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生命科學系」標籤的文章

想在台灣四季都種草莓

圖片來源:周帛暄 現代的草莓(garden strawberry, Fragaria × ananassa )是在1750年代由北美東部的草莓( Fragaria virginiana )與智利草莓( Fragaria chiloensis ,在1714年由Amédée-François Frézier 引進歐洲)雜交育種而來的。現代草莓的產生,使得在歐洲原生種的野草莓(woodland strawberry, Fragaria vesca )式微。 身為溫帶植物,草莓在台灣每年都要重新種植一次;一般來說,草莓在台灣都是在每年的九、十月定植,寒假時便可採收。但是在有些不若臺灣那麼熱的地區,草莓其實是多年生植物。是否有可能在臺灣也可以四季都種草莓呢? 位於新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與慈大生科的 周帛暄老師 ( 個人網頁 ),嚐試著在不同品系的草莓中,找出能讓草莓在台灣四季都可種的遺傳因子。原來,有些品系的草莓的確比較耐熱;周老師經由分析草莓的轉錄體(transcriptome),先找到草莓的熱休克轉錄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再以定量聚合酶反應分析(qPCR),比較耐熱品系與一般品系之間的熱休克轉錄因子表現量的差異。 周老師發現,在耐熱品系草莓中找到表現量較高的熱休克轉錄因子,轉入擬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中,也會讓擬南芥的耐熱能力提高;未來工研院希望可以將這些熱休克轉錄因子做為育種時的分子標誌,如此一來可以加快耐熱品系育種的速度,或許再過幾年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種草莓呢!

為虎作倀的NbRABG3f

圖片來源: wiki 病毒是一種構造簡單的生物,它們所攜帶的基因並不足以讓他們能夠獨立存活;也因此,究竟病毒能不能算做生物,一直都是有爭議的。畢竟,病毒不能在宿主體外生長、繁殖。 當病毒進入倒楣的宿主體內以後,它們會借用(或者說佔用)宿主的基因來幫忙他們執行繁殖所需要的功能。這些被借用的宿主的蛋白,有的會協助病毒複製,有些則會幫忙把病毒帶到其他的細胞,以擴大病毒感染的範圍...自己的家被壞人入侵已經夠慘了,沒想到這些蛋白質們竟然還「為虎作倀」!究竟要說這群蛋白質傻得可以,還是要說,病毒真是厲害呢? 竹嵌紋病毒(Bamboo Mosaic Virus,簡稱BaMV)也是這些超厲害家族的一員。它的基因體由單股RNA構成,總共只會產生五個蛋白質,但卻能在台灣感染相當多的竹子。根據1992年的研究發現,台灣的竹子曾一度有九成都被它感染呢!被感染的竹子會因為光合作用降低影響竹筍的產量,而受感染的竹筍也會因為纖維化形成「筍釘」,影響口感。 因此,在台灣BaMV受到相當的重視。不過,雖然在實驗室裡以基因槍(particle bombardment)可以成功的感染竹子的新芽,但由於目前在自然界中,究竟它如何傳播並不清楚,且以其他模式都無法成功感染竹子,加上竹子的生命週期很長;因此目前的研究都是以菸草為模式植物(model plant)來進行研究。 慈大生科 鄭綺萍老師 的研究團隊,最近在菸草中發現了一個稱為NbRABG3f的蛋白質。這個蛋白質在竹嵌紋病毒感染植物時,可能會將病毒帶到植物細胞內執行病毒複製的地方。 這個基因是怎麼找到的呢?綺萍老師的研究團隊經由與其他研究團隊的合作,比較受到竹嵌紋病毒感染與未受到感染的竹子的基因表現,從感染後一、三、五、七天的組織中選取表現量變異度較高的部分來選殖、定序之後,再由其中選出候選基因。 當初一共有五個基因片段進入候選,但是從真核生物裡面釣基因,絕對沒有「頭過身就過」這種事喔!釣上半年還在原地踏步也不是沒有發生過!筆者自己當年釣原核生物的基因就釣超久,而綺萍老師的研究生當年也是歷盡艱辛。由一開始的五個候選人中,最後剩下兩個,其中一個就是NbRABG3f。當初負責釣基因的同學,如今已經遠赴海外並即將為人母,不知道回想起那時的艱辛,是否有滄海桑田之感? 釣到基因,是否就可以休息了呢?才不是呢!接下來更...

「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跨領域課群期中成果展--植物生理學期末報告

我們的期末報告在一月十二日,一樣在B202教室舉行。 第一組是林佳玟、陳柏倫、吳亭宜三位同學,講的是「植物與空間的關係」 第二組是黃建翔與葉偉倫兩位同學,題目是「人與植物(次級代謝)」,兩位同學為了要讓同學對未成熟的果實印象深刻,還把一根香蕉用顏料塗綠。 第三組是高誠皓與林聖閎兩位同學,講的是「植物對壓力的反應」。植物感受到外界的壓力,一定會作出適當的反應,例如食蟲植物感應到缺氮就會吃葷,豆科植物感應到缺氮就會召喚土裡的根瘤菌喔! 第四組由林容興、劉力華兩位同學報告「綠色奇蹟」,是有關於植物賀爾蒙-GA。當年育種時找到矮種的稻米與小麥,使農夫在田裡可以施放更多肥料,提升作物產量;但這些矮種的稻米和小麥,其實都與吉貝素(GA)有關唷! 第六組是凃品揚與簡易兩位同學,他們用了「關鍵時刻」的梗來講「溫度如何影響植物的發育」,展現絕佳的默契,全場笑聲不斷,可說是進步最多的一組喔! 最後是第五組,由肖思怡、陳麒元、魏詳運三位同學講「人類扮演上帝」,討論轉殖植物對世界的影響。 結束以後,老師給大家評語以及勉勵,並感謝大家一起成就這門課程。我們的課程圓滿結束了,這次大家都進步很多,感恩通識中心、感恩生科系、感恩周老師,更感恩所有的同學!這次大家都進步很多,真的很棒呢!

「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跨領域課群期末成果展--植物生理學期末報告議程表

103學年第一學期「植物生理學」課程的期末報告議程出來囉! 時間:2015年1月12日上午10:10-13:00 地點:B202教室 第一組:林佳玟、陳柏倫、吳亭宜(植物與空間的關係) 第二組:黃建翔、葉偉倫(人與植物(次級代謝)) 第三組:高誠皓、林聖閎(植物對壓力的反應) 第四組:林容興、劉力華(植物賀爾蒙-GA) 第五組:肖思怡、陳麒元、魏詳運(轉殖植物) 第六組:涂品揚、簡易(溫度如何影響植物的發育) 這次會安排攝影,所以請各位同學穿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