萄,早期主要的品系為「金香」與「黑后」,慢慢有自己的品種。全世界有超過一萬種不同品系的釀酒葡萄,但受全球化與市場的影響,最廣被栽種的品系只有四種:霞多麗、卡本內蘇維翁、西拉、梅洛。 最早的葡萄果實都具有深色種皮,使得釀成的葡萄酒呈現暗紅色,類似人的血。或許是因為如此,蘇美人認為人是神以黏土與葡萄酒(神的血)混合創造產生。在亞述帝國前期,葡萄酒仍是一種富有異域風情的奢侈品,價格為啤酒的十倍以上。到雅典時代,葡萄成為重要的農作物。當時葡萄酒保存不易,羅馬人為了保存葡萄酒,會加入貝殼、石膏,甚至放入鉛製容器,造成許多貴族鉛中毒。 在雅典時代,雖然希臘人已經懂得釀葡萄酒,但由於葡萄酒的酒精濃度較高、價格也相對較貴,所以日常還是喝啤酒。羅馬人在公元前一百年已不再喝啤酒、改喝葡萄酒;只有出征的時候,因為葡萄酒釀製需要時間且不方便攜帶,才會喝啤酒。剛斷奶的小孩跟老人喝加水稀釋的葡萄酒,在衛生條件不佳的古代,比直接飲水要安全。 羅馬的葡萄酒分成三類,不同身份等級的人喝不同的葡萄酒。新鮮葡萄第一次榨汁製成的酒,只提供給菁英階級飲用;接著再榨一次、製成「勃斯卡」,發給一般民眾與士兵飲用;而後再用水浸泡這些已榨過兩次的葡萄渣,得到帶有一點酒味與澀味的「羅拉」,給奴隸飲用。 希臘是世界上第一個進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