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cabbage」標籤的文章

高麗菜(cabbage)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小時候在家,媽媽很常做炒高麗菜。用蔥爆香或是加一點豬油渣來拌炒,是餐桌上常見的料理。但是比起空心菜(甕菜)、芹菜、韭菜等味道濃烈的菜,炒高麗菜味道可能真的太平凡了,所以沒有太多印象。 大學畢業後出國唸書,發現國外的高麗菜實在太便宜了!好大一棵高麗菜(英文名稱為cabbage)才十九美分,台幣還不到十元。在生活水準高於台灣的美國,雖然學校提供獎學金,但還是常有捉襟見肘之感,一看到這麼便宜的高麗菜自然是欣喜萬分,想都不想就立刻買了一棵回家煮,卻沒想到滋味與台灣的高麗菜有雲泥之別。美國的高麗菜幾乎沒有菜味,吃起來味同嚼蠟,令人大失所望。雖說如此,但為了省錢,在國外的日子還是很常買高麗菜的。 等畢業到了加州才發現,原來美國的高麗菜與台灣的是不同品系。美國的高麗菜呈圓球型,裡面的葉子很多都還是綠的;台灣的高麗菜呈橢圓球型,裡面的葉子是淺黃色。美國人其實不常吃煮熟的高麗菜,他們多半都是洗乾淨了做生菜沙拉吃。印象中美國人似乎不大喜歡味道濃烈的蔬菜,不只是高麗菜淡而無味,他們的萵苣、茄子、胡蘿蔔味道都比台灣的淡得多了。其實台灣還有味道更好的「高山高麗菜」:尖頭型的高山高麗菜,滋味比橢圓球型的平地高麗菜更好,但在高山上種植高麗菜會造成水土保持不良、導致土石流,所以還是吃平地高麗菜對環境比較友善。 學名為甘藍的「高麗菜」,又名捲心菜、洋白菜、圓白菜、球白菜、大頭菜、蓮花菜、疙瘩白,古名俄羅斯菘 ,不論在東亞或是在歐美,都是很常見的蔬菜。原產於地中海至北海沿岸的甘藍,是十字花科蕓薹屬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從羅馬時代就是很受歡迎的蔬菜。不過當時的甘藍並沒有捲心品種,而是長得有點像小白菜的樣子。歐洲人馴化了甘藍後,發現甘藍很容易出現不同的變異,便開始育種產生了花椰菜、青花菜、結球甘藍(也就是俗稱的「高麗菜」)、球芽甘藍等變種。結球甘藍大約在十三世紀時出現,十六世紀時傳入北美洲與中國大陸 ,再輾轉傳入台灣。結球甘藍在台灣最早的紀錄可能是康熙、乾隆年間出版的《台灣府志》,裡面把它稱為「番芥藍」。最近有一篇 關於結球萵苣(或稱為捲心)的研究 ,發現結球萵苣是因為 LsKN1 這個基因遭到一個類CACTA轉位子(CACTA-like transposon)的插入,使它以不完整的形式高度表現後,轉而去抑制另一個基因 LsAS1 的啟動子,造成 LsAS1 基因...

戴克里先(Diocletian)與甘藍菜

  退休的戴克里先。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戴克里先(244-312 AD)是羅馬皇帝,他在西元284年即位,到西元305年(55歲)退休。他是第一個將羅馬帝國分為兩半:即東羅馬與西羅馬的人。當時他認為羅馬帝國已經變得太大、不方便管理,所以把整個帝國分為兩半,每一半各由兩位主皇帝(稱為奧古斯都)與兩位副皇帝(稱為凱撒)來執政。當主皇帝退休或死亡時,副皇帝繼承皇位並指定下一個副皇帝,如此一來解決了羅馬帝國長期以來決定繼任人選的問題。 當然,理想是性感的,但現實是骨感的。在他退休後,羅馬帝國即因為繼任人的私心、民眾以及元老院的不同意見,很快陷入動亂。當時還曾有人到他的宮殿去希望他出山重登帝位以弭平動亂,但他不為所動,根據英文維基百科的資料,他跟勸說他的人說: 「If you could show the cabbage that I planted with my own hands to your emperor, he definitely wouldn't dare suggest that I replace the peace and happiness of this place with the storms of a never-satisfied greed.」(如果您能向皇帝展示我親手種植的甘藍菜,他絕對不敢建議我用永不滿足的貪婪來代替這個地方的和平與幸福。) 由此可知戴克里先真的是非常喜歡種菜。但我對這裡的cabbage卻有些疑問。根據《台灣農家要覽》,真的可以稱做cabbage(甘藍菜)的品系最早在十三世紀出現,戴克里先的時代應該只有非捲心的品系,那可以稱做cabbage嗎? 好奇的我又去查網路,用了戴克里先(Diocletian)與甘藍的拉丁文 caulis 。結果竟然讓我查到一篇期刊論文,裡面有原始的文字: Utinam Salonae possetis visere olera nostris manibus instituta, profecto numquam istud temptandum iudicaretis. 這段話,根據論文的作者的翻譯,是這樣的: If you could see at Salona the vegetables/coles raised by our hands, you surely would ...

維生素 U (vitamin U)是什麼?

筆者最近接了一個大案子,要看很多很多書。這天看到這個詞:維生素U。 維生素U?維生素有A、C、D、E、K、B群(B 1 、B 2 、B 6 、B 12 )等,從沒聽過維生素U這種! 要是在沒有網路的年代,接著大概就得直奔圖書館去「皓首窮經」一番;幸好我們已經活在網路時代了,所以筆者只要坐在電腦前面動動手指,就發現原來維生素U是S-甲基甲硫胺酸(S-methylmethionine)。 S-甲基甲硫胺酸。圖片來源: wiki S-甲基甲硫胺酸比甲硫胺酸多了一個甲基, 甲硫胺酸。圖片來源: wiki 但是為什麼會被稱為維生素U呢? 高麗菜。圖片來源: wiki 原來,在1950年Garnett Cheney發現 生高麗菜汁 具有抗潰瘍的能力,而且可能還能用來治癒胃潰瘍。但是生高麗菜汁裡面,究竟是什麼成分具有這個功效,Cheney並沒有繼續研究下去。他給這個未知成分取了「維生素U」的名稱,而後續的 一些研究 發現,生高麗菜汁中的S-甲基甲硫胺酸具有保護消化道黏膜與肝臟的功效,於是S-甲基甲硫胺酸便這樣被稱為「維生素U」了。 雖然如此,不過S-甲基甲硫胺酸並不被認為是真正的維生素喔! 2020/6/22補充:在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裡面的「懸壺濟世」一文中,提到了維生素U: 我這個巫醫在誰身上都有效果,只有荷西,非常怕我,平日絕不給我機會治他,我却千方百計要他對我有信心。有一日他胃痛,我給他一包藥粉-『喜龍- U』,叫他用水吞下去。『是什麼?』他問。我說:『你試試看再說,對我很靈的。』他勉强被我灌下一包,事後不放心,又去看看包藥的小塑膠口袋,上面中文他不懂,但是恰好有個英文字寫着-維他命U -他哭喪着臉對我說:『難道維他命還有U種的嗎?怎麼可以治胃痛呢?』我實在也不知道,抓起藥紙來一看,果然有,我笑了好久。他的胃痛却眞好了。 從前面我查到的文獻可知,這裡的「維他命U」應該就是S-甲基甲硫胺酸。《撒哈拉的故事》出版於1976年,那時候還沒有網路,所以荷西看到「維他命U」只能害怕。如果是現在,查一下網路就知道真的有這個東西,就不用那麼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