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班達群島」標籤的文章

荳蔻(nutmeg)隨想

最近摩鹿加群島(Moluccas)附近海域發生強震,就讓我想到讓她得到「香料群島」這個別名的荳蔻了。 荳蔻是 Myristica fragrans 這種樹的種子,而除了荳蔻以外,荳蔻種子外緣的紅色假種皮(aril)也是珍貴的香料,稱為蔻皮(mace)。 蔻皮(紅色的外皮)以及荳蔻(裡面的種子)。 圖片來源: wiki 歐洲人究竟什麼時候知道荳蔻的?目前筆者手邊的資料沒有記載,可能早在羅馬時代的時候,歐洲人便已經由阿拉伯人手上買到各種香料了。在羅馬的阿比修斯食譜中的六十種香料,就有十種來自羅馬帝國境外,包括荳蔻。而公元八世紀的聖人Theodore the Studite允許他手下的僧眾在吃豌豆布丁(Pease pudding)時,在上面灑一點點荳蔻,做為調味。 Theodore the Studite。圖片來源: wiki 至於為什麼歐洲人要在食物中使用香料?有人認為香料可以遮蓋(即將)腐敗的食物的味道,而中古時期沒有冰箱,所以食物腐敗是經常發生的;但在「食物的歷史」一書中,菲力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認為,使用香料是一種階級文化的展現,因為香料價高不易得,因此吃得起香料代表在經濟能力與社會階級上高人一等。他並且提到古代其實也有很多保存食物的方法,如鹽漬、醋泡、風乾、糖漬甚至冷凍乾燥(安地斯山區)。 無論如何,荳蔻在歐洲一直都是珍貴的香料;而荳蔻真正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則要到了伊莉莎白時代。當時瘟疫(鼠疫)橫行,人們相信荳蔻可以殺死病菌,有些醫生甚至用荳蔻或蔻皮製成藥丸高價出售,這時候荳蔻的價格暴增數百、數千倍。 但是荳蔻在哪裡呢?在當時,只有班達群島(Banda Islands)產荳蔻,而班達群島位於菲律賓與新幾內亞之間的海域。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沒有什麼,但是在只有木造帆船的時代,世界地圖尚未完成,加上對遠洋航行可能的風險(如颱風、壞血病)完全陌生,要航行到班達群島真是大考驗啊!更不要提當時既沒有蘇彝士運河,也沒有巴拿馬運河,所以要航行到班達群島,可是要從南非的好望角繞過來啊! 班達群島。圖片來源: wiki 荳蔻到底有沒有藥效呢?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資料提到,生的荳蔻含有肉荳蔻醚(myristicin)這種酚醛類化合物,他是一種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monoa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