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事實與謠言」標籤的文章

多於12排的玉米是基改玉米(GMO corn)?假的啦!

 最近從朋友那裡收到了這張圖... 這張圖說,玉米果實超過12排的都是基改(大陸稱為轉基因)玉米。從圖片上的文字是簡體來看,顯然是從大陸傳過來的資訊,但不管資訊從哪裡來,這資訊是真的嗎? 首先我們先從邏輯上來判斷。什麼決定玉米果實有幾排?顯然不是製造基改玉米的基因。目前的基改玉米,大多都是帶有蘇力菌的抗蟲基因的Bt玉米。Bt玉米是植入蘇力菌的cry基因,而這個基因的作用是讓食用它的昆蟲腸穿孔死亡,並不會影響玉米的排數。 當然,可能會有讀者說,或許當初製作基改玉米的生技公司就選用了多於12排的玉米來植入這個基因,所以我們還是可以用這個標準來判別啊? 別忘了一件事:生技公司選用的品系,當然是目前受歡迎的品系;他們不會特別去選一個不怎麼受歡迎的品系來製作基改玉米。也就是說,就算當初選來製作基改玉米的品系它的果實真的是多於12排好了,肯定也有非基改的版本在市面上流通,怎麼能以此來判別誰是基改、誰是非基改呢? 當然光靠邏輯,可能還不能說服大家;我在網路上查了一下發現,有一篇一樣是來自大陸的闢謠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連結 在此),裡面提到: 『 甜玉4號,它的穎果排數為14,1992年通過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通過的雜交甜玉米品種;其二是登海9號,它的穎果排數為16,1994年由山東省農科院雜交育成並在多地開始規模化試種;其三是興農998,它的穎果排數為20排,2003年開始規模化試種的雜交種。...轉基因玉米最早被商品化種植的時間是1995年(在美國種植),甜玉4號、登海9號都早於這個時間。所以這些玉米雜交種實例可以證明「只有穎果少於12排的玉米才是非轉基因,多於12排的玉米都是轉基因!」是謠言! 』 事實上,因為大家喜歡果實大的玉米,所以多於12排的玉米很常見。 網友補充: 1. 玉米排數正常是偶數,這根雌花形成有關。如果不是偶數,就是授粉不完全。 2. 農友種苗公司育成的「 華珍二號 」,其果實是12排或14排,但它是貨真價實的非基改玉米。 3. 根據台南農改場的 資料 ,肯定多於12排的玉米有:      硬質玉米: 台南16號 (14-16)、 台南20號 (16)、 台南29號 (14-16)、 台南30號 (14-16)      甜玉米: 台南27號 (14-...

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真的有降血糖的功能嗎?

圖片翻攝自網路。 本文節錄自: 2015/1/16。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張永昇: 謠言?吃秋葵降血糖,藥也要照吃 秋葵(學名: Abelmoschus esculentus )又名六角豆、黃秋葵、黃蜀葵、羊角豆。 網路上流傳一些治療糖尿病的偏方,秋葵(泡薑)水便是其中一種;臨床上,有人喝了之後,血糖有改善,但也有人喝了之後情況變差。 到目前為止,秋葵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僅限於動物實驗,在人類並沒有大規模的實驗來佐證。同時秋葵採收有季節性,價錢隨季節供需漲跌之外,不像藥品可穩定取得。 每個糖尿病患者的狀況都不同,部分患者飲用秋葵水後,可能會有穩定血糖的效果,建議持續降血糖藥物治療,並定時監測血糖,跟臨床醫師討論後再做調整。 若罹病時間久、血糖控制不良、胰島素抗性高或缺乏胰島素的糖尿病患應在飲用秋葵水前,先跟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以免危及健康。 版主按:因為一直看到有網友轉貼,於是用了「秋葵 糖尿病 謠言」這樣的關鍵字去查詢,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張永昇醫師的文章...只能說,很多正確的資訊,只要多動兩下手指頭就找得到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就是不願意?扁鵲的「六不治」裡面就有「信巫不信醫」,如果大家得糖尿病都寧可不吃醫生的藥、不打胰島素,讓自己的血糖控制不良,等到眼睛瞎了、手/腳要截肢了,才要怪胰島素,那只能說,三好加一好、夕陽下的鶴囉!

再談鳳梨謠言:提早採收是因為噴了「成長激素」?

鳳梨。圖片來源: Wikipedia 說實在的,筆者談有關鳳梨的謠言已經談到不想談了;但是昨天(2016/5/28)聽女兒提起一個叫做什麼「台灣味道」(第二季)的節目,裡面竟然有種鳳梨的農民自己在黑其他的鳳梨農,說什麼「其他的農民因為有噴 成長激素 ,所以鳳梨都要提早採收,不然會有酒味」,就讓筆者聽了一整個怒。 首先,現在已經沒有人在幫鳳梨噴生長素(auxin)了!至於什麼成長激素或是生長激素,更是沒有的事。這件事 筆者的文章 裡面已經講得清清楚楚,如果忘記了,可以再去複習幾次。 至於提早採收,是因為採收以後還要運輸到其他地方,所以一定會早點採收,不然運輸的時候就得放冷藏車,否則到零售市場一定會過熟!在遠足文化出版的「台灣的鳳梨」裡面也講得清清楚楚:「太早採收會影響品質,但採收得太遲,也可能有不耐儲運及老化、劣變等問題。一般而言,鳳梨的採收成熟度以果皮之轉色程度為指標,但轉色程度視採收時期、品種及果實質地(有經驗的農友可用果實敲擊反射音來判斷)而異,例如夏季可在剛轉色時採收,但冬季則應等到轉色達三分之二,甚至全轉色才採收,適口性才會比較好;又例如台農十八號及台農十九號的果實,在夏季時常有青皮黃的問題,如果等到轉色程度較高時才採收,則果肉已經過熟。」(第103頁) 讀者看到這裡,應該就了解,提早採收很難避免,至於提前多久,「若採收後立即或短期幾天內就要消費的果實,可在超過三分之一左右轉色後才採收,需經過一至兩週儲運後才消費的果實,則成熟度降低較適當。」 (第103頁) 所以,提早採收跟有沒有噴什麼東東都無關,純粹是跟 季節、品種、預計消費時間有關 。說真的, 個別的農友要怎麼種自己的農產品,大家都管不著;但是詆毀他人辛苦耕種的成果,這就可惡得很了 。要讓自己的農產品銷路變好,應該要大家一起努力來開拓市場;而不是靠著造謠詆毀其他農友的心血! 參考文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著。台灣的鳳梨。遠足文化出版。

喝啤酒可以減肥嗎?

啤酒花。圖片來源: Wiki 喝啤酒可以減肥? 如果是一天要喝15,000公升到300,000公升的啤酒,才可以有減肥的效果(請參考「小黃醫師的隨手筆記」),您要試試看嗎? 別再被這樣的新聞給騙了! 啤酒中號稱可以減肥的成分是葎草酮(Xanthohumol)。它來自於啤酒花,但是製造啤酒時,需要將啤酒花浸泡在麥芽汁(啤酒的原料)裡熬煮一個半小時,熬煮時的高溫就會讓大部分的葎草酮結構發生變化,形成異葎草酮(Isoxanthohumol),異葎草酮不見得對人體有功效了,甚至也已經有研究指出對人體沒有功效(不過有幫助啤酒殺菌的效果)。雖然也有些啤酒是在釀酒的最後階段才加入蛇麻草的花序,但如此能給啤酒增加的葎草酮的量還是很少,一般啤酒中葎草酮的濃度介於每公升0.012mg至0.24mg之間,也就是一開始筆者說的:每天至少要喝幾個游泳池的啤酒才會有效。不過應該還沒減肥就先脹死、胖死、酒精中毒死吧! 喝酒不會讓你瘦,因為酒精是空的熱量,還會抑制脂肪分解、引發低血糖。 筆者建議大家去吃啤酒花XD。啤酒花又名蛇麻草、學名 Humulus lupulus ,也有從英文俗名hops直接音譯作忽布的。早期用於印染、造紙與製繩,也有用做藥物來治療肝臟疾病與消化不良等症狀的。但在發現它可以用來幫麥芽酒(ale,啤酒的前身)殺菌以後,現在全世界98%的啤酒花都加在啤酒裡面了。 原先蛇麻草加在啤酒裡面是為了延長麥芽酒的保存期限,一開始有些人對於酒味的改變(由甜甜的麥芽酒轉為略帶苦味的啤酒)還頗不習慣的,不過現在大家已經習慣了。最早在啤酒裡加入啤酒花的記載在公元736年德國慕尼黑的Weihenstephan修道院中,但英國人一直對麥芽酒情有獨鍾,使得啤酒一直到十五、十六世紀才因為來自荷蘭的羊毛紡織工增多後,慢慢在英國變得較為普遍。 註:原先有加註標準游泳池的體積為1,890立方公尺,但1,890立方公尺實為1,890,000公升,遠大於300,000公升,筆者數學程度不好,經版友點出後已刪除。 參考文獻: 2016/5/2。小黃醫師的隨手筆記。 偽新聞-啤酒可減肥降膽固醇是錯的 。 2016/5/2。張宜臻營養師。 啤酒可以減肥又可以降膽固醇?--迷思大追緝 比爾‧勞斯著。2010。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積木文化。

鳳梨會「咬舌」是因為噴了生長素?

圖片取自網路 今天早上看到可憐的鳳梨又被黑了...或者說,種鳳梨的農夫又被黑了! 鳳梨會咬舌是因為生長過程中噴了生長素? 關於植物的生長素是什麼,請參考一下「 吃到含植物生長激素的水果會性早熟? 」這篇文章。 至於為什麼吃鳳梨會「咬舌」,是因為鳳梨含有鳳梨蛋白酶(Bromelain)。 鳳梨蛋白酶有兩種,一種存在於莖裡面(EC3.4.22.32),另一種存在於果實中(EC3.4.22.33)。果實裡面的鳳梨蛋白酶,在1891年時就由委內瑞拉的化學家Vicente Marcano從發酵的鳳梨果實中分離出來了。它可能是第一個由植物分離出來的蛋白質分解酵素。 鳳梨蛋白酶可以用來軟化肉質,跟木瓜酵素(papain)一樣好用。我們吃了鳳梨以後,會覺得舌頭刺刺痛痛的,是因為鳳梨蛋白酶(鳳梨酵素)在分解你舌頭細胞的蛋白質。因為鳳梨蛋白酶的作用溫度是攝氏35-45度,所以我們口腔裡的溫度剛剛好適合。因此,當你在吃它的時候,它也在吃你(XD)。 至於生長素是否會造成底部(蒂頭)變大?當然不會!蒂頭(也就是俗稱的鳳梨心)的大小,只有跟鳳梨的品系(品種)有關,跟鳳梨是否噴了生長素無關。以前大家喜歡挑蒂頭小的鳳梨,是因為心比較小才可以吃多一點果肉。不過,現在很多鳳梨的心也都可以吃了。把心的大小跟鳳梨是否噴了生長素連在一起,鳳梨真的好冤枉啊! 話說回來,鳳梨蛋白酶其實在莖裡面的含量更高,所以在市面上販售的軟肉精,裡面如果用的是鳳梨蛋白酶,通常都是在鳳梨採收後再取莖去榨汁純化的。鳳梨蛋白酶除了可以用來做軟肉精以外,還可以用來清創(debridement)--清除掉死亡、腐爛的組織,讓新的組織可以長出來。 另外一個常用的軟肉精是木瓜酵素。但是為什麼木瓜不會咬舌呢?原來成熟的木瓜裡面已經沒有木瓜酵素了!木瓜酵素是由未成熟的木瓜果的乳膠(latex)乾燥後提煉出來的。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造鳳梨的謠呢?想到當年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為了要在歐洲吃到鳳梨,還要大費周章地蓋起歷史上的第一個暖房,我們現在不用暖房就可以吃到鳳梨,卻不斷的有人在告訴我們「鳳梨很危險」...唉! 兩位鳳梨農網友補充: ★果梗(蒂頭)的問題:鳳梨果梗的大小,跟本身植株健壯有關,越健壯的植株果梗就會越粗大!另外果農為了防裂梗,會在紅喉期澆灌硼砂水溶液時加入奈乙酸鈉...

只有基改作物會噴農藥?

圖片擷取自 華人健康網 網站 在2015/11/17的「華人健康網」的「 豆漿喝對了嗎?小心基改黃豆地雷 」裡面提到,『基改飼料黃豆從栽培過程就和食用黃豆不一樣,從栽培到採收全程大量使用農藥。』這是很明顯的誤導民眾,讓民眾以為只有基改作物會噴農藥。 事實上,只要以慣行農法種植的作物,都會噴農藥,包括除草劑、殺蟲劑等等;只有以有機栽種的方式種植的農作物,才會使用較少的農藥。 有機栽種除了以田間管理來減少蟲害與雜草以外,也還是會視情況使用一些如蘇力菌、礦物油、辣椒水等天然成分製成的殺蟲劑。 有機主要的概念是 對土地友善 ,而基改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對生態造成影響;至於慣行農法,當然對土地不夠友善也對生態會造成影響。 因為大部分的基改作物若不是含有抗殺草劑(嘉磷塞、glyphosate,商品名為年年春)基因,就是含有蘇力菌的結晶蛋白(一般稱為Bt蛋白);於是種植基改作物的農夫會噴洒年年春這類的「全效性」殺草劑,由於什麼植物遇到年年春都會死,久而久之當然對附近的生態造成影響。而Bt蛋白是否對生態有影響,目前尚未有定論。 如果要將慣行農法種植的黃豆與基改黃豆來比,兩者噴洒的農藥量應該不會有太多差別,只是種類不同而已。慣行農法種植非基改黃豆,殺蟲劑少不了,殺草劑不能噴年年春,但是還是要噴其他的殺草劑。否則草長得到處都是,怎麼會有收成呢?

吃到含植物生長激素的水果會性早熟?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 激素催熟鳳梨! 吃多恐性早熟 」,害我出考題出到一半又要分心來處理這件事。 這則新聞裡面言之鑿鑿地說: 為了讓兩年生鳳梨,提早賣個好價,有不肖果農在鳳梨心施打生長激素,讓鳳梨變大又變甜,吃進肚子裡,尤其對孩童,可能影響荷爾蒙,導致性早熟 看了真的讓人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鳳梨的外皮極硬,要「打」生長素進去,筆者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工具才辦得到;另外,果實的發育是整個一起長的,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用針筒之類的去注射鳳梨,整個果實都會停止生長,並非局部變黑。鳳梨局部變黑通常是因為果實發育的過程中氣候變化太劇烈(太熱是常見的原因),整園的鳳梨幾百顆,要用注射的,只能說打到天亮都打不完吧。 噴灑生長素是比較有可能的,植物也的確有生長素,不過植物的生長素真的會對動物有影響嗎?我們先來看一下會讓植物生長的激素們是什麼。 通常我們提到植物的生長素就是說IAA(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ndole-3-acetic acid. 圖片來源: wiki 吲哚乙酸在植物裡面有非常多的效用,包括讓莖延長、使果實單維結果(不用授粉)、植物的光趨性(通常翻成向光性,phototropism)也跟它有關。 吲哚乙酸的化學式是C 10 H 9 NO 2 ,是個小分子化合物。 另外一類會讓果實長大的植物賀爾蒙是吉貝素(gibberellic acid, GA)。 gibberellic acid. 圖片來源: wiki 無子葡萄常會用到吉貝素讓果實長大,主要是因為果實裡的種子是天然吉貝素的來源,無子的果實因為缺乏吉貝素會比較小,所以果農會噴灑吉貝素讓果實長大。 吉貝素的化學式是C 19 H 22 O 6 ,比生長素大概大了快一倍,不過還是屬於小分子化合物。 但是不管是生長素還是吉貝素,筆者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提到可以刺激動物生長的活性。倒是合成的生長素2,4-D曾有一度被懷疑可能致癌,不過美國的環保署在2007年也已經宣布 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它會致癌 。2,4-D的化學式是C 8 H 6 Cl 2 O 3 ,還是一個小分子化合物。 2,4-D。圖片來源: wiki 至於動物的生長激素呢?以人的生長激素GH1為例,它不是小分子化合物,而是一個由191個氨基酸構成的多肽。 生長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