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5的文章

是「狼來了」嗎?基改小麥趕不走害蟲

蚜蟲與寄生蜂。圖片來源: Science 蚜蟲(aphids)是小麥的主要害蟲之一。牠不只是吸取小麥的汁液,影響了收穫量而已;為了要找個安全的地方下蛋,有些蚜蟲還會在葉片上注射毒素,使葉片枯黃縐折,好製造一個可以安全產卵的地方;另外,蚜蟲也是許多病毒的媒介。頭痛的是,很多蚜蟲都已經對農藥有抗藥性了。 不過,蚜蟲還是有牠的天敵,包括寄生蜂以及瓢蟲等。當蚜蟲被寄生蜂攻擊時,會釋放出一種倍半萜費洛蒙( E )-β-farnesene(Eβf)警告周圍的蚜蟲,於是還沒有被攻擊的蚜蟲們便開始四散奔逃。除此之外,Eβf還能把寄生蜂吸引來,捕捉更多的蚜蟲喔! 來自英國洛桑研究所(Rothamsted Research)的科學家們認為,如果能夠讓小麥可以隨時隨地釋放Eβf,或許這樣可以使小麥免於被蚜蟲入侵? 聽起來像個蠻好的想法。而且,在1983年於一種野生馬鈴薯發現,它也會製造Eβf來趕走蚜蟲、吸引寄生蜂。於是,研究團隊便開始試著讓小麥可以表現Eβf。 研究團隊將薄荷裡面的一個類似於Eβf合成酶的酵素略加改造後,將這個酵素以及另一個稱為FPPS的酵素(負責合成更多Eβf合成酶的受質)轉入植物後,它便可以合成Eβf了。一開始先轉入阿拉伯芥,也得到了滿意的成果後,於是便開始進行小麥的轉殖。但是在小麥裡酵素的表現卻不是那麼令人滿意,也造成Eβf的產量低到無法偵測。最後,研究團隊把兩個酵素都放進葉綠體中,才能夠偵測到令人滿意的Eβf表現量。 得到可以表現Eβf的基改小麥後,緊接著就要測試是否能驅蟲了。實驗室的測試結果OK,但是接著的田間測試,一開始就差點做不成!原來在測試前,被「Take the Flour Back」這個團體聽到消息,威脅要把測試的基改小麥連根拔起;後來經過科學家們的公開呼籲以及媒體辯論後,終於可以進行田間測試了。只是,為了防止轉殖基因外流以及可能的人為破壞,籬笆與安全措施總共花了兩百二十萬英鎊,足足可以養整個研究團隊十五年。研究團隊測試了三批小麥:2012與2013春播,以及2013秋播。令人失望的是,田間測試的結果發現:2012與2013年春播的小麥,轉殖基因好像一點用也沒有;表現Eβf的基改小麥上面的蚜蟲數目並沒影顯著減少。2013年秋播的好像有一點點差別,不過也在誤差範圍內。 到底是怎麼回事?會是因為那兩年的夏天又濕又冷,造成蚜

雨來菇 Nostoc commune

雨來菇。圖片來源: wiki 雨來菇是一種藍綠藻 Nostoc commune ,因為可以固氮,所以能夠生長在沒有氮源的地方。 雨來菇通常在下雨過後才會出現在山區草地,晴天烈日時又會消失無蹤因而得名。 野生的雨來菇產量難控制,近年來屏東滿州不少民眾開始人工繁殖。 在空曠的土地鋪上碎石塊,灑上菌種,抑制雜草生長,以水噴灌,植菌後2周就可以收成,以往雨季才能吃到的雨來菇,現在一年四季都吃得到。 國外的俗名包括star jelly, witch's butter(女巫的奶油), mare's eggs(母馬蛋)等。 參考新聞: 憶夫思兒 滿州阿嬤種雨來菇

不只有偷懶的螞蟻,也有偷花粉的蜜蜂

壺萼刺茄。圖片來源: wiki 花粉是蜜蜂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而植物為了讓蜜蜂在採蜜與花粉時一定會幫忙授粉也費盡心思。有些植物會把花粉關在花藥(anther)裡面,蜜蜂一定要從特定的開口進去才能拿到花粉---如此一來,蜜蜂就弄得滿身花粉,出來的時候就不小心順便幫植物完成終身大事了。 但是有些蜜蜂就是天生賊相。在墨西哥研究壺萼刺茄(buffalo bur, Solanum rostratum )的研究團隊發現,歐洲蜜蜂(European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 )因為體型小,可以偷到花粉但不幫忙授粉。如此造成了歐洲蜜蜂造訪過的壺萼刺茄,有80%的花沒有被授粉。 歐洲蜜蜂。圖片來源: wiki 歐洲蜜蜂怎麼會出現在美洲呢?其實當初也是刻意引進想要作為授粉的媒介的,卻沒想到因為體型較美洲的蜜蜂小,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 壺萼刺茄的花是數萬年來與美洲原生的蜜蜂共演化之後,造成現在的大小。只要來採花粉的是美洲蜜蜂,壺萼刺茄就可以順利授粉了。 所以,新物種的引進,常常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害處。只是不知道當初引進歐洲蜜蜂想要授粉的目標物種是否有達成目的呢? 參考文獻: Lislie Solís-Montero, Carlos H. Vergara, Mario Vallejo-Marín. High incidence of pollen theft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a buzz-pollinated plant. Arthropod-Plant Interactions, 2015; DOI: 10.1007/s11829-015-9397-5

【食安小檔案】苯甲酸(benzoic acid)

苯甲酸。圖片來源: wiki 苯甲酸(benzoic acid,C 6 H 5 COOH)是白色結晶,作為防腐劑通常的用量是介於0.05-0.1%之間,在台灣,膠囊狀、錠狀食品可用到0.2%(每公斤2克)。 這次 的麵條,驗出來的每公斤為2.65克,已經超過合法標準;更何況它不得使用於麵條。 為什麼麵條不能放苯甲酸呢? 若是濕麵條,通常很少放到隔天,這樣根本沒有加防腐劑的必要。 若是乾麵條,苯甲酸的每日容許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五毫克(5mg/kg)。一個60公斤的成人每天最多300毫克。如果麵條裡面有0.1%(每公斤1克),他只要吃300克的麵條就達標了。雖然一餐吃半斤麵條有點多,兩餐吃半斤麵條(每餐四兩)應該還好。也就是說,添加在主食裡面,很容易超標,所以不能放。 除此之外,乾麵條因為水分少(行話叫做「低水活性」),不管是真菌還是細菌,在這樣的環境裏都無法生長,所以也是不需要加防腐劑的。倒是乾燥劑會比較需要,保持乾燥就可以抑制細菌與真菌生長了。 苯甲酸的英文名稱benzoic acid來自於benzoin resin(安息香樹脂),因為苯甲酸最早是由安息香樹脂萃取得來,所以它也有另一個名字叫做安息香酸。在1556年,諾斯特拉達姆士(Nostradamus)以安息香樹脂乾餾取得了苯甲酸。 安息香樹脂。圖片來源: wiki 植物會產生苯甲酸,它是植物合成次級代謝物途徑裡的中間產物之一。許多莓果(berry)中苯甲酸的含量可達0.05%,而越橘屬(Vaccinium)的果實,如小紅莓(cranberry)、越橘(bilberry)等,苯甲酸的含量最高可達0.13%(介於0.03%-0.13%)。 附錄: 麵條米粉違法添加漂白防腐劑 流入市面 2015/10/02 16:08 最新更新:2015/10/02 17:28 (中央社記者陳朝福高雄2日電)高雄地檢署查獲大量農產公司販售的陽春麵條含苯甲酸、米粉含二氧化硫超標,已流入南、高、屏地區的麵食批發商、商店、飲食店、麵攤等300多家,也流入監所等矯正機關。 高雄地檢署今天表示,所查獲的濕米粉中「二氧化硫」(漂白劑)含量達0.048g/kg(標準值不得超過0.01g/kg),陽春麵條含有禁止添加於主食麵條防腐劑「苯甲酸」2.650g/kg。1041002 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