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椰子」標籤的文章

組培椰子(coconut)技術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椰子是一種各種部位都有用的植物,所以又被稱為「生命之樹」(tree of life)。2019年, 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廣的果樹 就是椰子了,共有一千一百八十多萬公頃。 目前椰子的繁殖都是以實生苗為主,但有許多椰子農場的椰子樹們都已經開始老化,需要被重新栽種;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也威脅到椰子的生存。另外,由植物菌質體(phytoplasma)引起的Lethal Yellowing也不可輕忽,這種疾病藉由飛蝨等昆蟲傳播,目前無法治療,只能靠預防。 由於以上這些因素,讓科學家們覺得有必要開發組培椰子的技術。怎麼說呢?因為一顆椰子的種子只能產生一株幼苗。在自然狀況下椰子不會產生側芽,因此若能藉由實驗室技術,在組培時誘導椰子產生側芽,便可以大量繁殖椰子的幼苗。 最近有一個研究團隊開發了組培椰子的技術。他們以Y3培養基加上1 µM 的TDZ(Thidiazuron,噻苯隆,一種細胞分裂素,可用作除草劑)來培養椰子的頂端分生組織,可產生許多小芽。這些小芽又可以分開培養成幼苗,再種植成為成株。 以這個技術所培養出來的小芽,也可以放在攝氏負196度下保存,等需要的時候再解凍種植,因此也可以做為保留椰子種原多樣性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Hannes Wilms, Dries De Bièvre, Kevin Longin, Rony Swennen, Juhee Rhee, Bart Panis.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axillary in vitro shoot multiplication protocol for coconut palms. Scientific Reports, 2021; 11 (1) DOI: 10.1038/s41598-021-97718-1

椰子(coconut)為什麼叫椰子?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一般我們提到椰子,大概講得都是可以吃的可可椰子( Cocos nucifera )。可可椰子是椰屬( Cocos )中唯一現存種,其原產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印度-太平洋區域(Indo-Pacific),另一說源於南美。祖先可能是兩千三百萬到五百三十萬年前的 Cocos zeylanica ,其果實只有3.5公分長,1.3-2.5公分寬。屬名 Cocos 源自葡萄牙語,意為「頭」或「顱」(skull)。 椰子是很有用的植物,外殼可以做燃料,種子(椰仁)的果肉可製椰絲、榨椰漿(椰奶)或提煉椰子油;椰子水(胚乳)可以直接喝,或發酵為椰子酒;樹幹可以做船槳、樑柱;樹葉可蓋屋頂、製掃帚,所以椰子樹也有「生命之樹」(tree of life)之稱。 椰子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稱為「胥邪」(留落胥邪,仁頻並閭),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改名椰子了。但是,到底為什麼椰子要叫做椰子呢?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裡的說法是這樣的: 按稽含《南方草木狀》云:相傳林邑王與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懸於樹,化為椰子,其核猶有兩眼,故俗謂之越王頭,而其漿猶如酒也。此說雖謬,而俗傳以為口實。南人稱其君長為爺,則椰名蓋取於爺義也。 也就是說,椰子是從越王的頭幻化而成;而因為南方人都稱呼君長為「爺」,所以胥邪就變成椰子了。其實在《南方草木狀》裡面,並沒有為何胥邪改稱為椰子那一段: 椰,樹葉如栟櫚,高六七丈,無枝條。其實大如寒瓜,外有麤皮,次有殼,圓而且堅;剖之有白膚,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極肥美;有漿,飲之得醉。俗謂之越王頭,云:昔林邑王與越王有故怨,遣俠客刺得其首,懸之于樹,俄化為椰子。林邑王憤之,命剖以為飲器(南人至今效之)。當刺時,越王大醉,故其漿猶如酒云。 《南方草木狀》據說成書於公元304年(西晉),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大家已經懂得吃椰子了。 有趣的是,《南方草木狀》裡面還解釋了椰子為什麼會有椰子水(椰汁):「 當刺時,越王大醉,故其漿猶如酒云。 」所以是說人喝醉了變笨是因為腦子進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