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一般我們提到椰子,大概講得都是可以吃的可可椰子(Cocos nucifera)。可可椰子是椰屬(Cocos)中唯一現存種,其原產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印度-太平洋區域(Indo-Pacific),另一說源於南美。祖先可能是兩千三百萬到五百三十萬年前的Cocos zeylanica,其果實只有3.5公分長,1.3-2.5公分寬。屬名Cocos源自葡萄牙語,意為「頭」或「顱」(skull)。
椰子是很有用的植物,外殼可以做燃料,種子(椰仁)的果肉可製椰絲、榨椰漿(椰奶)或提煉椰子油;椰子水(胚乳)可以直接喝,或發酵為椰子酒;樹幹可以做船槳、樑柱;樹葉可蓋屋頂、製掃帚,所以椰子樹也有「生命之樹」(tree of life)之稱。
椰子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稱為「胥邪」(留落胥邪,仁頻並閭),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改名椰子了。但是,到底為什麼椰子要叫做椰子呢?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裡的說法是這樣的:
按稽含《南方草木狀》云:相傳林邑王與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懸於樹,化為椰子,其核猶有兩眼,故俗謂之越王頭,而其漿猶如酒也。此說雖謬,而俗傳以為口實。南人稱其君長為爺,則椰名蓋取於爺義也。
也就是說,椰子是從越王的頭幻化而成;而因為南方人都稱呼君長為「爺」,所以胥邪就變成椰子了。其實在《南方草木狀》裡面,並沒有為何胥邪改稱為椰子那一段:
椰,樹葉如栟櫚,高六七丈,無枝條。其實大如寒瓜,外有麤皮,次有殼,圓而且堅;剖之有白膚,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極肥美;有漿,飲之得醉。俗謂之越王頭,云:昔林邑王與越王有故怨,遣俠客刺得其首,懸之于樹,俄化為椰子。林邑王憤之,命剖以為飲器(南人至今效之)。當刺時,越王大醉,故其漿猶如酒云。
《南方草木狀》據說成書於公元304年(西晉),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大家已經懂得吃椰子了。
有趣的是,《南方草木狀》裡面還解釋了椰子為什麼會有椰子水(椰汁):「當刺時,越王大醉,故其漿猶如酒云。」所以是說人喝醉了變笨是因為腦子進水了嗎?
留言
張貼留言