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質種(左)與硬粒種(右) 圖片來源: Nat. Comm. 你知道玉米有所謂的硬粒種(flint)與軟質種(dent)嗎? 我們吃玉米,其實主要是吃玉米的胚乳(endosperm)。胚乳含有三套染色體,負責提供植物的胚在發芽時所需要的養分。依照胚乳的特性玉米可以分為硬粒種、爆裂種(popcorn)、甜質種(sweet)、軟質種、蠟質種(flour)等。 有些人以為,胚乳之所以有不同的性質,是因為裡面的澱粉。但是科學家發現,硬粒種的種子外圍有一層硬而透明的胚乳(vitreous endosperm),這使得硬粒種的種子比較硬、質地更密。這層硬的胚乳主要是由於該部分內的澱粉顆粒和蛋白質體(protein bodies)更加緊密地結合,形成了更硬的質地。 軟質種則以其在成熟時種子頂部凹陷的特徵而聞名(所以英文用了「dent」這個字),這是因為其種子中心含有較多的軟質澱粉(starchy endosperm),在乾燥過程中容易收縮,形成特有的凹陷形狀。軟質種的種子內部結構相對較為鬆散,使得其在加工時更適合於濕磨工藝。 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硬質種與軟質種有這麼大的不同呢?最近中國的研究發現,竟然只需要「一個」基因就可以讓玉米變身! 研究團隊發現,只需要叫做 ARFTF17 的基因發生突變,就可以造成玉米種子從軟質種轉變為硬質種。 ARFTF17 基因會產生一個轉錄因子,這個轉錄因子在果皮(pericarp)的發育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研究顯示, ARFTF17 與另一個轉錄因子 MYB40 相互作用,共同調控了一系列下游基因的表現,這些基因與玉米種子的形態特徵和內含物的合成有關。 這些基因包括: 1. PIN1 :這是一個關鍵的生長素(auxin)運輸蛋白,影響生長素的分布和累積。在 ARFTF17 發生突變時, PIN1 的表現降低,導致生長素含量減少,從而影響到果皮的發育和種子的形態建構。 2. CHS (Chalcone Synthase):是黃酮類生物合成途徑中的一個關鍵酵素,負責黃烷酮的合成,是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第一步。當 ARFTF17 發生突變,由於 ARFTF17 的調控作用減弱, MYB40 的活性增加,從而促進了 CHS 等黃酮類生物合成基因的表現,增強了黃酮類化合物的合成。 3. DFR (Dihydroflavon...
本部落格是慈濟大學「植物生理學」以及「植物與人類社會」課程網站,除了有課程資料以外,還有許多豐富的補充資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