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薄荷。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二十多年前剛回台灣時想買薄荷來種,上網一查發現有好多種薄荷!巧克力薄荷、胡椒薄荷、蘋果薄荷、鳳梨薄荷。當時想,那就都來一盆吧! 等到植物大駕光臨時才發現,所有這些薄荷裡,觀賞價值最高的大概就是鳳梨薄荷( Mentha suaveolens ‘Variegata’)了。鳳梨薄荷有白色的鑲邊,這讓它的觀賞價值大為提高。但是奇妙的是,鳳梨薄荷的薄荷味並不明顯,反而有淡淡的鳳梨味。 最近有研究團隊分析了鳳梨薄荷的基因體,解開了為什麼鳳梨薄荷沒有薄荷味反而有鳳梨味的謎題。 鳳梨薄荷主要生成的揮發性化合物是氧化百里酮(Piperitenone oxide),占其揮發性萜類化合物的14.77%,是主要的揮發性化合物。通常薄荷中豐富的薄荷醇(Menthol),在鳳梨薄荷中反而不佔大宗。 為什麼鳳梨薄荷不會大量製造薄荷醇呢?研究發現,雖然在鳳梨薄荷的基因體中找到了三個異薄荷酮還原酶(ISPR)的基因,但這些基因的表現都很低。由於ISPR 是薄荷醇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關鍵酵素,當這些基因的表現量低,就會導致異薄荷酮轉化為薄荷醇的過程受阻,從而累積了氧化百里酮而非薄荷醇。 研究團隊發現,鳳梨薄荷的基因體大約為414.3 Mb,有12條染色體,其中61.8%是重複序列。分析預測總共有31,688個基因,總共發現了41,135個結構變異。 比較基因體分析發現,鳳梨薄荷經歷了一次的全基因體重複事件。 薄荷屬植物常用於香料與醫藥,而其中的蘋果薄荷與鳳梨薄荷(後者是前者的變異)更是因為特別的氣味而深受消費者喜愛。期盼能有更多的研究讓我們了解這些重要的藥用植物! 參考文獻: Hanting Yang et al. 2024. A haplotype-resolved gap-free genome assembly provides novel insight into monoterpenoid diversification in Mentha suaveolens ‘Variegata.’ Horticulture Research 11 (3): uhae022; doi: 10.1093/hr/uhae022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